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5后“老年人”的早起故事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95后的“老年人”。

为什么这么说?在身边的人看来,一个小伙子几乎每天晚上9点多10点左右就睡觉然后早上5点多就起床简直和他们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很难不把我和他们的爷爷奶奶联系在一起。

的确,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特别时处于这样的一线城市,夜间和白昼的分界线似乎已然消失了踪影。夜幕下的流光溢彩和一栋栋楼房的灯火通明仿佛在向我们示意,这才是一天生活的开始。也难怪我这“特殊”的习惯成为了他们口中的梗。不过我却乐在其中。(还是要辩解一下的,晚上如果有活动的话我还是会晚一点的。。。。。。)

这其中也发生过一个小故事的:有一天晚上9点多,领导微信问我在不在,在等了几分钟没有答复后,便在大群里召唤我,这可好,一群同事在下面接起了龙:“这时候你还找**啊,人家早已进入了梦乡了”、“领导,此时我就在他旁边,是否要我把他从周公处叫回来”、“巴掌已经准备好,请领导批示”。。。。。。第二天醒来后,我急忙给领导“负荆请罪”,并保证晚上无意外一定不早于11点睡。(结果有没有做到,你懂得)

有些人羡慕我如此自律,每天早上一大早起来学习运动;也有些人好意提醒我,在大城市,当大家都在晚上进行交流时,你不和他们同频,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也许这是和我小时候一直以来的习惯有关,家里人也是这么早睡。但其他人小时候又何尝不是呢?在大学时,我也曾一度晚睡晚起,一下子整个人好像失去了约束,找不到方向。直到工作后经过几番调整才最终适应了下来。这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模式。

那,为什么要早起呢?

工作后的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不适应。也许是以前习惯了没有拘束的环境,现在突然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一呆就是一天,身体百般难受。我甚至一度找不到工作的意义,也不知道以后的目标在哪。

那时的我,和这个大城市的其他上班族一样,根据上班时间给自己定个起床闹钟,然后步伐飞快的去挤地铁,在慌忙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办公室待上一天,下班后又是挤着地铁,拖着一副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什么也不想干,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

在这样度过了一段时期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不能这样,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我开始去寻找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这么匆忙,可以让自己每天过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在这期间,我翻看了许多关于早起的书籍和文章。从他们的早起故事中,我渐渐清晰起来。没错,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节奏。

于是,我开始去学习不同人的方法。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你要和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模式作斗争,这需要消耗极大的意志力,使得我经常感觉心力交瘁。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是每一次都是打回原形。

但是,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并非一无所获的。一次次的失败经验让我去反思,为什么别人成功的案例我却做不到,我该如何去寻找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帮助我养成早起的习惯呢?

在一次偶然中,我遇见了“R90”睡眠法,才算是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开始依照更科学的方法,先从了解人体的生物节律入手,再去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最终才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调整。经过一次次的调整,我最终养成了早上5点27分起床,晚上睡4-5个睡眠周期的习惯。

一个95后“老年人”的早起故事

为什么要早起?这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许久。我想,我的答案就是,我享受早起的那种感觉:难得的静谧,经过一晚上充足的睡眠,我恢复了充沛的精力,我可以专注地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去学习,去运动,去规划我这一天要做什么。我可以错峰出行,不用再和一群人去挤地铁,让自己一早上匆匆忙忙。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