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葛志红,浙江宁波人,1959年生,1982年加入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旅游部工作。历任珠海度假村酒店经理室主任、华发集团财务部经理、华发集团总经理助理、华发股份监事会主席、华发集团监事会副主席。2014年退休后返聘,现任华发集团重大经营管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华发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华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2020年1月17日下午,华发集团年会现场,近7000名员工代表把珠海国际会展中心1号厅装得满满当当。会至半程,本年度唯一的“卓越贡献奖”即将颁出,现场鸦雀无声。
“从青丝到白发,38年如一日,她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华发,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勇于担当、忠诚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华发集团总经理李光宁深情的声音在会场回荡。
葛志红迎着潮水般的掌声款款走上舞台:“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与华发一起度过的。”她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或许是感同身受,台下有不少人眼含热泪。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2020年1月,葛志红被授予华发集团“卓越贡献奖”

从华发“活字典”到华发公益“代言人”,正如颁奖词所言,葛志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精神。而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葛志红常心存感激,感谢一路同行的优秀同事,更感恩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

为华发命名

1982年,23岁的葛志红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珠海,进入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房产部下属的旅游部。她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付出毕生心血,更没想到这家公司会在30多年后进入中国500强。

在葛志红的记忆里,1980年代的珠海一片荒凉。所谓市区,只有凤凰路一条街,拱北区域则呈现潮汐式繁华,白天人流如织,夜晚一片寂静。

年轻的特区百业待兴,特区发展公司是一个“政企合一”的机构,下设房产部、旅游部、贸易部、工矿部等多个部门,承担着特区开发建设的重任。关林炳领衔的特发公司房产部人才济济,既有庄宗穆、许雪艳等高级工程师,也有葛志红这样的热血青年。珠海特区最初的边界,也是房产部工程师们牵着皮尺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无论是哪里来的,大家都能玩到一起。没有本地人外地人那种区别。”葛志红认为,这种开放合作、兼容并包的文化既是珠海的城市性格,也奠定了华发集团的底色。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华发集团办公大楼,见证了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

特发公司房产部的任务是建设涉外商品房,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也为国家创汇。1984年,房产部与港商合作建设的度假村酒店开业,葛志红担任合资公司经理室主任。为盘活换汇后剩余的闲置资金,房产部决定在度假村酒店开一家小型自选商场,向客人销售服装、日用百货、食品饮料等商品。

当时特区发展公司旗下已有雄发、利发等好几个“发”字辈的子公司,商场该起个什么名字呢?关林炳把大家召集起来,要求很简单:必须带一个“发”字。

很快,白纸上就写出了一长串与“发”字相关的词语:永发、成发、长发、大发、强发……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词能说服所有人。

“不如叫‘华发’,意思是中华发展!”年轻的葛志红脱口而出,众人眼前一亮。“华—发—”,无论用普通话还是粤语读起来都很响亮,且寓意深刻,关林炳念了几遍,当即拍板。作为商号的“华发”就此走上历史舞台,葛志红的灵光乍现成就了永恒。

创业艰难百战多

进入80年代后期,特发公司房地产部业务蒸蒸日上,却被原有体制束缚了手脚,改制迫在眉睫。1987年,在时任珠海市长、珠海特区管委会主任梁广大的鼎力支持下,珠海特区发展公司内部组建“华发集团”。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在华发集团1990年度表彰大会上,葛志红(左二)获先进个人

1991年,华发集团独立运作,葛志红担任财务部经理。这时,华发集团的主营业务已从外销房转为内销房,准确踏中时代节拍,很快就在珠海锁定了领头羊地位。市民连夜排队买房的故事,在90年代就多次发生。

1997年,位于拱北联安路的华发广场开售,设在山海楼的房产展销会现场爆满,珠海首次出现了连续三天三夜排队买房的盛况。由于大量现金需要当场清点,公司所有的财务人员全部出动。作为亲历者,葛志红用“震撼”来形容。

就在马路对面,另一家开发商的小区几乎同步开售。“连图纸都是copy过来的”,销售现场却冷冷清清。为何华发的房子会排队?

“首先是房屋质量非常好,再就是市民对华发品牌的认同感了。”葛志红回忆,当时珠海出租车司机在九洲港接送客人,港澳客人常常会问起,在珠海买房去哪里?出租车司机会不假思索地推荐华发。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1992年8月10日,华发集团第一次党员大会计票,左三为葛志红

公司赚了钱,华发人却继续保持着创业之初的朴素作风。关林炳克勤克俭,在经营方面则推崇细水长流。

“要勤俭节约办企业,富日子要当穷日子来过。以后房地产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员工怎么办?这些都是他的口头禅。”葛志红回忆,员工离开办公室忘记关灯关空调,他发现后就会很生气。公司的财务预算中,水费、电费、车辆用油等等全部在列。

葛志红还记得一个经典故事。华发集团一向在公司饭堂接待客人。有一次陪客人吃早餐,主客一共10人,服务员送上来12个水煮蛋。客人离开后,关林炳批评道:“明明只有10个人,为什么要拿12个鸡蛋呢?这不是白白浪费吗?”

从稳健到卓越

企业领导人优秀的个人品质,会给企业文化留下深深的烙印。葛志红看来,除了克勤克俭的创业精神,稳健经营、追求卓越也是华发集团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

90年代初期,受宏观经济影响,珠海一度出现了到外地投资的热潮。一次,珠海企业组团考察广西某边境城市。听说地价便宜,大家都摩拳擦掌,只有关林炳心存疑虑。回来后他在班子会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在那边建房子,你们会去买吗?”绝大部分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白送给你们都不要,房子建好了卖给谁呢?”关林炳断定,当地商品房市场尚未起步,贸然投资有风险。果不其然,当初重仓投资的企业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葛志红回忆,审慎投资让华发集团成功避开了一个个“坑”,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华发集团在1980年代初建设的银海新村,开启了合作建设外销房的先河

稳健的华发集团,很可能办理了全国第一笔房地产按揭贷款。1996年前后,华发的房子受到市民追捧,但少有人能一次性付款。葛志红想到了引进港澳通行的按揭贷款,遍访当地国有银行却没有先例,更没有现成合同模板。

“所有条款都是双方一起商定的,这个模板银行也用了很多年。”华发集团最终与珠海建设银行达成了合作,“研发”出市场第一份按揭贷款合同。

葛志红回忆,早期珠海大概有一两百家房地产公司,大多风格激进。经过十多年市场洗礼,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已所剩无几。华发集团则因为审慎投资、稳健经营,带着2亿多现金和大量优质资产跨入新世纪。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华发新城一期开盘购楼者排成长龙

在第二代掌门人袁小波的带领下,华发集团随着华发新城、华发商都、容闳学校等划时代精品的问世而如日中天,成为特区发展公司旗下“发”字辈唯一幸存并持续发展壮大企业。葛志红至今还记得华发世纪城开盘时的场面:“从世纪城往外,整个昌盛桥上面都停满了车,也是很火爆的。”

“袁总非常愿意为城市留下精美作品,他对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品质,更要高大上、追求完美,这也为华发企业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葛志红自豪地说,容闳国际幼稚园开园已经12年了,来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无不称赞是中国最漂亮、最好的幼稚园。

30年无坏账

2001年起,华发集团重启华发股份上市征程,时年30岁的李光宁担任上市筹备小组的组长,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李光宁专业功底深厚,脑子转得特别快,工作上身先士卒,很快在工作中树立了威信。

“他的特点是一个问题不解决基本上不让下班,所以那时经常开会,讨论来讨论去,甚至通宵研究。”葛志红回忆:“华发没有一个领导是坐在办公室指挥遥控的。从李总开始,都是到一线亲力亲为,你加班他也加班,比谁都干得多。”

由于历史原因,华发股份股权关系复杂,大量的经营数据需要重新梳理。少帅李光宁在前方打“攻坚战”,葛志红则带领财务部和证券部在后方提供数据。葛志红工作严谨、记忆力好,被称为“华发的活字典”。遇到历史复杂的问题,袁小波也会习惯性地说“问一下阿红吧”。

2004年,华发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华发集团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通过这场战役,华发集团“要事不过夜”、“职务越高越辛苦”等企业文化就此定型。

从1982年入职到2014年正式退休,葛志红在华发财务岗位上整整工作了32年。作为华发集团重要职能部门的财务,是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最让她自豪的是华发集团30多年来几乎没有坏账。

“你只有每一天把工作做扎实,最后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一个结果。”只有葛志红深知,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来源于每个财务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工作。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2020年3月,葛志红接受访谈

葛志红对自己和下属的要求都很严格。“慢一点没关系,但千万不要出错。”一位叫林慕贞的退休出纳曾管理着100多个银行账户,从来没出过差错,葛志红对她也充满了敬佩。

在财务部老同事眼里,葛志红工作严谨而情感不外露,对下属的关照润物细无声,“要慢慢体会她的好”。在她的倡导和鼓励下,一大批原本只有中学学历的老财务通过自考、夜校提升了学历,拓展了职业和人生的宽度。

2018年11月,葛志红分管的华发教育公司召开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当时她因为意外受伤一直在家休息。会议结束当天,葛志红只身赶到离市区50多公里外的会场,为参会高管和校园长们鼓舞打气。当她拄着拐杖推开会议室门的那一刻,看到她对大家微笑的样子,很多人热泪盈眶。

让公益更有温度

退休之后,葛志红并未隐退,而是继续活跃在教育和公益舞台,用自己30多年积累起来人脉、经验和号召力继续为华发服务。面对全新的领域,她像一个虚心的小学生,投入比以前更多的专注力。

2017年12月,华发股份捐资1000万元设立华发公益基金会,葛志红担任首任理事长。听了集团总经理李光宁“把基金会的钱好好花出去”的嘱托,她用四个字形容当时的心情:“诚惶诚恐”。

葛志红曾看过一张照片。隆冬时节,云南怒江州洛本卓乡的孩子们衣衫单薄,有的甚至还穿着拖鞋,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她。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2019年,葛志红赴云南怒江州洛本卓乡看望当地儿童

2018年起,华发公益基金会发起一项名为“衣暖人心”的公益项目,号召珠海容闳学校的孩子们与怒江的孩子结对子。两年来,已有818个塞满衣物、文具和图书的“爱心礼包”从珠海出发,在寒冬到来之前送到孩子们手中。

2019年秋天,华发公益基金会特别为每个孩子配送了一双运动鞋。葛志红也来到了怒江,在宿舍和孩子们一起打开包裹,阅读那份远隔千山却朴实、纯真的挂念。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拆开爱心包裹

“公益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力量。有了这个力量,你会在更高的视野上看待你的生活。”公益的丰盈和喜悦也为葛志红充了电。两年下来,她用自己特有的细心敏锐、持续学习和富有亲和力的形象,打造了“中华白海豚保护”、“侨爱心·华发图书角”、“一带一路·手拉手十国少年中国行”等系列活动,让华发公益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2020年1月13日,葛志红代表华发公益基金会领取“CSR中国文化奖”最佳战略公益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华发集团通过华发公益基金会,将口罩、手套等紧缺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公立医院、政府机关、兄弟国企、物业协会等一线以及残障人士手中。30多场捐赠活动,葛志红几乎场场必到。

最忙的一天发生在2020年2月19日。当天清晨,葛志红带着2000只医用手套送到中大五院,又将500套医用防护服送到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上午10点,葛志红又将1万只口罩送往高新区发展改革和财政金融局;当天下午,她将1万只口罩送往金湾区卫生健康局,然后又将10万只口罩送往珠海市红十字会。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2020年2月17日,华发集团通过华发公益基金会,向珠海市捐赠50万只医用口罩。右五为李光宁,右三为葛志红

“一整天跑了大半个珠海,全过程都是自己开车。”在华发公益基金会干事林宏敏的印象中,葛志红一直都是这么拼。“我想,这就是我们心中楷模的样子吧!”林宏敏说。

华发故事召集令

2020年,是华发集团成立40周年

《优生活》杂志隆重推出

员工主题征文活动并集结出版
说出你的故事

那些飞扬的青春与梦想

那段与华发走过的光辉岁月

展示人文华发,专业华发,担当华发


参与投稿

还有丰厚奖励

期待你的参与

华发40年故事之九 | 葛志红:从华发“活字典”到公益“代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