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文:老张在路上

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清平乐》以北宋仁宗朝为背景,开头数集的剧情,一是赵祯得知将自己养大的当朝太后刘娥并非亲生母亲,而自己的生母乃是太后当年的婢女李兰惠时的“隐忍”,二是赵祯和皇后曹丹姝的情感纠葛。

在历史上,刘娥和曹皇后,都有故事可讲,现在先说曹皇后的故事。

按照《清平乐》的剧情,曹丹姝的祖父是大宋的开国名将曹彬。曹丹姝与李植订亲,可李植一心想修仙不想娶妻,曹家想退了这门亲事,但曹丹姝却坚持要信守承诺嫁到李家,新婚之夜,李植竟然直接越窗逃跑,大家都认定她是因貌丑而吓坏夫君的。曹丹姝在李植被吓跑之后,并没有跟公婆吵闹抱怨,而是签下和离书,跟公婆行了大礼之后离开了李家,行为举止得体,加上她“貌丑不能惑君”,所以众大臣才一致同意她为中宫皇后。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赵祯明白了其中内情后,认为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所以在和曹丹姝的大婚之夜,冷落曹丹姝,没有“圆房”,从此两人进入冷战。

那么,历史上的曹皇后真的曾经嫁过人又和离的吗?她本人像《清平乐》里的江疏影那样漂亮吗?她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故事?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01

关于曹皇后嫁给李植的记载来自宋朝王铚的《默记》、王巩《甲申杂记》等书,其中《默记》中说

京兆李植,字化光,观察使士衡之孙。自少年好道,不乐婚宦。初,为侍禁,约婚慈圣。既娶,迎入门,见鬼神千万在其前。植惊走,逾墙避之。后时即还父母家,俄选为后焉。植后自放田野,往来关中、洛阳、汝州,人以为有道之士也。刘贡父过宝应僧舍,与昭禅师者语。壁有画山水极妙,昭语贡父:“乃化光所画。”贡父率然赞之曰:“昆仑有名,瑶池非实。在梦暂覯,观幻旋失。惟是墨妙,半壁萧瑟。崎峨坎壈,云舒川疾。是心中象,非笔端物。大士观化,四海一室。

不过《默记》等书属于笔记小说,虽然对于北宋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记载不一定是事实,所以正史没有采用这则资料。电视剧里先嫁人又“和离”的桥段也只可以姑妄言之姑听之,最多看得热闹一些,当不得真的。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现代研究者要了解宋朝人的历史,脱脱所著《宋史》,仍是最重要的参考古籍。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述慈圣光献曹皇后,开篇说:“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

这里并没有说到曹皇后的长相,也没有名字,只是介绍了她的品德和才艺: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

联系到宋仁宗赵祯一辈子“重色”的性格特点,和他对曹皇后一生的冷淡作为,大概曹皇后相貌并不出众,起码不算是国色天香,是可以肯定的。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曹皇后的出身,确是真真实实的贵冑家族。

曹皇后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爷爷曹彬,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的父亲曹芸,任后汉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年长后,禀性淳厚。在后汉乾祐年间,任成德军牙将。曹彬的姨母张氏,嫁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张氏被封为贵妃。郭威召曹彬回京城,隶属其养子柴荣(后周世宗)所辖。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曹彬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为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曹彬参与灭亡后蜀、灭南唐、伐北汉、攻辽国诸多战争,累迁枢密使。宋真宗即位后,咸平二年(999年),逝世,时年六十九岁,追赠中书令、济阳王,谥号武惠。

曹彬临终前,宋真宗赵恒亲自看望,向曹彬询问后事,他回答说:“臣无事可奏。臣的两个儿子(曹璨、曹玮)才能可以被任用,臣如果内举,他们都堪任为将。”赵恒问他们谁优谁劣,他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

曹彬向皇帝举荐自己的儿子,只说了两个儿子的名字,其实曹彬有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名叫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这个曹玘就是曹皇后的父亲。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在曹皇后之前,赵祯第一任皇后姓郭,后来的道号清悟,是太后刘娥亲自给他指定的皇后。

宋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赵祯才开始亲政。

郭皇后比赵祯小两岁,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祖父为平卢节度使郭崇。郭皇后的父亲郭守璘,官至洛苑副使。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天圣二年(1024),已故左骁卫上将军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与郭氏一同进宫选秀,当时尚未亲政的宋仁宗看中了美丽的张氏,想娶为皇后,但临朝主政的太后刘娥倾向于立郭氏为后。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郭氏被立为皇后。

郭皇后出身代北武将世家,仗着刘太后撑腰,性格妒忌,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心中十分愤怒,却不敢明言,只有隐忍不发。

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刘娥驾崩之后,宋仁宗也不再理会郭皇后,这使她寂寞难耐,醋意大发。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宋仁宗废郭后,《宋史》和司马光的笔记体著作《涑水纪闻》的记载大同小异。

《涑水纪闻》:王乐道曰:尚美人、杨美人争宠,郭后查伤今上颈,召都知而付之。初,章献为上娶郭后,后恃章献骄妒,后宫莫得进,上患之,不敢诘。章献崩,杨、尚并进,后有怨言。都知阎文应恶之,因与上谋废后。上问吕许公,亦曰:“古亦有之。”遂降敕废为金庭教主,后不知之。文应怀敕并道衣以授之,后恚,有悖语,文应即驱出,以车送瑶华宫。既而,上悔之,作《庆金枝曲》,遣使赐后,后和而献之。又使诏入宫,文应惧,以疾闻。上命赐之酒及药,文应遂酖之。

《宋史列传第一:郭皇后传》: 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这桩后宫恩怨是说,在仁宗后宫,尚美人、杨美人长得貌美可人,深得宋仁宗欢心。郭皇后多次到尚氏、杨氏居处,对她们破口大骂。有一天,宋仁宗临幸尚氏,尚氏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恰逢郭皇后赶来,二人争执起来。郭皇后不胜愤怒,举手扇向尚氏,宋仁宗见状,急忙上前救尚氏。郭皇后不知是无心之失殃及池鱼,还是有意为之,总之收势不住,刚好打在宋仁宗的颈部,宋仁宗顿时龙颜大怒,要废郭皇后。

废后之举,虽然在朝堂之上引起争议,甚至台谏们在后宫门外硬抗进谏。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乙卯,宋仁宗仍然颁下诏书,说:“皇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养。”

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宋仁宗之下再次下诏,历数郭净妃、尚美人、杨美人的过错,逐郭净妃出居瑶华宫,尚美人出居洞真宫,杨美人别宅安置。

在这个大背景下,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曹皇后立为皇后。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02

新皇后虽然被册封,但宋仁宗赵祯和曹皇后的感情一生平淡却是真实的历史。

《清平乐》上说,因为一句“貌丑”的误会,赵祯大婚之夜没有和皇后在一起,第二天见了“皇后江疏影”真容,大吃一惊,于是想要和好,但两人都端着忍着,没有谁愿意先捅开这层窗户纸,以致于多年过去了还没有能够“圆房”,后来曹皇后也没有生出一男半女,这当不得真实的历史。

因为宋朝的曹皇后并不是现代的美女演员江疏影,历史上曹皇后的颜值估计不如江美女,而且这桩婚姻在赵祯眼里是政治婚姻,他迎娶的是端庄正派的国母,而不是自己心向往之的“绝色”。何况赵祯宠爱的是张美人,大臣们和皇太后(章惠杨太后)硬塞给他的曹皇后他无法拒绝收纳,然而宠爱却并不能给予这位皇后。

当初郭皇后被废时,赵祯让宋绶草拟废后诏书,其中就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秀女。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刘太后虽已不在人世,赵祯也已亲政,但在选后的问题上他却一直未能如愿。当时,另外还有个姓陈的女子进宫(陈熙春原型),颇得仁宗欢心。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谋得一个小官,不具高贵的门第。宋绶说““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驰了吗?”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人也纷纷劝说仁宗不要娶陈氏。这样,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下,赵祯不得不另立中宫皇后。

《 宋大诏令集卷第十八》“立曹皇后制”诏书是这样写的:

“王者握符御宇,继体守文,保于万邦,方资于外辅,率乎六列,实赖于中闱。是以涂山之兴,协禹功而弥远;有莘之娶,赞汤祚以滋昌。朕以受命昊穹,居尊夷夏。念长秋之虚位,览上宰之敷言。且谓皇王之猷,必端天地之本,明关睢之风化。美螽斯之众多,欲正邦基,在求德阀,是用询于壼范。敦此人伦,诞告彤庭,庸彰懿则。赠尚书令配享太祖庙庭曹彬孙女,生于鼎族,教自公宫。眷乃祖之孙谋,著元勋于庙祀。庆流令淑,望蔼高华。而性禀柔闲,体含仁厚。援图史以自鉴,节环佩而有容。宜登金屋之荣,用表玉衣之瑞。褘褕无阙,龟筮协从。于戏,立后之规,建国所系。上承宗祏之重,内凭辅佐之勤。思进贤材,以昭阴教。修紘綖而隆礼,执圭瓒而训恭。肃奉徽章,钦惟永命,可立为皇后,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这个诏书的意思是皇帝婚姻同不得一般人,要“性禀柔闲。体含仁厚。”,相比之下,外貌却不能讲究太多。至于诏书里说曹皇后“

庆流令淑。望蔼高华。”也只能理解为端庄华贵,本来也不是形容曹皇后是一“绝色美女”的。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宋仁宗赵祯对于“女色”的喜爱,史书上多有记载。谏官王素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赵祯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赵祯宽仁纳谏的,但它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仁宗皇帝对于美色的追求。那么,他和曹皇后冷淡的一生,除了不愤于“政治婚姻”外,曹皇后相貌一般、或过于庄重而缺少风情,引起不了赵祯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03

宋仁宗赵祯和曹皇后的婚姻平淡如水,他真正喜欢的是温成皇后张氏。《清平乐》里,仁宗和曹皇后新婚之夜,不去洞房花烛,反而和花园里的一个小女孩交谈甚欢,充满怜惜。这个小女孩,便是剧中童年时期的张氏。

《宋史后妃传》记载张氏,字数并不多:“张贵妃,河南永安人也。祖颖,进士第,终建平令。父尧封,亦举进士,为石州推官卒。时尧封史尧佐补蜀官,尧封妻钱氏求挈孤幼随之官,尧佐不收恤,以道远辞。妃幼无依,钱氏遂纳于章惠皇后宫寝。长得幸,有盛宠。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庆历元年,封清河郡君,岁中为才人,迁修媛。忽被疾,曰:‘妾姿薄,不胜宠名,原为美人。’许之。皇祐初,进贵妃。后五年薨,年三十一。仁宗哀悼之,追册为皇后,谥温成。追封尧封清河郡王,谥景思。而尧佐因缘侥幸,致位通显云。”

温成皇后张氏,父名张尧封,为石州推官。温成皇后生于天圣二年(1024),八岁时姊妹三人一起入宫,由宫人贾氏抚养。景祐年曹皇后大婚时,温成皇后张氏刚刚10岁。

经过养母贾氏精心培养,张氏成为“养在深宫人未识”的绝色美人,15岁那年,在一次酒宴上,张氏出众的姿容,优美的舞姿,让仁宗皇帝对她一见钟情。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一夜侍寝,赵祯再也离不开张氏,封为清河郡君。到了康定元年(1040)十月,进封才人。庆历元年(1041)十二月,进封修媛。庆历八年(1048)十月,封贵妃。至和元年((1054)正月八日薨,年31岁。

张氏恃宠而骄,常有不遵守宫廷法度的行为,曹皇后不管内心怎么想,表现出来却是并不计较。大臣们看不下去,屡次进谏,宋仁宗一味的袒护,张氏也越来越骄横,成为朝廷上下名利之徒依附的对象,《宋史》载其“善承迎,势动中外”。

有一次,张贵妃想打着皇后的仪仗出游。宋仁宗虽然宠爱张美人,但是涉及到朝廷政治规矩还是很谨慎的,于是把皮球踢给了曹皇后,让张贵妃自己去找皇后说。

曹皇后听完张贵妃说完来意后,对她这种名目张胆的无礼僭越行为,丝毫没有表示出不高兴,而是爽快地答应借给她。张贵妃大喜,回告仁宗。皇后宽容忍让的行为,让仁宗无错可挑,反觉得张贵妃过分了,对张贵妃说:“国家的文物礼仪章法,上下是有秩序的,你用皇后的仪仗出游,朝廷会非议的。”张贵妃只好无奈放弃这一非份要求。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张贵妃死后,宋仁宗悲痛不已,辍朝七日,自制挽歌词。尽管曹皇后在世,宋仁宗仍

决定以皇后之礼为温成皇后发丧。

在大宋朝历史上,同一时间,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好在曹皇后足够隐忍,事情才不致于不可收拾。

曹后相貌平平,性情沉稳,胸襟宽广,处变不惊,既便仁宗心里想过废后,也始终未能办成,这一对夫妻,最终走到了白首。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赵祯的长相并非演员王凯那样的英俊小生,特别是中年以后,身体胖大,一年四季只穿很薄的衣服,平时在宫里连鞋袜也少穿,常常光着脚,他时常闹病。一年,他患了腰疼病,卧床不起多时;又有一年,他病昏迷,终日昏昏如睡且不能言语。幸亏一位针灸医生,用针刺入他的后脑,才使他恢复了语言能力。

至和年间(1054—1056),赵祯犯病,突然口吐白沫从座位上晕倒地下,侍从人员赶忙用手指伸入他的口中,抠出痰块,才救活过来,不过,从此语言发生了障碍,说话困难,此后,即使是朝会接见大臣之时,也说是“拱嘿不语”。

嘉祐八年(1063)二月,皇帝眩晕病又发作,虽经医生精心治疗,仍不能痊愈。三月初一,他感觉病情有所好转,也有了许多精神。谁知夜里一更天气,心头突然疼痛,赶忙叫人进药,又派人去叫皇后。当曹皇后赶到时,看到赵祯直直地睁着无神的眼睛,已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停了一会儿,大宋仁宗皇帝驾崩。

《宋史》评价仁宗皇帝: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04

宋仁宗赵祯死了,曹皇后熬成了曹太后。

赵祯妃嫔众多,儿女也多,但几个儿子生下来不久即夭折,活下来的都是女儿。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因为宋仁宗赵祯几个亲生儿子都出生不久夭折,景祐二年(1035年),3岁的赵曙被宋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皇帝逝世后,曹皇后发布遗诏,赵曙继承皇帝位,是为宋英宗。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宋英宗)

赵曙继位后,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治平二年(1065年),韩琦等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北宋史上著名的“濮议”事件。

以王珪为首的官员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另一派官员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

就在这时,曹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才能达到目标。

治平三年(1066),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曹太后不顾朝廷礼仪和一些大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曹太后或是被说服,或是迫于无奈,“濮议”事件再次证明了曹太后的隐忍功夫,因为毕竟此时仁宗已死,皇帝是英宗,她既便心里不同意,也只有赵允让称“皇”、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称为“后”,虽然只是个虚名义。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英宗死后,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尊曹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宋神宗)

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所以又称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

曹太皇太后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支持,然而此时曹太皇太后已是暮年。元丰二年(1079)

反对变法的苏轼以作诗讽刺新法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中,身处“人以为必死”险境,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曹太皇太后闻知,强撑病体找宋神宗求情:“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

宋神宗听得“涕泣,轼由此得免。”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都说《清平乐》中宋仁宗“隐忍”,历史上曹皇后一生更“隐忍”

行将离开人世的曹太皇太后为人间保留了一个“读书种子”后,于这年冬天病逝,终年64岁。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