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馬鈴薯、木薯"三兄弟",為何唯獨番薯被全世界窮人"排擠"?

當今世界分有三大薯類,分別是番薯、馬鈴薯和木薯,其中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地瓜,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

在我國,番薯最早出現的時間點是萬曆四年(1576)的雲南。

其次是廣東、福建等地,均屬我國地理位置的偏南地區,年均氣溫較高,符合番薯的生長特性,且番薯生存能力強,食用加工簡單,是一年生作物,十分符合人口密集、食物壓力大的中國。

番薯、馬鈴薯、木薯

但是根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均有一定程度上的糧食壓力,那麼,這究竟是古時的傳播力度不夠,還是百姓對番薯的接受力不足導致的?且不只是中國,番薯於全球各地的種植與食用均排不上前列,這其中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

一、三大薯類各自的傳播時期及方式

1、番薯

番薯最早是種植於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後由西班牙人帶到菲律賓等地栽種。約在萬曆年間,番薯經由三條線路分別傳入中國,分別是雲南、廣東、福建。其中對於番薯入中原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萬曆年間由福建秀才陳振龍從海外呂宋(今菲律賓)帶回。

明朝末年時期中原實行海禁,雖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開放的只是朝貢貿易,百姓的衣食住行仍然被困於大陸。由於對外貿易的斷絕,百姓失了賴以生存的方式,不得不以身犯險,民間海上走私泛起。而這並沒有讓朝廷放鬆對海禁的管制,反而讓對外貿易遭到了更為嚴苛的打擊。

番薯、馬鈴薯、木薯

明政府就對外貿易下了數道禁令,當時中國對外貿易就此斷絕。直到隆慶年間,海禁逐漸放鬆,但此時已過上百年,成年累月的經濟壓力早已讓百姓苦不堪言,且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已達一個億,糧食壓力巨大,正是需要一種種植週期短、好養活的農作物來救民於水火。

當時在菲律賓做生意的陳振龍見到這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且皮色硃紅,大如拳頭,產量高可廣泛種植,立刻就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建的困窘之處。在西班牙殖民者嚴格的禁令之下,陳振龍將一根紅薯的藤條經由各個口岸的嚴厲盤查,艱難地帶回了家鄉。

2、馬鈴薯

馬鈴薯又稱土豆、山藥蛋、洋芋等,而馬鈴薯一詞最初記載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其約於十七世紀經(稍晚於番薯入華時間)傳播進入中國,距今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它在世界上的歷史則更悠久淵遠得多。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是三大薯類作物中的第一。其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約公元前八千到五千年的秘魯南部。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由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還不懂得馬鈴薯作為食物的珍貴之處,而是把它當做裝飾品。16世紀末期,英國人擊敗西班牙人,在南美洲蒐集作物種子時將馬鈴薯帶到英國。

後來,一位法國的農學家安·奧巴曼奇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能夠再加工做成麵包,至此開始,大面積地種植馬鈴薯在歐洲傳播開來。

番薯、馬鈴薯、木薯

3、木薯

木薯原產於巴西,人類對其至少有四千多年的食用史和三千多年的栽培史了。木薯早期流傳於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區以及北美洲南端,十六世紀傳入非洲,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引入中國。

雖然木薯在我國的傳播力度難以於三大薯類的其他兩項相提並論,但木薯在全球各地的擁簇者卻對它愛之如寶。木薯同紅薯一樣適用於年均溫度較高的地區種植,是熱區第三大糧食作物,全球第六大糧食作物。

二、作為三大薯類,木薯與馬鈴薯的特點幾何?

三大薯類的各個習性不同,作為農作物的食用方向特點自然也各不相同。其中馬鈴薯性喜寒涼、不耐高溫,番薯與木薯相同,喜溫畏寒,且耐旱耐貧瘠,這三樣均是容易培植、產量大的作物類型,適用作為貧困地區主要糧食產物。

作為在三大薯類中人氣最高的馬鈴薯,其對水和營養的儲存功能強大,使它能夠有一定程度上的

耐旱、耐貧瘠功能,且由於馬鈴薯喜寒涼的特性,它在全球多處地區都能夠很好地種植栽培,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全民食用馬鈴薯的英國。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馬鈴薯的產量已達世界前列,並且選擇拿馬鈴薯主糧化,意為將馬鈴薯加工成澱粉、再加工為饅頭包子等主食。不只是主食,作為家常菜主要配角之一的馬鈴薯常常被端上餐桌,土豆雞塊、土豆燉茄子、咖喱土豆、家常土豆絲都是中式餐桌上的必備菜品。

番薯、馬鈴薯、木薯

木薯在中國的名氣不高,主要是由於木薯本身含有一種叫做亞麻仁苦苷的物質,它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一種神經毒劑以傷害人體,需要經過加工才能夠成為食物入口。

在中國,主要把木薯用作飼料和提取澱粉,木薯澱粉可以廣泛地運用於食品工業和非食品工業,再加上木薯極易生長的特性,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中幾乎離不開木薯,故木薯又被稱為“澱粉之王”。其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奶茶中由木薯澱粉製成的芋圓了。

三、為何番薯在全球窮人中的地位位於三大薯類最末?

其實不只是木薯,馬鈴薯與番薯發了芽一樣有毒性,這樣看來三大薯類似乎又回到了同一個起跑點,實則不然。

首先,紅薯最適合栽培的地區在北緯四十度左右,雖然它與木薯習性相似,但木薯更偏向為熱帶植物。縱觀全球貧困地區分佈,十個排行前列的貧困國家中有九個位於非洲。

而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積分佈於南、北迴歸線之間,有一半的地區終年炎熱,即使番薯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存活,想必收成結果也不會很理想。

我們在非洲相關的紀錄片上經常可以看見非洲人民一手捧著大盆,另一隻手拿著棍子在大盆裡攪動著白色的半凝固物,這是非洲的一種主食叫做烏嘎裡,是用各種雜糧粉加水成團,而這些雜糧粉中就含有木薯粉。

木薯在非洲的產量比任何農作物都多,非洲人民已經能夠熟練地對木薯進行加工,去除毒素,且木薯還有藥用價值,清熱解毒、涼血利氣,與身處炎熱地區的非洲人民完美契合。

番薯、馬鈴薯、木薯

撇開炎熱非洲不言,木薯的地位有所下降,馬鈴薯與番薯習性相反,當五五分成。但細究之下我們能發現,馬鈴薯雖是涼性作物,不喜炎熱,四度以上就能發芽,而番薯屬熱怕冷,氣溫低於十五度就會停止生長。

雖然二者都是耐旱耐貧瘠的優秀農作物,但馬鈴薯較番薯來說,可種植範圍更廣,出苗速度更快,綜合溫度與儲藏環境來說,馬鈴薯比紅薯更易儲藏。且馬鈴薯有著比番薯更為久遠的培植歷史,其育種技術、種植技術、病蟲防害技術也更為完善,這對於生活條件有限的窮人們來說是選擇一種作物的首要條件。

其次,就算是窮人,也有享受美食的權利。紅薯味甜心香,質地稍硬口感綿密,吃下去能夠有很好的飽腹感;馬鈴薯口感略帶粉質,無明顯味道需要加工時進行調味,食用同樣帶有飽腹感;木薯是低糖高澱粉食物,味道軟糯,口感瓷實。

當然,每個人的口味各不相同,但一般來說作為有飽腹需求的食物來說,無味可調配的東西更容易被人們所選擇,比如米飯與麵條。

在我國的餐桌上,甜食很少被用於正餐,除卻南方有些地區口味偏甜,常會出現拔絲、糖醋類的菜品,但出現的頻率還是低於其他味道的菜品,這說明人們對於正餐的選擇中,甜味不在主流。

番薯、馬鈴薯、木薯

那麼這就導致除了絕收時期,在可選擇的情況下,窮人們還是樂於去吃馬鈴薯一類的食物,對於本身帶甜的番薯來說,更適用於餐後甜品。

再次,番薯本身糖份高易飽腹,是很好的主食選擇,但有不少人在食用番薯後會產生脹氣等不適的現象,馬鈴薯則會好一些。且番薯在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不如馬鈴薯,現今對番薯的加工大多采用鮮食或簡單加工如番薯幹,這樣導致加工成本較高,利潤變低,難以維持長久性的產業鏈。

馬鈴薯與木薯在附加產品加工上,如制粉、鮮食、半成品及成品方面的產業均較成熟,像薯片、麵包、珍珠等日常零食都是由馬鈴薯和木薯的加工製成,而這也是番薯所難以企及的。

最後,三大薯類各有各的有點及長處,若真要拼出個高低也必定有人反駁。或許在窮人心目中,番薯被馬鈴薯和木薯打敗了,但這絕不是因為番薯不好,而是因為馬鈴薯與木薯擁有更加成熟的加工產業與種植培植歷史。

這個世界上的人類不會同時選擇同一個選項,多種的選擇才造就了多樣的世界,或許番薯不是人見人愛,但至少有人對它愛之如寶。

參考文獻:

《中國史稿地圖集》

《農政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