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雙叒火了!文學大咖齊聚黃埔,《長洲島散記》登上光明日報!

“春季是長洲島最美的季節,

鮮花盛開,一片蔥鬱……”

這是季宇筆下的黃埔

近日

《光明日報》刊發

安徽省文聯原主席

安徽省作家協會主席

季宇作品

《長洲島散記》

他眼裡的黃埔

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讓我們一起

在字裡行間

品讀黃埔魅力

長洲島散記

  春季是長洲島最美的季節,鮮花盛開,一片蔥鬱。到達廣州的第二天,我們便去了長洲島。這裡屬於黃埔區,是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其狀狹長,故名長洲島。長洲島值得看的歷史文化古蹟頗多,如巴斯樓、南海神廟、曾氏大宗祠等。


  廣州是一座面向世界、開放包容的城市。早在1400年前,建於長洲島的黃埔港便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來自海內外的商船頻繁出入,華夷互市,萬方輻輳,船聲漿影,車馬喧闐。坐落在珠江出海口的南海神廟便是當年的歷史見證之一。該廟始建於隋朝,又稱波羅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規模最大的海神廟,被譽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為了祈求航船平安,歷代官方和民間都要在這裡舉行祭典,其中每年農曆三月的祭祀海神傳統被稱為“波羅誕”,儀式盛大,沿傳至今。


  據當地朋友介紹,黃埔最早名為鳳浦,來往貿易的外國人發音不準,誤把鳳浦說成黃埔,久而久之,鳳浦便成了黃埔,鳳浦碼頭也改名為黃埔碼頭。眾所周知,廣州十三行在清代相當有名,那是一口通商時代的產物。很多人把十三行誤作十三個商行,實則不然。據當地人介紹,十三行原為地名。一口通商時代,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的對外貿易的商行,由於半官半商的壟斷性質,產生了許多富可敵國的富豪,其中著名的商行多達數十家之多。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陳列了許多十三行對外貿易的珍貴實物,銀器、瓷器、油畫、照片、文稿等,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珍品由海外華人斥巨資從英國等地的拍賣行購回轉贈博物館。從這些展品不難看出當年十三行貿易的繁華以及十三行商人生活的開放和奢華。作為牙行,十三行主要是對外交易的辦公地點,真正的貨運都集中於黃埔碼頭,舟楫往來,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由這裡運往歐美等國,而外洋的紡織品和五金商品也由這裡進入中國。鴉片戰爭後,黃埔港東移至長洲島,因此長洲島亦有黃埔島之稱。此後,幾經變遷,黃埔港遷至與長洲島隔江相望的珠江北岸。而今,黃埔港發展迅猛,早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名列前茅的大港口之一。


  前往長洲島,黃埔軍校不能不去。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期間創辦的著名軍校。軍校大門坐南朝北,面臨珠江。校門為兩柱牌坊式歐陸造型,頂部為三角形,兩邊輔以葫蘆狀柱頭。校內建築為嶺南祠堂建築風格,佈局為四進三路,磚木結構,內有走馬樓、四合院,樓房以迴廊相通,分別設有總理室、校長室和黨代表室等各種機構,還有學生宿舍、飯堂、會議室、大禮堂等設施,陳設簡樸,井然有致。


  通往中心校區的走廊兩旁擺放著幾個碩大的木桶,有一人多高。原以為是防火之用,聽介紹方知除了消防,更重要的是飲用。那時師生喝的都是珠江水,每天清晨,四五十名挑夫從珠江挑水儲滿水缸,供日常之需。在周恩來的辦公室,我們駐足良久。周恩來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是中共的主要領導人。中山艦事件後,他曾遭到蔣介石的軟禁,後來他前往南昌領導了著名的八一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二樓的學生宿舍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房間裡整齊地擺放著床鋪,床挨著床,相互之間,空間很小,床面狹窄,被褥單薄,雖然條件簡陋,但內務整潔,一看便知訓練有素。想到那些身經百戰的名將曾在這裡度過一個個白天黑夜,肅然起敬。


  黃埔軍校除了主校外,還在武漢、南京、成都等地設有分校,其中武漢分校最為有名。該分校是北伐軍光復武漢後成立的,規模不亞於黃埔主校。從這裡走出了八位解放軍高級將領,其中有元帥陳毅、徐向前,大將羅瑞卿、許光達等。女兵隊中還有抗日英雄趙一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12月11日,由武漢分校改編的第四軍教導團,在廣州赤衛隊和其他革命力量的配合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


  長洲島歷史悠久,充滿傳奇,而今這個傳奇仍在書寫。今天的黃埔開發區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35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到1280億元。一些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匯聚了先進的人才和高科技創新能力,處處充滿活力。離開黃埔前,朋友特地讓我們體驗了自動駕駛出租車。關於無人駕駛汽車,我先前只是在媒體上看過有關報道,沒想到在這裡它已經走入百姓的生活。此車與一般出租車不同的是,車頂上安裝了由激光雷達和高清攝像頭組成的傳感器。打車時通過手機平臺呼叫,開車時無須駕駛員,通過智能同步進行操作。坐上車後,只要發出指令,它便按照最佳路線開始行駛,遇到行人和障礙會提前預判,自動避讓,還能準確地識別紅綠燈,車速根據交通狀況可達40至60邁。即使通過行人稠密的鬧市,它也能自如行駛,甚至比人工駕駛更為安全。據說現在廣州已擁有數百輛這樣的出租車,目前營運範圍主要在黃埔區,等條件成熟就會向全市推廣。


  科技改變生活,新的傳奇在不斷書寫。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更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