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廁所長什麼樣子

在這個來去沖沖的時代,你有沒有在腦子裡閃現過這麼一個奇葩問題“古人的廁所是什麼樣子的(di)”。

《左傳·成公十年》裡記載晉景公“如廁,陷而卒”。說的就是春秋時的晉景公在上廁所的時候掉進糞坑淹死了。

對,你沒有聽錯,就是淹死的,死的就是這麼不雅觀。在00後聽起來肯定一臉懵逼,不光是死的有點不可思議,而且還會圍繞“那是個什麼樣的廁所”拋出一大堆疑問。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廁所6~8次,一年就有2500次。具體統計這個有什麼意思呢,估計就是想說明下,上廁所才真正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事情。那麼,古代的廁所到底長什麼樣呢?

上古時代呢,廁所很簡陋,就是露天挖一個坑,人在坑邊如廁。這讓我想起了某些工地的臨時簡易房旁邊的廁所,就地挖坑,加上擋板就可以使用,不費事不費力。

不過,要把這樣的廁所放在家裡使用的話,就有跟不上房子的變化進度。所以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差不多有了像模像樣的廁所了。它位於宅院的後方,建在高處,下面會連通豬圈,然後人拉出的糞便就被豬吃……好了好了,不能再往下講了,這種廁所叫“圂(hun)廁”。

古代人的廁所長什麼樣子

圂廁其實建的很合理,這就體現到古人的智慧了。首先廁所與豬圈結合,減少了汙染,也方便清理。然後人畜糞便又可以作為肥料,而且還採用立體式設計,佔地面積小,空間也得到了合理利用。

你可能會說,豬吃人的糞便多髒啊,不會有疾病嗎。我覺得肯定會有,但是古人可不考慮那個,你要問,估計他們一句“沒那麼多事”回你。

在古代其實還有一種便攜式的如廁器具,形狀像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壺。其實還有一個更俗的稱呼,我一說你就懂,“尿盆兒”。一說起來就得追訴到小時候,漆黑的深夜和暖暖的早上,它成就了我們多少美夢。

古代人的廁所長什麼樣子

至於為什麼稱作虎子,說法很多,大概是在古時候,老虎作為一種害蟲,遭人厭惡。想想武松打虎這一故事,那時候老虎就作為大蟲,打死有獎。

這可苦了我們的保護動物,好在後來及時為虎子更了名。

但是更名可不是考慮到老虎的感受,據說是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讓他聽見這麼稱呼爺爺那不得殺頭,從此誰再半夜方便都得小心謹慎,瑟瑟發抖。

既然虎子叫不成了,那就叫“馬子”吧。總之不跟爺爺有關就行。

後來古人用著馬子越來越稱心,不光用來裝尿,還要用來裝糞便,把懶發揮到了極致。所以馬子的開口越來越大,變成了桶,最後“馬桶”誕生。

當然馬桶裝滿了是不能隨便傾倒的。我們現在是用吸汙車,替代著掏糞工的活。古時候的掏糞工,在唐朝叫做“傾腳工”,明清時叫“糞夫”。

古代人的廁所長什麼樣子

在那時這可是個高薪職業。收集的糞便曬乾作為肥料來賣,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而且還會根據不同區域劃分肥料的質量,比如富人區吃的好,糞便質量高,就能賣好價錢。

因此,糞夫們為了爭奪“高端市場”發生爭鬥的事情經常發生,清朝初年的時候還為此專門劃分界限,形成專門的經營渠道,成為“糞道”。

好了,關於古人的廁所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作為一個難以提起的知識瞭解一下吧,我把古人先賢的隱私透露給你,不光是讓你使用抽水馬桶的時候感覺有多麼幸福,而是,我也不知道你有多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