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防控是有認知過程的

COVID-19在中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這是Success Story,而故事是要人去講的,所以這是極好的國家軟實力的宣傳機會。宣傳要火力全開,不僅在國內,特別要重視國外、包括國外的自媒體,個人覺得我們注重國外的宣傳還不夠,雖然衝破西方主流媒體的霸權殊為不易。

有一些觀點應該明確、統一。

體制優勢。縱觀國際防控效果,體制似乎不是決定因素。因為成功的國家或地區中有不同的體制。另外,宣傳體制,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自己反對的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不如說主要宣傳我們的修正航向快、決策效率高、行動力強等。

疫情防控是個系統工程。新冠病毒是流行病,流行病的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盤考慮,包括經濟角度和生命保護等多個維度。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多,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不能只看對付病毒的本身,當評論他國時,大多能以自己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道德制高點去批評、讚揚。但輪到自己國家爆發時,照樣會出現失誤,出現失誤正常,只要坦誠地承認,快速地更正就好。走彎路是難免的,快速試錯,及時、不斷地調整方案。疾控管理制度各國都有,條例估計也都相差不大。關鍵還是在執行力上,執行力方面在最初階段都給別的因素讓位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其必然,因為影響最初都是不大的,那麼經濟因素,社會生活影響面,百姓的恐慌情緒的控制等會佔比較大。中國/武漢最初有失誤,大約用了一個月時間修正過來,比較其他國家,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明顯快速的多。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中國採取的是雷霆手段、以壯士斷腕般封城措施,傾舉國之優勢兵力決戰武漢,在別國起步前,中國衝過終點線,開始慢跑調整了,大約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確證病例和死亡病例數對比他國而言都是成績斐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承認有失誤,讓責任人下臺,透明、公開、獎罰分明,中國都做了,事實勝於雄辯,國際有識之士都看在了眼裡,主流民意是點贊和支持的。國外的失誤在於政治和經濟上的考慮過分了,但關鍵還不在這裡,在於手段不堅決,在於媒體妖魔化宣傳中國的防控措施和效果,沒有能從中國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中國很快讓國家衛健委主導,調集所有疾控力量,高效運行。國外的疾控控制權一直是聯邦或州政府,疾控中心更沒有起到主導作用。按理說,西方更應該是專業人士有權威,而事實上是中國給了專家更大的發言權。這是我們應該宣傳和自豪的。說一點找罵的話,中國疾控中心老大最初被罵最多,我在同學群中說了些自己的意見,替他辯解時,並希望大家保持理性,要看證據別跟風,好在我的堅持讓同學們理解些了。官方應該澄清一些事實,讓主管部門多擔責些,雖然主政官員擔責了,但高院士後來只在國際上發聲,似乎默認了網絡暴力。不如直面錯誤,無論是誰的,包括高院士的。記得當時我們也在談新冠病毒的自愈性,談過群體免疫,談了封城是否過度反應,談了戴口罩的必要性。但現在證明雖然新冠病毒是自愈性病毒是對的,但不能依靠自愈;群體免疫是好,但是代價太大,戴口罩是成本最小、效果最佳的方法,國外的Social Distancing有點軟;封城是雷霆手段之菩薩心腸。現在國外逐漸還是接受了中國的這些措施,其最初對中國的指控不攻自破。這是中國貢獻,他們不承認拉倒,反正我們看到,之前的諷刺還是變成了接受。也就是說,因為經濟和政治的考慮都是應該的,認知COVID-19是需要過程的,中國經驗就是經驗,我們有自信,我們信息最公開,程序正確,表現了國際合作和命運共同體大國風範。我們的教訓你要是吸取不了,我們的經驗你不參考,那就用事實說話。

傳染病毒疫情的防控無非是在三個方面,病毒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病毒源是難找到的,記得看過一個電影,類似地,源頭是一隻天空的鳥拉的帶有傳染病毒屎,正好0號病人被感染了,於是乎傳播開來。所以源頭極有可能是一次偶然的、不可重複的事件,源頭不恆在。易感人群現在是所有人,中國讓所有人(除救護及其輔助人員外)都隔離在家,就是保護易感人群,應收盡收,而老人是免疫力較低的易致死人群,應治盡治,也是控制傳播“源”。傳播途徑是飛沫和接觸,氣溶膠只在病房,保護好醫生是必須的。而阻斷飛沫傳播的方式是保持距離,而最主動的方式是戴口罩,因為你想保持距離,但不能完全控制別人的靠近,保不齊別人有急事讓你避無可避,再者就是洗手,防止接觸感染,這點我們的習慣在改,勤洗手、飯前飯後洗手講了很多年,估計疫情讓大家更接受了。看到國外的朋友說戴口罩現在不受歧視了,都隔離在家呢,不再吵吵中國的隔離是限制人身自由等,不再攻擊戴口罩的亞裔,這都是我們要宣傳的。

離疫情的結束還早,中國現在主要是防外部輸入病例,我不看好群體免疫,代價也太大。希望、相信國外是能控制住的。歷史中的疫情不少,最終總是控制住了,最終還是要靠疫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