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可以說是這個夏天最熱門的家庭倫理劇,上一週迎來了熱搜榜上榜次數第一的好成績,而本週“英子跳海”的話題更是引發了廣泛討論。

英子雖然學業優秀,但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擅長情感綁架的媽媽宋倩,把她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英子感覺無處可逃。英子多次向媽媽表達自己的需要,可是媽媽都以“我是為你好”忽視孩子的心聲。

矛盾積壓,英子的情緒卻得不到宣洩和排解,終於在錯過南京大學冬令營後,英子的抑鬱症狀不受控制的爆發了。英子開始出現幻覺,睡不好覺。

可憐的孩子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幫助自己,她選擇離家出走,獨自到深圳去看星星,簡單的認為看到了星星自己就開心了,但英子依舊不快樂。

看到追趕來的爸爸媽媽,英子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並跳上大橋以死相逼。喬衛東和宋倩都瘋了,可是這時候宋倩還在執著的問:你為什麼非要去南大啊!英子說: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是為了逃離你!

英子的回答扎心,但扎的不只是宋倩,還有一眾不知所措的父母。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宋倩的愛,用錯了方法

宋倩是一個優秀的女人,離婚後獨自帶娃,不但自己的教師工作做的風生水起,而且把孩子的生活也安排的井井有條,相信這是很多父母仰望的優質養育。

宋倩是一個傳統的女人,離婚這麼久都沒有自己生活,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把培養出優秀的女兒當做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信仰的優質陪伴。

如果宋倩的方法投入工作,她肯定是一個合格的女強人,但是用在養育孩子上,卻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媽媽,因為工作的要訣是掌握、是操控、是交換,集中一切資源達成目標。

可養育孩子是順勢而為,是因勢象形,最終把一個健康、快樂、獨立、理性的孩子送入社會。

宋倩並不在乎女兒本來是什麼樣子的,她只向著心裡那個明確的目標,用愛裹挾著女兒向前衝,就像《中餐廳》的黃曉明,宋倩向來是溫柔版“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孩子是獨立的人,不是工作對象,面對長久的壓制和對本意的扭曲,是人就會反抗,更何況青春期的孩子,英子在媽媽高強度的殷殷期盼下,卻越來越不“乖巧”,英子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直到跳海那一刻還在自責“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

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反抗的方式是下意識的,無論逃跑,或是傷害自己,都是在下意識的破壞掉他和父母之間的聯結。

愛,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事,

但一體兩面,

當你的愛成為禁錮他人的桎梏,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將引發一場悲劇。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為你好”,那一套過時了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父母都無語了,我們做一切事情,當然都是為了孩子好,怎麼就過時了?!難道不管不顧任由孩子胡鬧就對孩子好嗎?

宋倩也是這麼想的。

英子翹課,宋倩為英子好,一定要好好敲打,不問青紅皂白,大發雷霆;看到英子和凡凡抱在一起,宋倩武斷的判斷兩個人在談戀愛,為了英子好,又是翻手機,又是跟蹤;英子無數次表達喜歡南京大學的天文系,宋倩都無動於衷,為了英子好,堅持要她考清華……不管孩子有多少理由和苦衷,只要偏離了父母的計劃和設定,只有兩個字“不行”。

所謂的“為你好”,其中沒有理解和尊重,只有控制和打壓。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在我們的文化裡,“孝”是親子關係的核心,對孩子的真正的要求是“順”,關注的是孩子對父權母權是否服從。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這個原則非常有益,維持了家庭結構的穩定,一個“順”字把人牢牢綁定在血緣關係中。

但現代的商業社會強調個人的能動性、創新性、開拓性,順從不再是社會對人的第一要求,進而衍生出的親子關係的核心變為尊重、自由、合作,權力服從的意味越來越淡。

而“為你好”背後的潛臺詞是“你接受就好”,主動的一方是父母,孩子只要被動的接受即可。

這種“為你好”的養育理念,並沒有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不但容易引發對抗情緒,而且無形中也在扼殺孩子的能動性和主動性。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小歡喜》英子跳海 | 拿什麼拯救你,被愛綁架的孩子

變“為你好”為“我支持你”

父母總是“為你好”,孩子是被動的,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主動呢?

“我支持你。”

以前,人們總把教育比作修剪小樹,認為如果不修剪,小樹就會長歪或長出多餘的樹杈。但孩子不是小樹,多長出來的枝杈,父母不能切,也切不掉。

教育孩子,應該是導流。承認孩子的特點,支持孩子的需要,因地制宜,挖好水渠,將孩子的未來引向更好的方向。

關於教育,不得不推薦一本書《梁啟超家書》——梁啟超寫給子女的書信集合。作為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梁啟超本人成長自一箇舊式、嚴厲的家庭,但他在養育子女方面卻非常開明,只給建議,不做決定。

次女梁思莊出國留學,最初聽取父親的意見選了當時流行的生物學,但她實在不喜歡,向大哥梁思成訴苦。梁啟超知道後,趕緊寫信說:不必拘泥於爹爹的話。於是梁思莊改學十分冷門的圖書館學,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

可梁啟超並不是一味順從孩子的意願,而是從小就為孩子們營造獨立自主的成長環境。在孩子們小的時候,梁啟超就平等的與他們聊生活瑣事,聊天南地北。孩子們在與父親談古論今的過程中,增長閱歷和見識,培養人格與品性,做出的決定也有深厚的思想背景。

梁啟超一生,育有兒女九人,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一句簡簡單單的“我支持你”,背後是父母的豁達與遠見,是父母對子女的自信與篤定。

與100年前的梁啟超相比,現代社會的父母,與其一味跟風好勝,代替孩子做決定,不如停下腳步,開闊自己的眼界,用心觀察孩子理解孩子,聽聽他們的聲音,與孩子一起塑造屬於他們的未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