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最近,读到一篇题目为《许多教师不读书根本不是因为没有时间》的文章。文章说:教师本是一个执着的读书群体,然而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他们眼中只有分数、只有成绩,只有对学生的死蛮缠,而对于生命中的阅读,却逐渐淡化了。不少教师已完全远离阅读,这太危险了!文章认为: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

对于文章中的观点,我不敢苟同。首先说明一点:现在中小学教师不读书的,确实大有人在;单也不能以偏概全。其实,中小学教师群体里,也有一大批有个性、有情怀的老师,他们爱好广泛,勤于写作,也是热爱读书的。

其实,我认为:该文对问题的探讨没有说到点子上。中国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谁都可以外行的对教育指手画脚,看起来很关心教育,实则是高高在上的漠视教育,从而导致一种尴尬的现象:面对一群宠爱有加却又难管的孩子,老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外人不便管,最后社会管。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呢?”

仔细调查、分析一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目前“读书无用论”非常盛行,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功利。崇尚权势与金钱,漠视知识、理想和志气的现象十分严重,老师作为社会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影响。社会上,大家比的是谁的官大、房大,谁的钱多,谁的汽车档次高;校园里,教师的升迁、晋职、聘任基本上与读书无关。

身边的同事都不读书,你读了也无人欣赏,更无用武之地。社会价值观的低俗与功利,造成了读书氛围的缺失,使很多以前很爱读书的人也加入了世俗的队伍,聊天、玩游戏、购车、炒股等享乐、刺激性活动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的最爱!

即使有读书的人,读的书也大多是一些小说、报纸和杂志,最关注的也无非是娱乐、情感、体育、证劵、饮食、健康等知识以及具有刺激和传奇性的“八卦”消息,很少有老师主动地去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更别说是读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了。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2、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使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聚焦在考试上。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宣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不得不在乎中高考成绩。就是在宣传素质教育的业绩时,也要以提高中高考升学率、名校录取率为“先进事例”。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尖子生的慕名而来,从而具备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基础条件。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带给老师从容不迫的读书心境和读书时间。

“应试”前提下的教学,只不过是把教材里规定的那些死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能够得个好分数。课堂教学关注的无非是重点、难点、知识点和易考点。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反复演练。长期以来,教师被“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紧箍咒牢牢地禁锢着,任何人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此状况,教学早已演变成为一种非常简单的技术性的劳动,根本不需要什么智能、智慧、艺术,尤其不需要什么渊博的知识、学问、学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哪里还用得着读书?

现实的教学状况表明,没有多少知识而能教出“成绩好”的学生的老师并不鲜见,而很有知识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教学成绩”不比前者好的也大有人在。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是在教死知识,而不是在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能、智慧。此种情况下的教师是不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又有什么必要读书呢?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3、教师没有时间读书,也确实是原因之一。一切为了“分”的应试教育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由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为此,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各种比赛、考核、检查活动的增加,导致绝大多数的老师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日复一日地开会、谈话、考试、分析、总结、接受检查……教师的业余生活被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剥夺了,从而造成职业上的倦怠。此种状态,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

阅读需要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从容的心态。自然休息的节律一旦被打破,教师就会陷入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的双重境地,即使是真正的放假,更多的教师也只能是选择玩游戏、打麻将、游山玩水或者进行生活交际等活动方式,以放松自己,而不选择读书。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因素以外,当然也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如不求进取,满足于现状,懒惰等。客观因素,如读书管理失控,书费过贵,资讯发达、媒体多样,使传统的读书方式受到挑战。再如受全民娱乐化的影响,“书香”淡薄、阅读式微等等。其实,早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说明,国家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不读书不仅仅是现在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国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公务员)是普遍现象。

读书阅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个人意义上说,阅读给人以智慧,是汲取营养、获得知识的精神动力;阅读给人以力量,是提振精神、励志兴业的重要支撑;阅读给人以幸福,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根本内涵;阅读给人以文明,是提升素质,打造书香社会的现实需要。从国家和民族意义上讲,阅读状况,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盲目而混乱的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书。在古代,人们主张耕读传家,“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古训一直发挥着读书劝学的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需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然而,在经济转型、复杂多变、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均阅读量一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浮躁心态日益凸显,以前热衷读书的习惯已一去不复返。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12年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远远低于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而在1999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

如今,图书馆、书店留不住人们匆匆前行的脚步,古典名著的备受冷落与青春娱乐读物的流行形成了鲜明对比,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导致“手机控”现象越来越突出,各种快餐式书籍充斥市场,读书的枯燥远不如金钱物质来得实惠。一言以蔽之,功利性、选择性和浅层阅读已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时间读书、不愿读书、不知怎样去读书成为了主导全民读书的方向、内容和质量。这种种怪象的确令人堪忧!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怎样“打造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

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读书条件。文化基础设施是全民读书的载体之一,国家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从民生角度处理好读书的便民、利民问题。

其次,要营造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社会大环境。读书固然是一个人的自觉行为,但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是人们养成读书习惯的基础。一个浮躁心态盛行、道德风气滑坡、“读书无用论”肆行的社会,是不可能推进全民阅读的。

再次,要努力拓展阅读的广度和阅读的深度。这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两个支撑点。如何拓展阅读的广度?应该说,从小培养阅读的兴趣,是逐渐形成全民阅读习惯的根本办法。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对阅读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他长期的爱好。而如果多数人都有阅读的爱好,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书香社会。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让人充分感受到阅读之美,培养人们对阅读的兴趣。然而,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却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考试分数,不仅败坏了孩子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感,而且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刻板化的语文教材选文,让人无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肢解了文字的感性力量。陈腔滥调的作文训练,让学生丧失了发乎内心的表达欲。这一切,无一不在逐渐腐蚀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对阅读的兴趣。尽管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校设立了阅读课,开设了图书馆;但应试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依然阻碍了阅读课的有效实施,阅读课和图书馆形同虚设。至于拓展阅读的深度,则需要以开放的思想面对阅读,做到读书无禁区。因为,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只有读书无禁区,思想才能无所拘束,也才能通过阅读增强社会的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另外,我国图书市场上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全民读书的一道硬伤。受利益驱使,一些粗制滥造的劣质图书充斥市场。调查发现,一些讲大话空话、教人如何赚钱、教人勾心斗角、讲述奇闻异事的所谓“地摊文学”泛滥成灾。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经典、有价值的书籍读的少;相反,对魔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却倍加青睐。可见,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健康的图书市场,同时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一方面,要规范图书出版市场,重拳监管,严格准入,以提高图书质量;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合理引导,弄清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水平的人想读什么书,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所以,综上所述,一味的、片面的、以偏概全的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读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回避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关键是解决问题。要全面的、实事求是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形成爱读书的氛围、机制和条件。(文/关中刀客)

(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加关注,点赞,转发,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教育观察:现在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