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2、4、49、60,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的却是通辽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无畏与担当。

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自2月4日,我市先后派出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通辽市医院医护人员,以及通辽市地方病防治站和通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人员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共49人驰援湖北武汉、荆门等地抗击疫情,最长驰援时间近60天,最终顺利完成相关医疗工作回到通辽,圆满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战斗在武汉:用科尔沁人特有的顽强与病毒抗击

“我一直很喜欢北宋大家张载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平年代,虽不能秣马厉兵,却一直想着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帮助更多的人,而这个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 通辽市医院一名95后心内科护士孟庆鑫毅然决然在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成为我市第四批援助武汉的逆行者。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父亲在为孟庆鑫理发

临行前,孟庆鑫的父亲亲手为他理了发,并反复叮嘱道:“家里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护身符,不用担心,我们等你回家!” 孟庆鑫与父亲合了张影后便匆匆赶往机场与同事汇合,一同登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市第一批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定点医院之一,这次我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部分队员被分派到了重症监护室,孟庆鑫也在其中。每天进入病房前,孟庆鑫都要穿三层防护服,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就如同密不透风的墙,带上口罩和护目镜后,他的呼吸和行动就变得更加吃力。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孟庆鑫

这里的患者多数是危重症患者,在ICU病房里接受呼吸机、ECMO(人工肺)、CRRT(连续肾脏代替疗法)等一系列治疗,身上插满了管子。因为病毒的侵害,很多患者处于半清醒或昏迷状态,加大了护理难度。为了让患者肺部均匀,孟庆鑫需要帮助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将肺部的痰清理出来,“每一次操作我都必须要极其小心,因为患者身上带着各种管路,稍有不慎就会脱落,这对于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在工作的时间里,孟庆鑫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一个班下来,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会湿透,只要停下来,湿透的衣服就会贴在身上,在这种冷热反复情况下工作,已经成了常态……尽管如此,依然阻挡不住有些生命的逝去。“在这里,我常常来不及反应,顾不上悲伤,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在等着我照顾。我必须拼尽全力,争分夺秒地与病毒抗击,与时间赛跑,尽我所能,不畏生死,冲锋在前!”孟庆鑫战胜疫情的决心坚定不移。

战斗在武汉:将科尔沁人的美丽与大爱留在南国大地

时间过得飞快,援鄂医疗队队员王颖来到武汉已一月有余,经过短暂的调整,她已渐渐融入了这座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从医生到护士再到患者,大家脸上的笑容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王颖与患者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王颖在给患者做观察处理

3月22日,王颖像往常一样巡视病房,细心的她发觉23床的老人最近情绪异常低落。老人年龄偏高,七十多岁的样子,平时话不多,很有礼貌,也很爱干净,自十多天前住进来后就一直没见他笑过,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爷爷您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吗?”王颖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得知,他的家人也被隔离了,他身边既没有手机,也不知道家人的联系方式,内心十分惦念。“你看我胡子比头发长得还快,怕再见他们都要认不出我喽!”从老人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家人深深的思念。这样的自嘲,让王颖不由得心疼起老人。因为还有别的工作要处理,王颖开导了他几句,便转身离开了,但这件小事却被王颖记在了心里。

工作结束一回到酒店,王颖就立马把房间内能找到的几把一次性剃须刀都装了起来,想着一有时间就给老人带去。第二天,忙完手里工作后,王颖来到了老人的病床前,把准备好的剃须刀、牙膏、肥皂、卫生纸统统拿了出来,对着老人说到:“我给您刮一下胡子吧,等您康复出院,保准您的家人一眼就能认出您了。”简单的话语让老人多天的阴霾一扫而过。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王颖为老人刮好了胡子,还细心为老人拍了照片,以便检查还有哪里需要修剪。老人看着照片里容光焕发的自己,好像病也好了大半似的,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忙说着:“谢谢,谢谢,挺好的!”王颖看着老人的笑容,心里别提多暖了,“希望这样积极的情绪可以让他早日康复,早日见到久别的亲人。”

对于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安抚患者情绪也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悲伤的权利,更何况是在患病之中又没有亲人的陪伴,多些理解,他们便会宽慰许多。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写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好的医护人员总会给患者开出“希望”的处方。

战斗在武汉:将科尔沁人博大的情怀倾洒在樱花盛开的土地

3月28日是我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坚守抗“疫”前线的第40天。

随着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形势稳步好转,中央组织各地援鄂医务人员分批撤离,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3月18日,内蒙古第二批和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共204名队员,从湖北撤回到鄂尔多斯市休整隔离。我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宋锐依然坚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着为数不多的危重症病人,她慎终如始,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通辽援鄂医疗队奋战武汉回眸

宋锐

宋锐还记得刚踏进武汉市肺科医院值的第一个夜班,病区内感觉特别压抑,当时病区患者48位,其中6位病危,38位病重,病痛的呻吟声,机器的报警声接连不断,留取血、痰、尿、便标本百余份,静脉输液、吸氧、咽拭子、测量体温、心电图等等,繁重的工作就这样一下子压在了她与同事的肩上。笨重的防护服内汗流浃背,护目镜上雾气蒙蒙,但脚下的步伐没有停歇,手中的动作没有迟缓,她不停地奔走在病房之间,护理在患者身旁。

而今,病区内的压抑感早已消失,患者的脸上也已没有了茫然与无措,更多的是乐观、积极、向上。“这种景象让我们开心,更让我们激动!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们内蒙古医疗队和武汉市肺科医院医护人员全力奋战40多天的成果,我们无比自豪!” 宋锐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昨天,40床的伯伯出院临走时,和宋锐与同事拍照留念,连连向她们道谢:“感谢内蒙古通辽的亲人,请你们一定保护好自己。”伯伯表示,待疫情结束,由他做向导,带宋锐与同事共赏武大樱花,登黄鹤楼,去东湖绿道骑车,去户部巷、吉庆街品尝地道的武汉特色小吃。温暖的话语,在心与心之间流淌,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因为这场疫情,把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我们是一家人,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就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役。” 宋锐眼神坚定,信心十足。

4月1日下午,在光荣完成援鄂各项医疗救治任务后,我市第一批、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27人平安归来。4月3日晚上,搭载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刘芝、金桃的国航CA8391航班顺利抵达通辽机场。4月16日中午,我市援鄂医疗队最后一批20名医护、疾控人员结束医学隔离观察返回家乡。至此,我市逆行出征的49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医疗任务,全员平安返回。

“刘芝”“到!”;“朱虹”“到!”;“唐浩”“到!”;……,每一个名字叫出口都是那么平凡无奇,每一个名字应答后却又显得与众不同。请愿纸上你的名字代表无畏,防护服后你的名字代表坚守,光荣榜里你的名字代表骄傲,无论何时何处你们的名字都是通辽310多万各族儿女的荣光!(本报记者 张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