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芝股份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松芝股份(002454)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报告期内,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逐步深化,但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和调整明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汽车产业继续2018年下半年的趋势,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产销量与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负增长。2019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公司同心协力,一方面重视市场和客户突破,另一方面着重降本增效,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销售收入有所下滑的情况下,扣非后利润较2018年大幅度增长,体现了公司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中型客车空调业务板块

2019年,在行业需求下降、新能源客车补贴持续退坡的不利环境下,公司继续开发有效市场,深入二三线城市市场,凭借行业龙头地位,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大中型客车空调产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的大中型客车空调产品共交付超过48,000台,较2018年下滑8%,其中,新能源客车空调产品占公司总交付量的60%以上,为最主要产品类型。除了点单市场外,公司通过业务拓展和外延式收购等方式,与部分客户建立合作,成为标配空调供应商,如苏州金龙、厦门金旅等。在新能源客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方面,公司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发货量超过4,000套,全面进入国内主流客车主机厂和电池厂的配套体系,目前已配套的电池厂客户包括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国轩高科(002074)等,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市场份额,成为新能源客车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供应商。目前,公司已实现将新能源客车空调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形成新能源客车热管理系统产品,从而提高市场供应能力和服务能力。

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设立海外销售公司,搭建销售团队开拓海外市场,已获得对俄罗斯、印度、东南亚、南美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并初步完成上述地区的服务体系能力,持续实现以上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海外销售规模持续扩大。

(二)小车空调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我国乘用车行业延续了2018年下半年负增长的趋势,全年销量较2018年下降了9.6%。公司及时总结行业发展态势和市场环境,推出一系列深挖市场潜力、降本增效、提升体系能力的举措,取得一定效果,全年业绩较2018年有所改善。

为了持续提升小车空调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提升客户质量及订单质量,既进入包括福特、雷诺、本田等合资车企,获得新车型订单,又深挖自主品牌车企项目,新进入广汽、一汽等优质自主品牌车企,获得包括广汽乘用车、上汽乘用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福田等新项目超过21个项目订单。2019年,公司全面进入工程机械车辆空调市场,在三一集团、徐工机械(000425)等国内知名工程机械企业的配套份额持续提升,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加,成为小车空调业务板块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与俄罗斯GAZ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全品类小车空调系统产品,GAZ成为公司首个出口OEM市场系统项目客户。随着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入,预计GAZ及俄罗斯主机厂项目订单将进一步增加。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入研发新能源汽车热泵空调产品,并与部分客户建立联合开发合作,为后续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奠定市场基础。

(三)轨道交通空调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轨道交通空调业务板块在资源整合、降本增效的年度计划安排下,一方面保证现有在手项目的顺利交付,为多个城市地铁项目交付空调产品超过800台,另一方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进入动车组空调市场,为后续进一步扩大动车组空调产品份额奠定基础。在轨道交通空调业务板块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轨道交通空调业务板块业绩大幅改善,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四)冷冻冷藏机组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在国内冷链物流行业政策日趋严格、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的冷冻冷藏机组业务板块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内销售收入较2018年增长30%以上,销售台数超过2,100台,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经营质量持续改善。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现有产品已涵盖从微卡到中重卡的全品类车型,针对不同产品和客户使用包括松芝、Lumikko等多个品牌,满足不同客户的配套需求。在应用领域方面,公司在2019年进入医药冷链市场,获得部分省份医药物流订单,因此,公司产品已涵盖包括冷冻食品、冷鲜产品以及药品等多个领域,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在产品研发方面,一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已实现2款主流大型冷冻冷藏机组的国产化,并开始在部分客户对接试装,另一方面,根据国内客户需求,研发完成高顶机组、顶置备电机组、新一代新能源机组以及低成本机组,为后续业务发展做好充分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五)汽车空调压缩机业务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的汽车空调压缩机业务板块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新一代新能源压缩机研发持续进行,并在部分客户和车型实现试装和销售,为后续进一步打开新能源客车及乘用车压缩机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与研发优势

1、国内外领先的软硬件研发投入

在软件方面,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公司坚持打造高质量的研发团队。目前专业技术人员超过500人,其中博士、硕士超过30人;涉及前瞻技术、产品开发、应用研究、仿真/试验技术等各领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开发系统。核心研发人员普遍具有10年以上的汽车热管理领域产品开发经验,以黄国强先生对代表的技术管理团队在业内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硬件方面,公司持续投资,新建、改造研发设备。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模风洞试验室自落成以来持续保持较高负荷运行,不仅满足内部试验的需求,还为标致-雪铁龙、蔚来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600418)、上海泛亚、上海大众等客户提供试验服务。持续对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试验台、多功能试验室等关键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拓展了热泵空调、高性能换热器的试验能力。公司在报告期内引进国内领先的3D打印设备,极大提高了样件制作效率;引进声学静压箱、低温流量槽等设备,进一步拓展了试验能力、满足客户需求。

基于上述研发软硬件的建设,公司具有突出的正向开发能力、并长期保持技术优势。该研发能力获得合资和自主品牌客户的广泛认可,并促进公司获得众多客户的新品订单。

2、领先的移动式空调研发工作及成果

公司是车用空调产品的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车辆空调研发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专利589项,公司研发投入及成果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中型客车空调研发投入及成果

a、鉴于《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于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公司率先在行业内对新型环保制冷剂R290、CO2等进行研究,推动我国客车空调前瞻技术发展。目前R290进入基于安全性的二代样机开发,CO2空调正在进行各项性能验证,为新型环保制冷剂的使用以及公司产品打开欧美市场做好技术储备。

b、轻质高效换热器研究和开发

公司持续研发轻质高效换热器产品,将系统换热系数提升8%以上,能效比提高5%以上,且换热器重量降低30%以上,实现轻量化,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c、超低温热泵4.0系统研究与开发

基于客户对纯电动车超低环境温度、低功耗的制热需求,公司在超低温热泵3.0基础上,利用变频补气增焓技术及自主开发的补气控制技术,迭代开发了超低温热泵4.0系统,实现-25℃环境温度下满足整车热负荷,-35℃环境温度下连续运行,为北方区域客户在超低温环境下低功耗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d、智能空气净化消毒系统2.0开发

基于雾霾、流行病毒以及汽车VOC的控制要求,公司开发了智能空气净化消毒系统2.0,在主要解决PM2.5过滤的原空气净化与监测1.0基础上,集合静电集尘、紫外光、离子发生、光触媒过滤四大技术,实现杀菌、祛味和高效除尘。为客车车内空气净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e、双级压缩技术(未来超低温热泵5.0)研究

基于东北、西北等严寒地区冬季温度会在-25℃以下,需要更低温度运行的热泵产品实现低功耗制热,此时补气增焓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支撑热泵高效、可靠运行。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级压缩技术,能实现高压差、高效率热泵的可靠运行,目前产品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将为电动汽车制热行业的技术提升打下基础。

f、独立电池热管理系列产品开发

公司自主开发了独立水冷式电池热管理系列产品和独立直冷式电池热管理产品,其中独立水冷式产品能满足各类客车、卡车等纯电动商用车电池热管理需求,并已成为国内主要商用车主机厂及电池厂的标配;直冷式是公司与主流电池厂家合作开发的电池热管理产品,采用低温制冷剂直接冷却电池,大大提高电池冷却效率,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热管理产品成本,应对市场对快充电池产品的需求和降本的压力。

g、集成式电池热管理3.0产品开发

公司基于集成式电池热管理2.0的基础和市场发展需求,通过对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优化和长期试验验证,开发了集成式电池热管理3.0产品。该产品充分利用系统富余能力,实现更高的电池冷却能力,更低的电池冷却温度,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和寿命,继续引领空调行业技术革新。

h、整车综合热管理技术研究

公司基于对新能源客车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进行了关于整车综合热管理技术的专利布局和产品开发,包含空调、电池、电机、电控等整车的主要部件,涵盖了车厢热管理、电池热管理、电机电控热管理、控制器热管理等,实现整车热量的有效利用,提高整车能效。并已与国内外主要主机厂进行合作开发,第一阶段试验已经完成。

i、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应用

为了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响应国家环保的号召,公司通过对新材料、新工艺的长期研究及验证,采用LFT、PDCPD、SMC等新材料以及新模具工艺生产空调底壳和顶盖,代替目前手糊玻璃钢和铝合金产品,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降低空调底壳和顶盖重量达25%以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乘用车/商用车空调研发技术及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开发能力、优化开发流程、完善产品/技术标准和规范;自主开发了专用的空调系统、换热器设计软件,显著提升设计效率。广泛使用结构、流体和一维仿真手段,结合3D打印等试制手段,以及先进的热管理试验台、环模风洞等测试手段,成功为多个乘用车客户开发了多温区、高性能车用平台化空调箱和空调系统。模块化、轻量化空调箱,高性能、轻量化换热器,基于先进算法的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一汽、广汽、福特、PSA等多家供应商审核,获得了上汽、一汽、广汽、长安、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北汽福田、比亚迪、江铃福特、本田、俄罗斯GAZ等多家客户的平台车型项目。

(3)工程机械空调研发技术及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发工程机械空调市场。针对工程机械的特点,综合考虑系统性能、使用环境、可靠性要求等设计约束,为三一、徐工等先进工程机械制造商的重机、铲运、港机等产品成功开发了多款空调系统;产品质量稳定、性价比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正在开发工程机械用高性能换热器产品、预计开发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荣获三一集团战略联盟最佳合作奖、三一泵送的优秀供应商。顺利通过日立建机的体系审核,开发项目已经批产。

(4)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研发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抓住热泵空调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两个重点方向,继续集中力量进行新能源车热管理技术开发。

在热泵空调领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技术迭代;第二代热泵空调系统已完成开发和整车路试,在江淮汽车等多个主机厂进行搭载、部分车型将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量产。适用于更低环境温度、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第三代热泵空调系统进展顺利,已完成台架试验。由科技部支持、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用于高性能电动SUV的热泵空调系统,也已完成中期验收。

同时,公司还积极开展R290、R744等新型环保工质热泵空调的系统开发,目前正在进行样机测试。在热泵空调关键零部件开发工作上;车外换热器、车内冷凝器、水冷冷凝器等热泵空调的关键零部件经过多轮设计迭代,已达到较优水平、并形成量产能力。

在电池热管理领域,继续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所开发的热管理系统、前端冷却模块、电池冷却器、电池水冷带等零部件已应用于华人运通、东风汽车(600006)、江淮、东南、五菱等多个量产项目;正在为一汽电动车开发电池冷却器。推出了多款新概念组合式电池冷却模块,完成了高集成度冷却液管理模块产品的样件制作,并启动了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冷却器的开发。作为电动车空调系统的核心零部件,电动压缩机产品经过多轮技术迭代和升级,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第一、二代产品在多个商、乘量产项目上得到推广,第三代产品完成性能开发、正在进行可靠性测试;驻车空调电动压缩机完成第二代产品开发、即将批产。

基于长期对电动车热泵空调、电池冷却系统控制策略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自主的控制算法、并在相关项目上批量应用。

此外,在坚持“以我为主”进行技术开发的同时,公司还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借助“加冷松芝院士专家工作站”、“上海新能源汽车空调工程技术中心”、“松芝-交大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持续与上海交大、华中科大、中科院理化所等多家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了“电动车整车热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电动车电池热管理模块”、“低温热泵空调系统”、“高效换热器”等十余个项目的技术开发。以“基于液冷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模块及其关键换热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为代表的一批市、区级科技项目顺利结题并投入应用,有力促进了公司技术开发工作的产业化。

(二)销售模式优势

绝大多数车辆空调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采用的销售模式是“标配模式”,即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整车厂商,为整车厂商提供配套的零部件。与此不同,公司重点从最终客户入手,发展“终端模式”,即公司与最终客户达成购销意向后,由最终用户向整车厂商发出指令,要求在其购买的车辆上必需安装公司的车辆空调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大中型客车空调的“终端”业务收入占大中型客车空调总收入的大部分。大中型客车空调的最终用户一般为公交公司、长途客运公司和长途旅游公司等,其购买车辆的目的在于商业营运,对产品质量、特殊需求的响应速度、个性化的售后服务和品牌信誉更为关注,因此通过“终端模式”销售的大中型客车空调产品毛利更高,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弱。公司由于掌握了较多大型最终用户,建立了稳定的信任关系,因此业务相对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提高“标配模式”在公司业务模式中的比重。对具有标配地位的子公司进行全面资源整合优化,提高对车企的标配能力,保证标配业务的顺利开展。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终端模式”和“标配模式”的移动式空调供应商。

(三)质量和品牌优势

公司下游客户大部分为国内知名的整车厂商及要求较高的终端客户,对空调质量标准的要求一般高于行业标准。公司拥有业内一流的检测设备,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面对最终用户的“终端模式”,使公司与最终用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售前了解最终用户需求、设计取得最终用户确认、生产取得最终用户认可、售后及时解决问题等贴身服务,松芝品牌在最终用户中广泛传播,公司获得了众多奖项。松芝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形象,已成为公司与其他企业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

(四)优质客户资源优势

在大中型客车空调领域,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掌握了众多优质的“标配”客户——整车制造商,和“终端”客户——公交公司、长途客运公司、长途旅游公司和团体客户。整车制造商客户约100多家,包括比亚迪、郑州宇通客车(600066)、广汽集团、金龙汽车(600686)集团、安凯客车、申龙客车、北汽福田、保定长安客车、中通客车(000957)、丹东黄海、一汽客车(无锡)、银隆客车等。

“终端”客户超过330家,其中长途客运客户70多家,包括:国旅、中旅、中青旅(600138)、苏州客运、海南海汽、和深圳运发等;公交客户260多家,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大公交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包括:北京公交、上海巴士、天津公交、杭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广东省汽运集团、苏州客运、重庆交运、成都公交、广州公交公司、深圳公共交通集团和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等。上述客户也包含了公司近几年开拓的一批新能源客车客户,如比亚迪汽车、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深圳五洲龙客车、重庆恒通客车等。综上,公司在大中型客车市场拥有的430多家长期客户,大多为行业内的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在乘用车/轻型客车/货车空调领域,公司近几年也积累了大量稳定的客户,双方合作业务量也逐年稳步上升。这些客户基本均为国内优秀的整车制造厂商,如上汽大众、本田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东风柳汽、上汽集团(600104)、长安汽车、东南汽车、比亚迪、华晨汽车、三一重工(600031)、北汽福田等。

(五)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优势

公司在全国设立了30多家销售分公司,300多名销售人员及售后服务人员,营销网络分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健全的营销网络为公司与客户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公司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为公司新产品研发提供方向,把握市场先机,将客户需求及时转化为订单,提升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

大中型客车空调的售后服务具有紧急、全天候、全年无休、问题复杂、工作琐碎等特点,对大中型客车空调生产企业的技术、网点建设、管理水平及信息系统要求非常高,很少企业能真正做好此项工作,外资品牌在大中型客车空调市场份额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售后服务无法满足最终用户的要求。公司经过多年悉心培育和资金投入,已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建立了19个安装服务中心和440多个特约维修网点,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售后办事处,培养了数百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售后服务人员,为客户提供“全年365天24小时”免费贴身服务。

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公司已初步建立覆盖东南亚、南亚、南美、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的售后服务网络,为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为国际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打造坚实的基础。

完善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优秀的营销能力和售后服务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对提高公司的产品销售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自我配套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利用规模生产优势,大幅降低成本,将重要零部件从外部采购逐步转为内部自制,一来降低产品成本,二来通过对重要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有利于把握重要零部件质量并对整个空调系统进行优化。公司已经陆续完成压缩机、电子控制系统、风机、各类配管等重要零部件的自制。由于规模经济优势,公司强大的自我配套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空调系统性能,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七)管理优势

公司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具有较高的现场生产管理水平。公司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已具有较强的企业凝聚力。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2020年,公司秉持稳步经营、持续发展策略,整合资源,收缩聚焦产品,做深做透市场。大巴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的行业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小车扩大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盈利能力;轨交发挥松芝品牌效应,培育本地市场,突破2-3个城市地铁客户;冷冻冷藏深耕新能源市场及大机组市场,精准营销,提升市场占有率;零部件聚焦核心产品,改善质量,提高效率,提升内配套率;压缩机校准市场定位,依托内配套,谋求发展。全体员工需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同、特别能创新的精神,提升产品力、市场力,与公司共克时艰;公司进一步提升人效,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分配机制,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分享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