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人与人的情感联系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生活更有价值,它是精致蛋糕里的糖,是人性的心跳。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 爸妈对我很好,我却总是没办法和他们亲近;
  • 别人让我帮忙时,我总是一口答应,不管我有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我没办法接受别人的好意,也不喜欢向别人求助;
  •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比我快乐,我却总是闷闷不乐?

如果答案大多为是,那么,你很有可能在童年时经历了情感忽视。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情感忽视”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Dr. Jonice Webb)提出的概念。情感忽视不仅存在于对孩子缺少关怀的家庭里,甚至在那些被照料得很好的孩子身上,也会有情感忽视的现象出现。

它隐藏得如此之深,甚至在之前的心理学里都不曾出现过这个领域。它因为那些父母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产生,因此也极少被人意识到。哪怕被人意识到,那些受害者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活得如此痛苦。

乔尼丝·韦布博士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描述了”情感忽视“的特征、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被忽视的人该如何自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被忽视的我,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正如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所言,在忽视中长大的孩子身上会有很多特征。本书中,作者列出了10种特征,我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他们描述出来,以便读者进行参考。


1.空虚感

“我感觉自己已经麻木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却感觉自己无法融入进去。”

“我没办法享受生活,我也不知道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甚至为此想过或真正地自杀过。”

2.反依赖

“我害怕去依赖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看出我需要帮助,所有的事情我都自己扛,哪怕我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总是抑郁,我想要逃跑,哪怕逃跑的方式是死亡。”

“在别人眼中,我是个情感淡薄的人,和亲人也不亲近。”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别人都说我很不错,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很容易就放弃一些看起来有挑战性的事情。”

“我总是换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错误的选择。我不确定我的父母如何看我,我感觉我在群体里格格不入。”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我经常是一个倾听者,我允许别人犯错,并接纳他们。但我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我经常会批评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并且对自己生气。”

5.负罪感和羞耻感

“对不起,我不该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应该将它们藏起来。我甚至不该有自己的情绪,我太可耻了。”

6.对自己生气,自责

“为什么我会有情绪呢?我太讨厌我自己了。我不停地责怪自己,甚至想要或是已经破坏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安慰。”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

“我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他们认识真正的我,他们一定不会喜欢我的。我害怕和别人亲近,我觉得他们一定会拒绝我。我也不会和别人讲我的心事,哪怕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当别人来找我倾诉的时候,我给他们会提供建议,他们却说我冷漠,不懂得安慰他们。可是明明是他们太过于情绪化呀,而且我对他们在我面前哭泣会感到不适。你看,我就不需要有人陪我哭,有什么好哭的。”

9.自我约束力差

“我没办法做到自律。尽管我知道自己要铺床单,不然就没地方睡;我要运动,这样对健康有好处;我必须要睡觉,明天还要上班。但是我还是不想铺床单,不想运动,也不想睡觉。我也很生气,但是我控制不了自己。”

10.述情障碍

“我很容易生气,不懂得如何去分辨情绪。我经常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都感到郁闷,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会突然发怒,或是做出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我把别人都吓到了,但是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我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也没有真正的友情。”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上面的10种特征,你中了多少?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我从小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现在想想也挺幸福的呀,怎么就被父母忽视了呢?

原因在于,情感上的关爱是独立于物质基础之外的。想要了解根源从何而来,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父母属于哪一种类型。


情感忽视是如何产生的?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作者非常详细地将父母分为了12种类型。


1.自恋型父母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极高,孩子的需求完全由父母来定义。如果孩子想要表示自己的愿望,就会被认为是自私。若是孩子在大众面前出了丑,比起需要帮助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更重视自己的面子。

2.专制型父母

1066年,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博士提出了“专制型父母”这个概念,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专制型父母将孩子顺从等同于爱,要求孩子服从他们的各种规矩,并且不会解释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不执行,就会受到粗暴的管教。

3.放纵型父母

这类父母和专制型父母相反,他们不会给孩子设定任何规则或是限制。

在纪录片《沉重人生》第三季的第一集中,Amber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放纵型父母。他们从来不对Amber有什么要求,哪怕在她已经胖到了298公斤的时候,还是会从超市里带回高热量的食物。

放纵型父母养育的子女会缺乏自我约束力,并且,他们也无法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反馈,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什么又是自己应该去争取的。

4.离异/丧偶型父母

在本书的案例中,莎莉的父亲去世后,所有人都不再提起他。她的妈妈照常工作,却从来不和莎莉谈起彼此的感受。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会慢慢学着不再谈起自身的感觉。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让剩下的活着的人感到崩溃。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5.成瘾型父母

成瘾型父母可能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格:平日里他们善良热情,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一旦对某种东西上瘾时,他们就可能会表现得易怒、自私、甚至可怕。

面对这样不可预测的父母,子女会一直处于焦虑和不安中。

6.抑郁型父母

这类父母往往专注于弄清楚自身的问题,而忽视了养育子女的工作。哪怕当他们参与到家庭活动中,也会是易怒或者闷闷不乐的。孩子在长大后,也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7.工作狂父母

工作狂父母或许通常会受到外界的赞美和追捧,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一定快乐。当他们热衷于工作的时候,会经常缺席孩子的成长。而这样的行为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的情感和需求并不重要,你的成就也不值一提。

因此,你会发现,那些养尊处优的孩子们为了引起父母们的注意,有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还有一些孩子会有较低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日积月累,也会形成抑郁。

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当家中有需要长期照顾的人时,人们唯一的期望就是“别再有更多麻烦了”。因此,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有时还会表现出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去帮助父母照顾其他人。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Achievement/Perfection parents)简称为AP父母。分辨AP父母是否存在情感忽视的关键点在于——父母是否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健康的AP父母会强迫孩子实现父母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这使他在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会缺少自我认知、情感意识和自我关爱。

10.反社会型父母

玛莎·斯托特博士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中写道,辨认反社会者唯一可靠的办法是:当一个人故意伤害你,却表现得一如既往,好像他们没做任何错事,就好象你不应该感到受伤。

反社会者没有内疚感。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并不会为此觉得抱歉。反社会者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更别说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共情。

11.孩子即父母

这类父母允许、鼓励或者强迫孩子表现得像是一个成年的家长。有时孩子必须自己照顾自己、或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必须照顾自己的家长。

在上文提到的《沉重人生》第三季里,同样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她儿子的全职工作就是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她口中说着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但仍希望孩子持续满足她被照顾的需求。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责任心过度,但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在乎什么。

12.“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从这类父母身上,我们会发现“爱和情感忽视并不冲突”,即使是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父母,也会无法与自己的孩子产生共鸣。

父母必须有意愿也有能力投入努力和精力,去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期间的情感需求,才能真正和孩子有情感上的连接。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作者列出这些,并非是为了谴责父母有什么错。

情感被忽视的孩子会将这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的父母在你的成长中忽略了你的情感需求,很大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童年里,也没有人重视他们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当我们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后,更重要的不是去谴责无法改变的过去,而是要去弄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要4步,让你摆脱情感忽视带来的影响


IAAA由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e)、行动(Act)这四步组成。

许多从小被禁止表达自己情绪的人们,会分辨不出情绪的种类。当情绪无法被分辨出来的时候,它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20世纪中叶,耶鲁大学的门诊部的一篇文章显示,76%的疾病是由情绪引起的。与此同时,情绪也会让我们容易发怒、抑郁,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入的沟通。


《被忽视的孩子》:我被父母养育成人,却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识别并表达情绪实际上是一种技能,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去强化它。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让自己从日常的事件中发现自己的情绪:

  • “现在我有什么感觉?我可以用怎么样的词去描述它?”
  •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 “有没有让我回忆起以前的某些事情?”
  •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吗?以前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 “如果是,它是何时发生的?为什么?”我是不是一直有这种感觉?”
  •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于曾经遭受到情感忽视的人来说,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会让我们有种想要躲藏的感觉。但如果要改变现状,就必须继续尝试。我们可以每天练习三次,并将它们记录成表格。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慢慢建立起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在被忽视的人群中,有人无法感知情绪的存在,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压抑了自己的感觉,因为他们始终觉得,我的感觉是不好的,会给别人带来负担。但实际上,每一种情绪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比如,恐惧告诉我们要逃跑和保护自己,生气让我们知道要捍卫自己,爱让我们去关心别人,而好奇心促使我们去探索这个世界。因此,重要的不是判断情绪该不该存在,而是去改变我们对它的看法。情绪虽然强大,强大到有时我们会被它控制。但一旦我们认识到情绪的根源由来,并不再为此责备自己,我们就能坦然地接受它,重新拿回对情绪的控制权。在经过了识别、接纳、归因之后,是时候开始行动了。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情绪,以及如何关爱自己。适当地表达情绪,也能让你有重新掌控住情绪的力量感。要点在于,不要冲动消极地表达情绪,而是要“自信而平和”。为了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有同理心,说出能让别人接受的内容。我曾经有个咨询者,她跟我说曾经有一次,她的同事拿了她的伞,而她却不敢开口。这时,她其实可以对同事这么说:“你好,很抱歉要耽误你一下,不过你拿的好像是我的伞哦。”一般人听到这种话,都会很不好意思地把伞还给她。但是关键不在于伞是否归还,而是她勇敢地表达出了自己。只要她是“自信而平和”的,哪怕对方不承认,她也不会将想说的话憋在心里,再不停地怀疑自己。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各个方面关爱自己。比如,当别人的求助和自己的事情有冲突时,不勉强自己去接受,而是拒绝他。当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去向别人求助。明白自己的喜好,并且不因为别人怎样而去迁就对方。将自己放在首位,是关爱自己的第一步。你可能会问,这难道不是自私吗?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飞机起飞前的安全通知里,乘务人员会提醒大家,如果氧气面罩垂下,成年人要先自己戴好口罩,再帮助其他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呼吸,怎么去帮助别人呢?同理,如果你都没有学会如何爱自己,又怎么有余力去关爱他人呢?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事情,可能会觉得不适;做好的计划也有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但是你要知道,那并不意味着“失败”。只要你坚持下去,就能看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而那时,你也将能感受到,自己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