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河南咋的了?凭什么你瞧不上

前不久,河南姑娘投简历,应聘浙江一公司遭拒,于次日收到“不合适,原因,河南人。”于是再次引发全国关注,地域歧视的话题再次热闹起来。不过转念一想,被无识者歧视的何止河南。

俺们河南咋的了?凭什么你瞧不上

一直以来,我都极其反感这样一个句式:都是……人,做人的素质咋就差别这么大呢?在这个省略里,被各色人等用上关于种族、地域、团体等具有归属感的词汇。

之所以讨厌这个句式,在于本来每个且称之为具有归属感的团体里,阅历、见识、知识等构成本就参差不齐,因而以这样一个生硬标签来预判人的素质的确不太恰当。比如,每当我回答陌生人自己是河南人的时候,对方大多时候都投来异样的目光,下意识看下自己钱包还在不在。更有和朋友亲戚一起打球时,当对方夸赞我假动作逼真的时候,竟把这与河南人善骗的片面印象相联系。碍于情面,抑制内心不满。再比如,如今大学招生,在某些著名财经类大学招生指标中,一些专业有着明确的地域要求,只在广东、上海、江浙招生,根据在于主要在于上述省市经济发达。

俺们河南咋的了?凭什么你瞧不上

总结来说,反感这个句式,是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体验里,我们都极容易得到反例。

但事实是,我们也都在用这样的句式。中華千年以貫,皆人情社會。師緣、業緣、血緣、地緣等融人而入,如同彌天之網,難脫其海。这就是这样句式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出门在外,同乡(地缘)、校友(认同)、同门(师缘)、同行(业缘)、同姓(可能的血缘)等都会成为大家联系感情的一种寄托。事实上,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里,人们更容易因其中一种或几种而拥有相类的认同或归属感,尤其较之于全陌生人(权且指代毫无基本无联系的人)。

分类合并,是常见的思维习惯。人们惯于在自己的阅历中对某些具有共同点的人群或行业进行总结,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可以从我们向别人询问某些行业人的特征时,他们只要有所了解,便会稍一忖度就说出一些自己印象来。除却印象的口耳相传这种人—人模式传播,近代以来越来越发达的媒介更是推波助澜,这尤其体现在一些省份公众形象构建与传播上。显然,这些传播并非完全空虚来凤。当某些确具问题的地域因某一事件而成为焦点,大众的关注也成为媒体将其显微镜与放大镜投向该地的诱因之一。在媒介曝光——政府整饬——当地反思的方式推动地方改变的背后,连珠炮式的黑色事件也将该地的印象传播开来。印象一旦形成,便需耗费远比形成这种印象更高的成本去改变印象。就像一盘菜,菜上的苍蝇远比精美点缀更引人注意,而再说服人们相信这家店的卫生状况,不是单单重拿卫生执照那么简单,改变食客的印象貌似更迫切与重要。

俺们河南咋的了?凭什么你瞧不上

回归到当下,还经常听到这样句式。朋友曾发微博抱怨称:都一个单位的,素质怎么就差别这么大?居然往男厕站式小便器里倒茶叶。又朋友听怨愤道:打球那么脏,都朋友伙计的,怎么区别这么大?显然,两位都因对方是朋友而对其素质有所预判,觉得朋友素质就应该稍微高点,因为你起码也单位职工是啊。我想我们都不会反感这种表达与预判,因为我们自己也常常这么想。

都是(……)人,做人的素质咋就差别这么大呢?同是一个句式,当它指向用一个标准去对其中的人有所评判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却有着不同的意味。或许,我们该多些温情,抱有更多美好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