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4月15日,全球確診病例突破200萬例。

不到13天,100萬變成了200萬。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失業潮、心理疾病、物價暴漲,全球疫情的升級,新冠病毒對各國影響從生命安全延伸到次生災害。

稀缺的不僅僅只是藥品,還有維持生命的食物。

疫情當下,現實比你想象得更殘酷。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最近,一對年過七旬的英國夫婦,在自己家中悄無聲息地結束了生命。

在警方的通報中,他們的死因被定性為“一個孤立的事件,不會尋找或調查相關的任何人。”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英媒報道

但在鄰居的證詞與媒體的後續報道中,瞭解到這對老夫妻中71歲的丈夫史密斯在自殺前,殺死了自己的妻子。

報道稱,由於封鎖政策,這對夫婦擔心買不到食物,史密斯先生還憂慮買不到藥物控制他的疾病。

封城政策讓很多空巢老人購物不便、食物緊缺導致心理崩潰直至絕望。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英國超市

更可怕是,這不是個例。

封鎖期間,英國近半數物流停運,瀕臨破產。極度依賴進口蔬果的英國,發生了多起因為食物資源短缺發生的悲劇。

"超市已經沒有水果蔬菜了,我在那裡大哭了一場,接下來我吃什麼都是問題。"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英國約克郡的一名ICU護士,在連續值班48小時後卻搶不到任何食物。

面對超市裡空空蕩蕩的貨架,她哭著在視頻中向英國人懇求停止瘋狂囤貨,留一點給需要的人。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倫敦某超市的貨架

但她的呼籲並沒有得到回應,相反,搶購物資在英國更多城市愈加嚴重。

超市和賣場為了防止搶購出臺了限購措施,但全家出動的英國人每天早上9點就把所有果蔬食物一掃而空。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INS上,一些英國主婦還自制大量番茄罐頭,來保障全家未來一年的蔬菜。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除了生鮮食品短缺,雞蛋也成了緊俏品。

開始自己養雞的英國民眾,逼迫養雞場也出臺了限購母雞的策略。

食物危機,已經蔓延到了歐洲其他國家。

美國加州民眾在狂買完衛生紙、洗手液後,驅車幾小時前往墨西哥邊境大肆購買不限購的食物飲用水。

法國超市的貨架上,已經很久沒有5公斤裝的麵粉,10升裝的食用油等大份量食物出現了。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貨架上空空蕩蕩的法國超市

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荷蘭的超市貨架也是空空如也..........

同樣的事,我們也沒能避免。

前一段時間,許多國家開始禁止糧食出口,全球糧價大幅度上漲。

這個消息引起了小幅度的恐慌,國內一些城市開始“囤貨潮”

在知乎問題:“面臨超可怕疫情爆發,家裡要囤什麼東西?”各位答主曬出了自己的食物存貨。

“速食”成為首選。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圖源知乎用戶“快樂的狗哥”

雖然專家已經表示目前糧食儲備足夠,但民眾的“囤貨欲”依舊只增不減。

過去幾年全球最暢銷的社科讀物《未來簡史》中,作者赫拉利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人類在進入21世紀後,戰勝了三大挑戰“飢餓、戰爭和瘟疫”。

但現在來看,赫拉利的觀點未免太樂觀了。

當瘟疫來臨時,比病毒提前一步擊倒人類的,或許就是飢餓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受疫情影響,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出臺了限制農作物出口的有關政策,其中包含全球稻米前兩大出口國——印度和泰國。

人口大國的印尼和菲律賓,國家儲備糧也僅能維持到6月。

上一輪持續數月的非洲蝗災,從非洲到亞洲席捲了20多個國家。

三月下旬,非洲多國出現大規模降水,給大批新生沙漠蝗蟲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新生的沙漠蝗蟲正在大規模繁殖中。

新一輪的蝗災將隨著乾旱一起到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稱“新一輪的沙漠蝗災規模可能達到上一輪的20倍。”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2008年的糧食危機會不會重新上演?疫情還在不斷蔓延,這個答案充滿著未知。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在官方網站表態說:“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不過,我們也不用過分恐慌。

我國的穀物淨進口量佔我國穀物消費總量的2%,基本自給自足,國際出口禁令對我們影響較小。

最重要的是,我國的小麥、稻穀等糧食儲備充足,而且國內疫情也得到了好的控制。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立馬去做的不是囤糧,而是減少對食物的浪費。

囤積越多,造成的浪費也就越多。

即便沒有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全世界的糧食浪費讓人觸目驚心。

聯合國糧農組織2011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生產出來的食物被損失或浪費掉。

更直觀的事實是:地球上目前的糧食產量足夠可以餵飽每一個人,但全世界範圍內,每天仍然有8億多人餓著肚子睡覺

一向被認為具有資源節約意識的日本人,想要兼顧好吃又安全,常常把還在可食用期限內的食物丟棄。

日本每年扔掉的食物是聯合國援助非洲的兩倍,約621萬噸。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被聯合國稱為“世界上最浪費的英國人”,每年三分之一的食物還沒進到冰箱就被扔到垃圾桶。

英國超市搶購潮的後遺症已經來了:各地垃圾桶裡也裝滿大量沒開封的食物。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垃圾桶內未開封的食物

同樣的浪費現象,在我國也常禁不止。

每天在各個食堂餐廳裡都有喊著“光盤行動”口號,卻整盤倒掉食物的人。

去高校裡看看,吃多少打多少,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比舌尖上的浪費更嚴重的是,糧食的“餐前”浪費。我國糧食產後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每年達700億斤以上。

而過度包裝的問題,也讓我們在每年各種節日裡“吃掉”一大片森林樹木。

在茶葉、保健品等重災區,包裝禮盒的成本甚至高於產品本身。

比起浪費,更嚴重的是資源成熟又唾手可得導致人類懶惰退化。

當浪費成為習慣,所有人都要為自己曾經的行為付出代價。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前些天隔離在家,我重溫了2017年的一部日本電影《生存家族》。

說實話,沒有比這更應景的災難片了。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這部災難片的背景是,某一天全世界突然停電,一切現代工具全部淪為廢鐵。

食品飲用水成為緊缺物資,交通工具統統罷工。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生活在東京的主角一家,決定騎自行車逃往農村。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電影《生存家族》

逃亡路上食品被炒到天價;公園裡的錦鯉被烤成魚乾;水族館裡的魚類被打撈吃空;勞力士和瑪莎拉蒂換不來一瓶礦泉水......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影片中,一路上發生的荒誕又現實的劇情,令人脊背發涼。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電影《生存家族》

這不就是疫情期間開始學習做飯,然後囤積酒精和大米的我們麼?

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文明社會的規則徹底被顛覆。

電影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富人去用自己的瑪莎拉蒂換吃的,結果被店主輕蔑地說,都沒電了,你這有啥用?

就像前些日子,在韓國,口罩成為硬通貨,比錢本身更值錢。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生存家族》的結尾,電力恢復,全球又重回現代文明框架之中。

倖存下來的主角也開始審視,災難來臨前,曾經浪費了多少平凡普通的資源。

當真遇到浩劫,原本日常生活中看似有用的物品,此時此刻卻只是毫無用處的存在。

全球出現超市“搶購潮”:比糧食危機更可怕的,是這個習慣

電影是一個末日寓言故事,把我們丟進了他設定的“生存絕境”裡,以此喚醒人們要懂得感恩的心態。

諷刺的是,活在疫情蔓延的當下,這是人類共同體面對的現實。

災難後的重生是從反思開始的。如果沒有反思,所有的經歷都將是浪費。

疫情終將過去,我們的生活終將步入正軌。新冠肺炎,終將成為一代人的災難記憶。

可就像作家亦舒寫的:平靜的生活更能叫人覺悟,原來,一個人所真正需要的物質,少得不能再少,與快樂無太大關係。

希望下次當你準備扔掉未拆封的盒飯、倒掉吃不完的大米時,記得2020年初囤積和搶購時的惶恐和不安。

參考文獻:

英國71歲老人疑因疫情絕望自盡,臨死前殺死妻子……——環球網

探秘高校食堂糧食浪費:一噸飯至少扔500斤食物——新浪新聞

英國超市搶購潮的後遺症來了:大量食物被浪費,直接扔進了垃圾桶——新浪新聞

電影:《生存家族》

中青網:《加強國際協作才是防止糧食危機重演的正確姿態》

作者:鞦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