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中醫用宣痺湯驗治系統性紅斑狼瘡

宣痺湯見於《溫病條辨》中焦篇之65條,原文說:“溼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痛,舌色灰滯,面目萎黃,病名溼痺,宣痺湯主之。”方由防己五錢,杏仁五錢,滑石五錢,連翹三錢,山梔三錢,薏苡仁五錢,半夏三錢,晚蠶砂三錢,赤小豆皮三錢組成。吳氏注說,赤小豆乃是食物中的赤小豆,不是藥房中的赤小豆。我受此方與《溫病條辨講解》(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教材)一書所附病案的啟發,用此方加減治療一例疑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取得了相當好的療效,今記錄於下:

1999年3月12日,我在沂南皮防站,有患者陳靜,女,26歲,家住蘇村鄉,是本院(皮防站)楊瑞錄的妻妹(小姨子)。據說病已八九個月,久治不愈,病情日重,楊約我為之診治。據云各醫院均懷疑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其他化驗都符合,就是沒有找到狼瘡細胞。現在發熱已有3月餘,沒有間斷過治療,但熱退復起。近一個月來高燒不退,每天下午熱度可達39.6℃。全身滿布紫紅暗斑,也有痤瘡樣的斑疹,尤以面部最多,給人的感覺就像蟾蜍皮,滿面皆是,連手指與指甲裡也都是這種紅斑。指梢部有點類似雷諾氏綜合徵的凍瘡斑。這些斑也都是在發病以後逐漸增多的,自己記憶中已有3個多月。


西醫檢查後認為,屬多系統受累(心、肝、腎、肺功能都不好)。現在有腹水,腹部膨隆,如懷孕八九個月,小便黃少,腿腳俱腫,尤以足踝和腳背明顯,指壓有很深的凹痕,時有咳嗽,咳鐵鏽色痰,有輕度的鼻衄,鼻孔部常見血痕,飲食不思,強食則欲吐。自述兩膝關節疼痛已數年,以前一直認為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沒有好好治療過。右脈滑數有力(因正在發熱),但左手脈沉數,細而無力,脈律時有停歇(聽診有心律不齊),舌尖紅,中部和舌根部有厚膩白苔,面目虛浮,面如滿月(因服大劑量激素所致)。自述青島與濟南都去治療過,醫生認為屬系統性紅斑狼瘡,其他症狀與血沉化驗都極符合,只是沒有找到狼瘡細胞,所以沒能確診。


我詢及以前治療經過,除用過各種抗生素外,一直以大劑量激素(主要是強的松)和各種維生素、利尿劑、強心劑(地高辛)治療。


據此脈症,我認為屬於溼熱蘊結,痺阻於經絡,治仿《溫病條辨》宣痺湯加減,處方: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防風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梔子(炒)10g,滑石15g,連翹10g,半夏15g,羌活10g,防己10g,桂枝10g,鱉甲20g,白薇15g。

方中本想加麻黃6g,但因患者近日來每到夜晚出汗頗多,故而沒用。3劑,水煎,一日3次,溫服。


3月15日複診:高熱已退,體溫37℃,脈已不數,力量中等,厚膩之苔也稍減,精神較佳,飲食較前略香,自覺腹圍略減(但外觀不明顯),其他症狀都沒有變化。現高熱已退,治療應以消腹水、恢復腎功能為當務之急。中醫辨證屬溼熱蘊結,痺阻經絡,治水當從高原,從肺論治,改用宣痺湯合枇杷葉煎加減:防己10g,枇杷葉20g,杏仁10g,蒸苡仁30g,滑石15g,茯苓皮15g,大腹皮10g,炒梔子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5g,白薇10g,鱉甲20g,車前子10g,黃豆芽30-50g。4劑。


本次方中加用了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主要是想加大清熱解毒的作用。本想用大豆黃卷,因藥房沒有,故而讓患者以新鮮的黃豆芽代替之。


3月22日三診:藥已服完數日,近因天氣突變(太冷),沒有及時前來複診。脈左細弱,右脈有力,舌苔仍厚而略顯乾燥。自覺口渴,腹水已消大半,用手捫之仍有腹水感,但外觀已不太明顯。飲食不香,不吃也不覺飢,腹中仍有飽脹感,腳面腫仍劇,如饅頭狀,指壓有深痕不起。根據現症狀,各方面都已大見好轉,證情已緩和下來,參考趙炳南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秦艽丸,與宣痺湯合方加減:黨參15g,黃芪30g,秦艽10g,漏蘆10g,丹參15g,雞血藤30g,烏梢蛇15g,防己10g,杏仁10g,苡仁30g,連翹15g,滑石15g,山梔子15g,鱉甲20g,白薇10g,枇杷葉10g。


另外,在此之前,楊瑞錄一直為其用西藥地高辛、強的松、多種維生素等治療。我勸其停用其他藥,激素逐漸減量以達最後停用。


1999年3月27日,腹水基本已消,臍部以下留下幾條很寬的脹裂紋(類似妊娠紋),腳面的水腫也消二分之一。舌苔中部已退,根部仍有厚膩苔,舌苔有剝脫現象,口仍覺渴,但並不重(考慮系利水藥傷陰所致),因怕水腫而不敢多喝水。右脈有力,左手脈仍細弱。現咳嗽與咳痰均愈,鼻衄再未發生。症情大見好轉,前方略有加減:去白薇、枇杷葉,梔子改為10g,加茯苓皮15g。因路遠,病情已趨穩定,患者自己要求開8劑,準備到下星期一再來,並作一下化驗,好與以前的化驗做個對比。


患者於下星期二又來複診,水腫全消,自己已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唯面部的痤瘡樣斑疹和肢體的凍瘡樣暗斑依然存在。患者沒有再去複查,我勸其好好治療,但患者說已無錢再治。我又為她開了4劑藥(前方略有加減),從此再沒複診。


該患者剛結婚年餘,蘇村一醫與其丈夫相識,說你妻之病,沒有十萬八萬的治不好,言外之意,此病必死無疑,故其夫有離婚之意。為治此病已花七八千元,病日益重,已失去治療信心。我為之治療時,已是多系統受累,病情十分複雜。所幸病人身體狀況尚好,經治以來,效果十分顯著,但終因沒錢再治而不得竟全功。患者以後的情況,我也再沒有打聽,可惜!

2004年6月7日記;最近我見到原來在皮防站的醫生孫樓,談起此事,據他說此患者現仍然健在。


2009年春節補記:見到孫樓,談及該患者,說於2008年去世了。可嘆!


【按】宣痺湯,最早應見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五溼門之徐某案,有方但無方名,原案錄之於下。


徐,溫瘧初愈,驟進濁膩食物,溼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痛,舌起灰滯之形,面目萎黃色,顯然溼熱為痺。仲景謂溼家忌投發汗者,恐陽傷變病。益溼邪重著,汗之不卻,是苦味辛通為要耳。


我們把此條與《溫病條辨》的條文對比一下即可看出,吳氏幾乎是照搬的原文。而我則主要是參考了《溫病條辨講解》一書中的附案。為方便學習與對比,也錄之於下:



徐某,女,22歲,工人,住院號:84993。入院日期:1984年9月7日。


主證:壯熱6天,伴臉部、四肢紅斑及關節疼痛。患者6天前開始發熱,體溫38℃以上,時感怯寒,得衣則減,並感頭暈,心悸,少量脫髮,經常鼻衄,二便自調。查體發現:臉部蝶形紅斑,兩上肢、頸部、前上胸、手足掌指(趾)部均可見到散在的小如赤豆、大如蠶豆的結節,陽光暴露部位尤為明顯。兩小指指端關節呈水腫樣紅斑,無潰瘍。口無氣味,語聲低微,全身皮膚乾燥灼熱,體溫逐日上升,高達39.6℃。關節疼痛日漸加重,尤以肘關節、膝關節、小指關節為重,活動受限,其他未見異常。舌苦黃膩,舌尖紅,脈細滑數(理化檢查從略)。


中醫診斷:①發斑(陽證);②痺證(熱痺)。


西醫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


治療經過:根據患者入院時症狀,考慮為熱痺溼阻,溼熱內蘊,熱重於溼。身發紅斑主要是臉部、頸及兩上肢,並見皮下結節,為溼熱蘊結於肌膚。由於痺證多由風寒溼三氣合而成之,雖已化熱,但寒溼未必盡除,故採用清熱除痺、祛風解表、通絡散寒的治療方案,方選白虎湯、宣痺湯加減。處方:生石膏30g,肥知母9g,甘草9g,青防風9g,光杏仁9g,生苡仁30g,焦山梔9g,塊滑石30g,赤小豆30g,晚蠶砂(包煎)9g,連翹殼9g,制半夏15g,川羌活9g,川獨活9g,淨麻黃9g,木防己9g,川桂枝9g。


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3劑,體溫下降到37.4℃。再以原方增進3劑,熱退到正常,全身紅斑逐漸變淺,鼻衄好轉。原方去白虎湯及麻黃、桂枝,繼加入益氣補血之品,合清熱祛風以資調理。一週之後關節疼痛又加劇,低熱逐起,纏綿不退,持續時間達一月餘。復於方中加麻黃、桂枝,以助祛風通絡散寒。全方以清為主,寒熱並用。服藥兩劑,低熱即除,藥已中病,故以原方調治近一月,低溫未發,紅斑未起,諸症皆安。患者雖大病已去,然尚遺有腰痠、下肢軟、偶有眩暈等症。慮其腎氣已衰,故又於方中加入補腎益氣涼血之品。處方:生苡仁30g,青防風9g,木防己9g,光杏仁9g,焦山梔9g,塊滑石15g,連翹殼9g,制半夏10g,晚蠶沙(包煎)9g,鎖陽30g,白花蛇舌草30g,虎狀根9g,紅藤15g,生黃芪15g,花生衣9g。

每日1劑,水煎服。藥進6劑,症無加重,病情日趨穩定。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未用任何西藥,但為了明確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診斷,曾先後三次請外院皮科專家會診,皆診斷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理化檢查,除血沉複查尚有反覆,其餘各項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納谷增進,體重由入院時的46公斤增加到59公斤,精神轉佳,於1984年12月29日出院。


患者出院4月餘隨訪,高熱紅斑未發,無不適症狀,舌苔正常,脈緩和,實驗室檢查指標均較前明顯好轉。


綜合以上所論可以看出,吳氏乃是抄襲了葉天士的原文,而我則是借鑑了上面的醫案。我常說,中醫最好的書就是醫案,它就是一面鏡子,你在臨床中遇到了疑難病例時,就可以用它來對照。但是,若想臨證時能做到信手拈來,卻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的。這個基本功,就是平時要多讀書,做到博學多記或是強記,這就是我說過的“博涉知病”。

本文摘自《民間中醫拾珍叢書·杏林集葉》,作者/郭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