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馬子愷

提起馬子愷,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位溫文爾雅的藝術學者,他擅長古文字書法及篆刻藝術的創作。近年來,他以新古典表現主義作品在國內外持續推廣傳統國學藝術,引起業內外的極大關注。他先後受邀在巴黎、紐約、米蘭、多倫多、倫敦、北京等國際大都市舉辦展覽,近期與奧迪汽車合作的展覽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又一次肯定與認可。據馬子愷介紹,這次展覽將繼續圍繞最具有東方符號性的中國古文字—“古篆書法”進行系統展示,但與之前在國外的展覽相比,又融進了新的亮點。比如,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屬於古篆藝術範疇內的甲骨文書體在展出作品中多了份量。他還將漢代瓦當拓片與古文字結合創作,得天機之妙趣,發思古之幽情,講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以更直觀、更聚焦的方式傳播東方藝術。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展覽海報

我見到馬子愷時,他正在忙碌地籌備著這次奧迪藝術邀請展的事情,由於是一次高規格的展覽,馬子愷與策展團隊特別重視,所以展覽前的準備工作特別繁忙。這一切都是為傳播“中華文化符號-古篆藝術”而做的努力。這次展覽作品是馬子愷先生近五年內的重要作品一次集中亮相,展出的六十餘幅作品,大多是以《周易錦言系列》、《甲骨文十二生肖》、《中國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古篆藝術主題作品,還有陶瓷、紫砂、絲綢、茗茶等多種展示中國文化遺產的古篆藝術衍生品。這是在奧迪中心首次舉辦的藝術展,能以多種方式傳播中國傳統藝術,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來講,意義非凡,影響深遠。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眾所周知,中國古文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符號。書法篆刻與甲骨文等多種文化形式,近年來已陸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非物質遺產”,認定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古篆藝術”即是在古文字元素中延伸出的一種藝術形式。馬子愷在傳承中多有創新,其作品將古文字加入當代藝術觀念,創作出一批內涵豐富,色彩絢麗,別開生面,獨具一格的藝術作品,作品承載展示的是一種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馬子愷先生家學淵源,自幼師承蔣維崧、陳左黃、許麟廬、武中奇、歐陽中石諸先生,致力於傳統文化研究與藝術創作三十多年,詩書畫印修養全面,作品的文化內涵底蘊深厚,深受學者專家讚譽。曾出版有《古篆論語》、《周易錦言》、《漢印精華》、《古璽精華》等數十種著作,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在世界各地成功舉辦個展數十次。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等。近十年來,馬子愷藝術團隊已在北京、紐約、巴黎、米蘭、多倫多、迪拜等世界各地舉辦“中華文化符號—古篆藝術”巡展活動二十多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譽鼓勵。馬子愷希望通過這種展覽活動,讓世界多瞭解一些中華文明。他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不遺餘力,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真正的做到了一位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奉獻精神。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馬子愷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藝術家,作品個性強烈,表現形式新穎,藝術語言豐富,有著嶄新的藝術面貌。藝術作品中對於矛盾關係的處理,是中西方藝術大家歷來所重視的,著名文化學者王朝聞先生也曾撰《矛盾的魅力》一文分析解讀。馬子愷的作品也很鮮明的呈現出這種特色,線條與塊面、水墨與色彩、嚴謹與舒朗、傳統與創新、東方與西方……這些對立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融合,他藉助古文字創造出新的圖式,這種圖式的形成是遵循藝術規律來創作完成的,其內涵是中國的,是水墨的。在作品完成的過程中,他重視中國的書法用筆,講究線條的質量,體現出中國文人所獨有的內涵氣質,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忽略西方繪畫的色彩和空間佈局的運用。他通過反覆的實踐,將具有古篆意味的線條與飽含濃烈色彩的塊面等看似矛盾的元素,與自身氣質結合起來,作品中諸多的現代表現元素與遠古的象形文字相融相生,相合相向,呈現出獨有的中和之美,形成了既有古典內涵又有現代審美的新古典表現主義作品。可以說,馬子愷的作品給觀者呈現出全新的視覺圖式,這種圖式是他獨有的。齊白石先生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許麟廬先生也曾講到:“尋門而入,破門而出”。馬子愷是許老的得意門生,跟隨許老身邊多年,對於承先啟後、開風氣之先大家,他肯定有著獨到、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創作中避免了因襲陳舊的複製,以大膽的創新意識,走出了一條新路。值得一提的是,馬子愷的這種創新是基於深研傳統之上,而且形成獨特的古文字藝術發展體系。自他學藝以來,首先重視傳承精神,對於古璽印、陶文、甲骨文、金文、古籀、簡帛書等藝術形式有著深入、系統的研究,這種深厚的國學積澱成為今天推動他不斷創新的動力。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筆墨當隨時代,藝術貴在創新”,這是馬子愷多年來遵循的信條。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理想。作為最早把古文字書法送出國門的先行者之一,他通過參與舉辦一系列的國際藝術展覽,為中國的古篆藝術代言發聲。2014年,中法建交50週年,馬子愷與陳傳席、李毅峰等藝術名家遠赴法國舉辦的展覽大獲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藝術衍生作品四季平安絲巾,將書法、絲綢、陶瓷、唐詩、篆刻、國學等經典文化元素融匯一體,給法國藝術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馬子愷曾在納斯達克大屏演示中國古篆,又獲得米蘭世博會中國藝術金獎等,他用最好的作品向異國的觀眾演繹出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取得了各界的廣泛讚譽,為“真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表率作用。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說“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藝術家的率真大氣儒雅風流都在馬子愷身上都可以找到,他飽讀詩書、文采斐然的國學基礎和過人的領悟力令其在學術研究中如虎添翼,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使他的作品充滿高古之氣,從作品可以看出其立志高遠,品位不俗。相比於很多的藝術家來說,他的眼光是國際化的,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藝術觀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作品有更深的內涵和外延。馬子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這與他良好的家學淵源和清晰的師承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名門之後,他出生在文化名城濟南趵突泉畔,幼年便受到陳左黃、蔣維崧、武中奇等齊魯名宿的悉心指導,未及弱冠之年,他便得緣南下杭州問藝西泠,北居京城遍訪名師,拜師於許麟廬先生、歐陽中石先生諸前輩大家門下,後考入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書法藝術專業,深入研習藝術理論,畢業後又在國家畫院任職培訓中心多年,再自力創辦國學藝術中心。不難看出,馬子愷從家學薰陶,到傳統師承,再到學院深造,走了一條有師承、有體系、有文脈的正路,其作品中所傳達出的古樸、正大、多元的氣象,正是他藝術歷程的直觀體現。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北京大學教授王嶽川指出:馬子愷的作品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形式主義技法層面,而進入到書法背後的文化層面,能感受到線條後面的文化修為和心靈恬淡寧靜。而作品的氣象高古則呈現作者的人生境界,朴茂生動,氣定神閒。他作品中蘊含著令人感動的視覺張力性和文化拓展性。獨特的藝術感覺提升了作品的品味,而他有底蘊的文化旨趣,最終將書法篆刻技術層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層面。在全球化時代,馬子愷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獨特藝術語彙,保持自己清醒的身份意識,他在不斷地超越昨日之我,在用剛勁而又曼妙的線條表現東方文化精神的同時,將東方藝術元素與現代人視覺感相整合,將傳統功夫和當代筆墨加以整合創新,使作品凸顯出作者的現代意識而具有明顯的國際眼光。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教授認為:馬子愷的作品融合了書法、繪畫,以古人的創造精神去造就一種傳統藝術新圖式,將傳統書法與西方繪畫有機結合。這種集古代書法筆墨與現代繪畫色彩於一體的藝術作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藝術創新。


清言懷古契,逸趣得天和——馬子愷:新古典表現主義先行者

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彭吉象會長,也曾評贊馬子愷先生的作品說:中國的藝術真正要走向海外,必須要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落實到書法來說,就是要用現代的書法語言來體現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藝術語言應當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和創新性,書法藝術同樣也不例外,但是又必須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我們的藝術精神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藝術語言與藝術形象最終要通過藝術意蘊體現出來。在這一點上,馬子愷的作品就是這種藝術意蘊的結晶。

如今二十餘所馬子愷國學藝術館在北京、上海、杭州、濟南、昆明、三亞等地相繼落成,馬子愷憑藉優異的天賦、厚重的品格、深厚的修養,在古文字藝術創作中找到了自我清晰的學術方向,成為新古典表現主義的先行者和中國古文字藝術的傳播者。(隋永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