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中國大部分地級市都會代管幾個到十幾個不等的縣市,或者是設立市轄區。但是卻有這麼幾個城市是不設立縣也沒有市轄區的。今天就來盤點一番。

一、廣東中山

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這是中山首次成為縣。

到了近代,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把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解放後,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中山正式升為地級市。而後經過多次的行政區劃變更才形成了今天中山的樣貌。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二、廣東東莞

要說起東莞設縣還得從兩晉時期說起,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深圳南頭)。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湧(今莞城街道)。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東莞守禦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和香港),東莞地域隨之縮小。可見原本東莞的管轄範圍幾乎涵蓋半個珠三角,只是因為行政區劃才逐步變小。

到了近代,東莞一直被作為縣級單位管轄,來來回回被不同的市管轄,到了1985年06月,東莞縣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1985年09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01月,國務院批覆將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目前東莞市區設有莞城街道、南城街道、東城街道、萬江街道。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三、甘肅嘉峪關

嘉峪關市是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明長城西端終點嘉峪關得名。原屬酒泉縣地,1955年發現肅南鏡鐵山鐵礦。1958年成立酒泉鋼鐵公司,以原城鎮為主,劃出酒泉縣、肅南縣部分轄地,設立甘肅省嘉峪關市籌備委員會。作為一個新生的城市,1965年設市,197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市。2009年12月1日,嘉峪關市成立 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3個管理區(街道 一級),屬於嘉峪關市設立的縣級行政管理區,屬於嘉峪關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其性質相當於各地自行設立的開發區、高新區,而並非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在冊的作為地方人民政府的市轄區。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東莞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嘉峪關

中國三個不設縣、區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位居前列

中山

這些沒有設立區縣的地級市都是特殊產物,中山、東莞兩市原本是縣級單位,後來直接升為地級市,歸廣東省府管轄。而嘉峪關則是因為國家建設需要。如今要想再複製這樣的城市,現實條件會難以複製了。

而這樣的地級市也是有利弊的。這種行政體系層級比較少(少了中間的縣區一級),同時也等於是給予了“鎮”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說,實施這種地方行政框架,為“中山”、“東莞”後來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因為這種行政框架,使中山、東莞兩市的“鎮級”經濟非常發達,兩市先後湧現出了“小欖”、“古鎮”、“虎門”、“長安”等全國聞名的經濟強鎮,兩市也藉此成為廣東“四小虎”(另兩個是順德和南海)。

2017年東莞生產總值(GDP)7582.12億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億大關。而中山2017年生產總值(GDP)也有3450.31億元。嘉峪關儘管2017年生產總值210.99億元,但僅25萬的常住人口使得它的人均GDP達到11萬元。

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對於東莞來說,儘管許多大“鎮”湧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多的常住人口70萬以上),但是其行政人員仍然是按“鎮”的級別來配置,由此導致行政管理人員人手不足,存在著管不過來的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絕大部分地級市下面設有“區”或“縣”一級行政單位,而這兩個市沒有,則上級下達命令,或與其它兄弟市對接的時候,有許多不便之處。這種“市轄鎮”的行政框架,導致這兩個市的“鎮”成了兩不像:區縣不是區縣,街鎮不是街鎮。於是,它們時而扮演區縣,時而是街鎮。行政級別不明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