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四、气学巅峰


气学由王廷相开山,经过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的发展,到王夫之为其大成。王夫之也是明末清初之人,同样策划了反清起义,失败后加入南明政权被诬陷,后来回乡著述讲学,宣传反清复明思想。可见气学家们大都不仅是学问家,而且真正追求经世致用,言行一致。在学术方面,王夫之为有史以来著述最多的学者,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八百多万字。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王夫之为有史以来著述最多的学者

王夫之的学说充满了辩证唯物的理性精神。他通过对儒道佛三家哲学的反思,建立了体系最完善的气本体论哲学。王夫之继承了张载太虚是宇宙本源的学说,并认为太虚是气构成的,气有连续性和不间断性,“色何从凝?声从何合?理从何显?皆太虚一实者为之。是两间无太虚也”。同样他也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从“用”的实在性来证明“体”的实在性。进一步他否认理学对理的抽象理解,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认为理在气中,理气不分离。他坚持“天下惟器”(《周易外传》)、“道在器中”(《思问录》)的主张,批判了宋明理学家“离器而言道”的观点。气的概念发展到王夫之这里,已经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概念了。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王夫之认为构成宇宙本源的“气”,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再进一步,王夫之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认为“太虚本动”(《周易外传》)、“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气没有不动之理,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气的运动还表现在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消亡的过程,简直就是马克思的前世。


接下来王夫之由提出了辩证法的方法论,认为此种日新的变化又表现为质变(“外生”)和量变(“内成”)。而这种变化其本源则要“归于两端”(《老子衍》),阴阳二气密不可分对立而又统一。进一步王夫之支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否定过程。最后他认为对立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如此辩证法三定律也齐备于王夫之的理论。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中国儒家辩证法大多认为斗争是手段,是为了和,反对为斗而斗,没斗找斗

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不仅在其理论指导下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且认为这种矛盾是好事,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且他提出了“奉常以处变,变而不失去其常”(《周易外传·杂卦传》)的常变观,体现了超出时代的智慧。王夫之尽管同意矛盾的斗争性以及变的无休止性,但是他反对无休止的斗争,认为斗和变只是手段,和和常才是目的。这是中国儒家自己的辩证法,对比倾向于机械化的外来辩证法以及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其见解何其高远!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气学家主张入世,积极有为,反对消极出世

在认识论方面,王夫之则利用了佛家的概念“能”和“所”,并且逆佛家出世涅槃的思路提出要入世和有所作为。“能”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所”是指能够被认识的客观世界。佛家认为“能”“所”之分是后天的虚妄,而王夫之则相反,认为“所”必须有其客体,“能”则必须有其实用,强调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乎体,则能必符其所”,王夫之认为人的认识是是通过与客体的交往而提高的,人的主观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自于客体,又反作用于客体,认识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如此一个既唯物又辩证的认识论也建立了。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王夫之认为,知是为了行,提出“知行相资,并进而有功”

根据这种认识论,王夫之反对静坐内求以及消极的反映论,认为要发挥心的主观能动性,指出在认识过程中要注意“事之来”和“心之往”两个侧面,强调要发挥“心之往”的主动作用,才能如实反映外物。同时王夫之是一位可知论者,而且还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有所阐述,强调要“以心循理”。最后王夫之在知行的关系上,提出“知行相资,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思想,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进一步,更加有利于学习和实践。从气学家大多是理论家加实践家中可以看出气学的认识论确实不虚。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只有唯物主义者才有勇气承认上古之尧舜,不过今日之土司

尽管王夫之强烈反对心学,但是他也受心学影响,加上他曾经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他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新的审视。他认为今胜于古,以民为体。他一反前人对上古的盲目崇拜,认为上古之时的国家不过“今日川、广之土司”,可谓精辟;“轩辕以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可谓叛逆。


基于“理依于气”的自然观,王夫之提出“理依于势,理势合一”(《读四书大全说》)的历史观。“势”指历史趋势,“理”指历史规律,他认为不存在超脱于历史之理,历史的规律必须从历史中寻找,“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认为合理的历史活动行程历史的必然,“得理自然成势”;客观历史有其必然之势,理和势都是客观的,这就是“天”。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王夫之发现了历史的广义因果律,即总体的必然由具体的偶然而表现出来

历史的具体表现是偶然性的,总体表现是必然性的。据此他指出秦始皇统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都是“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不可因为具体事件的偶然而怀疑历史的必然,应该“推其所以然之由,辩其不尽然之实。均于善而醇疵分,均于恶而轻重别,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读通鉴论》)。这种看法比今天活跃在各种讲坛上的一些历史学者高出多少!


中华文化笔记41,气学的思想脉络之四:气学巅峰王夫之

中国古代历史上明确的人民革命思想,在王夫之这里诞生了

在这种历史观下,王夫之把民心与民情看成天理的体现,进一步说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决定因素,是“人之所同然”或“人心之大同”,主张“即民以见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孟子、贾谊等的重民思想。接着他又认为“即欲以见理”,认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最后他晚年提出“均天下”和“公天下”的政治主张,最终认识到人民的革命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必徇天下之公,易吾共主,杀此有司,以抒吾怨”。在他的认识中,忠于诞生了革命的思想。


王夫之这种种早熟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为清朝所封杀,直到晚晴才被革命党人重新发掘,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身,为马克思主义最终能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