「習習春風綠江岸」削減農業面源汙染,催生綠色發展動能

岳陽廣電全媒體訊(記者 李璐 熊拓 華容臺 屈原臺)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我市農業農村部門聚焦藍天碧水淨土,大力推廣綠色生態種養模式,全面打響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攻堅戰。近三年來,化肥、農藥使用量連年下降,年均減幅分別達到2%和4%。

中山湖漁場種養戶崔國軍:這是今天我們打上來的小龍蝦,個頭不錯,蝦腹很白,水質還不錯。

在臨湘坦渡鎮,中山湖漁場的種養戶崔國軍,正在承包的220畝稻蝦連作基地裡打撈小龍蝦。前幾年,崔國軍還在從事傳統養魚,一年下來,一畝地要投肥300公斤,花費300塊錢,而且產量和價格還不穩定。

中山湖漁場種養戶崔國軍:去年我們改成稻蝦連作,一分錢的化肥錢都沒用,經濟效益的話,以前我們養魚,一畝田可以產生一千的效益,去年我們養龍蝦種稻谷,每一畝的效益大概有一兩千一畝。

過去,中山湖漁場的養殖尾水經牛屎湖泵站直接排入黃蓋湖。2018年底,漁場將2100畝精養池塘改成了高標準的農田,開始稻蝦連作,上半年養小龍蝦,下半年種一季水稻。連作模式下,活躍的小龍蝦在田地裡不停地打洞折騰,有效改善了土壤的通氣條件,而水稻的秸稈直接還田後,又給下一季的龍蝦提供了生物餌料。

臨湘市中山湖漁場支部書記廠長李嶽望:黃蓋湖是我們當地的母親湖,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她愛護她。所以我們就搞稻蝦連作,不用化肥農藥,生態養殖。

與種植一季稻相比,稻蝦連作一畝地的農藥化肥使用量下降了30%以上,收入增幅卻達到了50%,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優勢明顯。現在,臨湘市已推廣20萬畝稻蝦連作,今年還計劃新增5萬畝。

臨湘市中山湖漁場支部書記廠長李嶽望:回過頭來看,去年我們一年也嚐到了甜頭,養殖戶也嚐到了甜頭,同時也保護了綠水青山。

沿江向北100多公里,華容縣東山鎮的養殖戶鍾敦順正在打理自家的魚塘。告別傳統的“開放式散養”,鍾敦順已成為鎮裡“生態圈養”的第一人。

華容東山鎮陽光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鍾敦順:我們這個魚塘已經有三年沒有對外排一滴汙水,必須要使用這個設備養殖,保護綠水青山絕對是有好處的。

鍾敦順所說的這套設備,其實就是眼前的10條養殖“跑道”,它的學名叫池塘內循環流水養魚。與傳統模式相比較,這種“跑道養魚”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推水增氧”和吸汙器持續保證“跑道”內的水質,並通過水體流動,構建起一套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的循環。

華容東山鎮陽光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鍾敦順:實現了這種零排放,對環境沒有任何影響。盲目地追求這個經濟效益,破壞這種生態環境的話,會直接影響子孫的生存,這也是我們所有養殖戶要考慮的這個事情。

早些年,鎮上魚塘的養殖尾水流向大荊湖,最後匯入長江。如何減少養殖的自身汙染,已成為漁業綠色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2018年,一心想改變現狀的鐘敦順向銀行貸款140多萬元,建起了這套新型生態、高產高效的養殖設備,“跑道”內24小時提供充足的氧氣,不僅降低了氮磷含量和魚藥投放量,還讓魚兒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好。站在魚塘邊,鍾敦順自豪地說,這些天天“跑步健身”做有氧運動的魚兒,線條優美、肉質緊密,銷售根本不是問題。

華容東山鎮陽光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鍾敦順:我這10條流水槽每年可以產40萬斤魚,用藥上面還下降了90%,但是魚的產量還增加了接近一倍,魚價也賣得比較高,我們這個幾十萬斤魚都不愁銷路。

現在,華容縣農業部門已在東山鎮啟動試點示範工作,對接100戶漁業養殖戶,推廣使用“跑道養魚”,實現養殖綠色發展、漁業轉型升級。

華容縣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股股長張瑰:鼓勵和倡導更多的農戶來採用這種養殖模式養殖,實現養殖尾水零排放,改善和提升我們的水體養殖環境,守護好我們的一江碧水。

在湘江、汨羅江注入東洞庭湖的交匯處,屈原管理區正在加快建設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試點核心區選址鳳凰鄉的蕎麥湖村和河泊潭村,預算總投資3750萬元。這裡是鳳凰鄉的美神種豬育種場,每天,70噸廢水經過10道工藝處理,氮磷去除率達到了79%。

岳陽美神種豬育種公司總經理虞得意:氨氮指標常年控制在73(毫克每升)左右,國家的標準是80(毫克每升),化學需氧量現在常年的標準是380(毫克每升)左右,國家的標準是400(毫克每升),我們完全符合國家的畜禽(養殖排放)標準。

多年前,育種場的養殖廢水直接排入一牆之隔的汨羅江,最後匯入洞庭湖。2018年試點項目啟動後,育種場又在已有的汙水處理系統上,引入三級綠狐尾藻溼地進行深度降解。這種原產於南美洲的藻類植物特別喜歡高氮高磷的環境,而且含量越高,長勢越好、顏色越綠。

屈原區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設計負責人劉書洪:經過我們三級沉澱,廢水中的氮磷含量是逐級降低的,到第三級的時候,這個綠狐尾藻葉子明顯有點發黃,表現一種營養不良的狀態,也說明廢水處理效果是非常好的。

據監測報告顯示,經過三級沉澱吸收後,廢水中的氮磷去除率高達95%,遠遠優於國家排放標準。除了治理畜禽養殖汙染,屈原管理區還將鳳凰鄉的2.8萬畝耕地納入治理範圍,建成了集攔截、消納、降解汙染物的溝渠型溼地生態系統。在遍佈農田的溝渠裡,除了綠狐尾藻外,還種植了茭白、美人蕉、再力花、鳶尾等氮磷吸收能力強的植物。

屈原區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設計負責人劉書洪:這些植物吸收氮磷以後,蛋白質含量比較高,可以做資源化,可以做飼料等等。同時這個廢水也配備了相應的回用灌溉設施,通過我們的罐車拖到周邊茶山進行澆灌。

在線監測站房是檢驗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效果的最後一道關口。每天,工作人員都會通過智能的檢測系統,定時查看彙集排放廢水的各項指標。試點項目實施一年來的數據顯示,從這裡排出的廢水中,化學需氧量和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分別減少了59.83%、70.35%、77.78%,均超出了項目預期目標。另外,化肥農藥減量20%以上,畜禽汙染、生活汙水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沿江沿湖而行,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在岳陽的鄉鎮鄉村落地生根,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行動,多領域、全方面削減農業面源汙染,在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同時激活綠色動能,提升經濟效益。岳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正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