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特殊的时间 东汉著名辩论赛


汉这个朝代本身就极为特殊,到今天我们仍旧用这个朝代的来代表自己。可以见的这个朝代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今天小魏就来大话一下东汉时期的一次著名辩论赛。东汉是我们民族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很多做法决定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政策在这片土地上推广。东汉接承西汉政策让儒家这片土壤再次湿润了起来,京城再次聚起了一股学术潮像以后往的各个朝代谈今说史的氛围也十分高涨,学术的自由未免不会触动君主敏感的神经,继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史上又出现了一次通义思想的大事件。汉章帝刘炟白虎通义事件是这样的,刘炟其本身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士,在那个时期读书人思想比较活跃对于前人留下来的儒家经典纷纷发出自己的看法,对彼此纷纷破口大骂。彼此分成各个学派,皇帝一看这还了的再让他们这么造下去 中国思想界迟早要分裂。这是刘炟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儒者都不想见到的局面,于是乎他洒洒洋洋写下了一封昭告天下儒士的诏书,你们平时不都喜欢争辩出个是否吗?都跟我到白虎观来让各大学者好好的辩论辩论,最后由老子决定到底那一条谁说的对,谁说的错。就这样中国史上最大的一次辩论会就此拉开帷幕 当时大儒士们辩论的范围主要是在,易 礼 诗 书 春秋这几部书放在现在也是大部头,就算看完也要好几年光景,跟不用说把这个其中的许多枝末细节拿出来辩论个不停,当时参加的有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

当然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辩论是在纸上完成了,要不然你可以想象在那么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开展一次一个这么多人雄辩会,假设一个末节的小问题要辩论个十分钟,那些个著名的学术观点辩论个半小时。等这些个大名士把问题的都解决完,估计也个个要杜鹃谛血了。把嗓子眼都喷出来。但是在纸上的辩论也不轻松,写完了交由皇帝,皇帝认同哪个问题的哪个说法,以后这些儒士讲学时就讲只能按照这个说法来教学。

纷当时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其对立派系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用尽毕生所学捍卫自己门派的地位

后来我们伟大的史学家班超还把这次讲义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编成了一本书叫 白虎通义 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角度来回顾这次事件当然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先说一下好的,我们环顾一下我们遥远欧洲,他们也有自己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大赛

也是在整体辩论个不停,从这个角度看辩论还真的人类的天性。在他们这个民族经历巨大的历史浩劫的时不统一的思想必然使得民族分裂。就像是一对不和谐的夫妻生活,我和你认同的东西都不一样我凭什么跟你过。但是这种分裂不一定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就拿我们今天的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来说基督教分为正东教 天主教 达尔文宗 新教等等,但他们仍然是信仰同一个上帝只是他们对教义的解释,对圣经的解释各不相同。历史上他们也发生过相互残杀相互迫害的例子。但是呢由于基督教可以拥有这么多的不同形态拥有更为广义的解释,所以它才能够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才能传播的这么远。所以白虎观事件对于中国这个伟大的民族来说可能是幸运的,因为它使得这个民族拥有了更加坚实的构造在面对历史洪流时能够阻挡冲击,但对于儒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说这也是它的不幸因为这次事件阻挡了它的不同形态的演变,使其只能成为中国的一个本土宗教,不能更大的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