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文 | 水星記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01 屌絲逆襲,爽!

我們假設,如果《我是餘歡水》一直保持前2集的設定不變:

“中年社畜,有老有小,又尿又慫”,主角性格沒有NPC,沒有開金手指,將中年男人的苦水大吐到底……你還會繼續追這部劇嗎?

難。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可餘歡水,他偏偏逆襲了。


一改從前軟弱逃避的性格,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做盡從前不敢做的事:

跟上司叫板,跟不愛自己的老婆離婚,跟侮辱自己的小舅子翻臉,去燙頭,去酒吧撩妹,讓憎恨的人坐牢,賣器官保住人性的尊嚴,讓自己舒舒服服地死去。

最終,餘歡水活成了我們大多數人,不敢活的樣子。

爽點鋪設到位,讓《餘歡水》有了巨大的民意基礎,在豆瓣衝到8.3的高分,獲得現象級關注……不足為奇。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不過,這怎麼看都像在讀一本凡人升級打怪的網絡文學。

或許,拋開出品方正午陽光,創作總監李雪,主演郭京飛、高露、苗苗……這些金光閃閃的背書,《餘歡水》精良的製作外殼下,本就是一部無傷大雅的爽劇。

看過的觀眾會有感觸,《餘歡水》的爽,絕非拙劣的感官刺激,而是帶有黑色幽默的戲謔。

它的矛頭看似指向主角生存的環境,實則指向人物自身。

整部劇看似在捧,實則在殺。就觀眾感受而言,製作方的目標也很明確:

讓你爽,更要讓你疼。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甚至,一部分觀眾,爽過疼過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就更厲害了,說明了它的反諷夠高級。

如果好作品的良心在於“共情之後不忘反思”,那麼,在平衡市場和藝術的衝突之間,《我是餘歡水》給國產爽劇帶了個好頭。

02 人不誠實,硬不起來

哲學家說:若一個男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必死的,那麼他將永遠無法投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

《餘歡水》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如果沒有明天,被社會的條條框框限制住的“套子裡的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原著《如果沒有明天》

原著作者餘耕,接受採訪談到這本小說,說了一大段話:

“活在當下的人們,心中會有諸多憂慮。憂慮愛人變心,憂慮孩子被拐,憂慮得罪領導,憂慮怠慢朋友,憂慮仕途受阻,憂慮身體生病,憂慮社會保障,憂慮養老保險,甚至憂慮死後二十年骨灰盒埋哪兒……

舉個例子:某天半夜,微信某群一位體制內好友發一帖子,今晚陪老大請客吃飯,我把賬結了,結果老大把飯錢給了我,我完蛋了……

這位體制內好友生性豁達,他雖然是開玩笑發的帖子,但卻實實在在嘲諷了國人的普遍憂慮……

我一直在思考,假設國人突破自身的老繭、真實地遵從自己的內心,會是什麼樣子?”

文中提到的這位朋友,只因為自己替領導付了錢,就左思右想,寢食難安……聽上去可悲,可誰又不曾有過這樣的瞬間?

拷問的是同一個東西——從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國人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憋屈”,去活的伸展?


餘耕一語道破。國人因為無法做到坦然,所以缺乏力量感。

餘歡水所代表的最初形象,顯然與真實背道而馳——他的代號是“謊言”,即“力量”的反義詞——軟弱。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劇中,充斥著大量的“誠”與“謊”的對比。

甚至醫院門前一個賣煎餅的老婦,都比餘歡水誠實。她說:“是癌症都治不好;能治好的,都不是癌症。”

倒過來重複一遍,都在強調——別騙自己。

又或她那句最樸實的:“(煎餅果子)涼了,就不好吃了。”顯而易見的“大實話”,與餘歡水凡事習慣的欲蓋彌彰形成對比。

“超市牛奶賣完了……” “遲到是因為遇到車禍了……”

虛弱的語氣,訴說餘歡水的無奈,你看到妻子不尊重他,上司取笑他,甚至連一個賣假酒的都看不起他,甚至連劇中最討人嫌的借錢不還的呂夫蒙,都能指著他鼻子罵:論撒謊,你是前輩。

可無奈和喪背後,餘歡水到底為何落魄?

只因為沒錢?恐怕不是。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關於餘歡水的同情,多圍繞一個“錢”字。

因為沒錢,所以撒謊,因為沒錢,所以淪落至此,可呂夫蒙的狡辯之詞,分明已說出答案——

人們不尊重餘歡水,其實是因為,他不誠實。

妻子出軌,坐在別人的車裡纏纏綿綿。

他說:“我想給你買輛車。”

買車計劃貫穿餘歡水“重生”前的人生,劇中濃墨重彩地體現了。

可是,一個不愛你的女人,她缺的真的是一輛車?妻子和你吵架時,是想看你做俯臥撐?舉個例子,考試不及格時,出去罰跑10圈就能獲得原諒?

我們從始至終看到高露飾演的妻子的冷漠自私,卻忘記了——餘歡水,他是否真的有在解決問題。

電視劇“同情”背後的“批判”,即“爽”背後的“疼”,只看我們敢不敢面對。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餘歡水的職業,更能說明問題。

作者因何要讓他做“銷售”,而不是裝修工。


似乎,連裝修工都比他了解這個社會的真實規則——你要解決擾民問題,你得找我的上家,找我一個“執行者”沒用,得去找發號施令的人。

相比之下,在生產面前,大談倫理道德的白領餘歡水,顯得過於天真。


虛榮而無力,不正是餘歡水本人?

像一隻水母,沒有脊柱。沒辦法,人不誠實,硬不起來。

03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你信什麼?”

“我姓餘。”

“不是,我問你相信什麼?”

“我什麼都不信。”


當餘歡水放棄面子,放下對親人朋友的高期待,破罐破摔時,你看——他躺在地上,看似冰冷,看似落魄,卻被紅心包圍。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此為重生。重生之後,觀眾開始喜歡這個人物,逐漸共情到他的苦。

1、餘歡水誤入了大佬們的局,從KTV包間離開時,不忘帶走自己吹過的酒瓶——換言之,人嫌棄自己的時候,連喝過的杯子都要帶走,怕玷汙了人家。

疼嗎?抑制不住的自卑,當然疼。

2、家族宴會上,兒子被同齡的其他小朋友欺負,妻子卻忍氣吞聲。

這時,一個“小余歡水”誕生了,在家庭的格局中,小小的孩子也變成“弱勢”那個,他的被動,是繼承了父親的弱勢。

如果餘歡水不站出來,那麼他所承受的一切,都可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疼嗎?“懦弱”在代際間傳遞,這是一個男人真正的屈辱時刻。好在,餘歡水站出來了。

“他不是小兔崽子,他是我兒子。”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3、 查出胰腺癌後被病友勸導“賣器官”換藥,餘歡水的第一反應很有趣:像避瘟神一樣,將名片扔回給病友。

這個細節十分到位。他不接受別人的善意嗎?非也,他有對生命完整性的渴望。換言之——我寧願痛死,也不想被挖心挖腎。

疼嗎?大難面前,誰又能一下子接受,這就是我的宿命呢?人性是有尊嚴的,前期,過強的尊嚴感給餘歡水製造了不少麻煩,使他變成一個自欺欺人,不受尊重的人。

但在將死之際,殘存的尊嚴,又顯出一絲可愛。

總體來說,隨著餘歡水的反殺一步步進行,你會越來越喜歡這個角色,也會越來越喜歡這部劇。但前提是——故事的前半段,你已在心裡,罵了餘歡水千百回。

如果從一開始就代入餘歡水的視角,去盲目共情他,可能不利於我們對餘歡水這個角色,甚至對整部劇的理解。

正如郭京飛所說,“餘歡水”是來替《都挺好》中的“蘇明成”還債的,顯然他認為:

最終觀眾會接受這個角色。

但郭京飛又說:如果在現實中遇見餘歡水這種人,會和他做朋友,並且告訴他好好活下去。

餘歡水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通過改變,“好好活”,即使不能逆襲,也會有所超越。此為“破局”。

先讓你爽,再讓你疼,《我是餘歡水》

就《我是餘歡水》而言,如果12集結束,觀眾只發出一句“太慘了,太慘了”,那麼它對我們來說,只是一部爽劇,沒有現實主義。

如果從餘歡水身上,我們僅僅看到自己的可憐,或者細思極恐社會人心的可怕,那麼,我們自欺欺人的本領,就又增進幾分。扒開皮囊,裡面的靈魂,又虛弱幾分。

歸根結底,《我是餘歡水》在教我們誠實,它做到了。

我們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