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謹防“親職化”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要彼此獨立。

以高考為題材的電視劇《小歡喜》,自開播以來揪著千萬父母的心。

最近,喬英子打算跳海時和媽媽說的那些話,讓人控制不住流眼淚,理解她、心疼她。英子對媽媽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你知道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只是想要逃離你!”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宋倩想不明白:“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呀!”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英子回答媽媽:“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想太多,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18歲的英子,被媽媽用生命來疼愛,可這份愛始終太沉重,太令人窒息。英子活不出自我,她被逼得想要逃離媽媽,逃離自己。

英子是宋倩的女兒,但有無數家庭裡的孩子像她一樣生活著。

宋倩是英子的媽媽,但她也是成千上萬父母的縮影,是習慣把愛用控制展現,把子女的人生過成自己人生的父母形象。

英子和宋倩,其實是許多家庭正在經歷的“親職化”的親子關係。

01、“親職化”親子關係,是一種怎樣的相處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尼娜·布朗在她的作品《自私的父母》一書中,將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所有情況下都從自己的需要出發,雖然有些行為看上去是為了子女著想的父母,稱為自戀型父母。自戀型父母的典型特徵之一是“親職化”。

“親職化”是指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換,父母放棄自己的人生,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他們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成為與自己分離、獨立的個體,潛意識裡期望孩子要對自己的幸福負責,而不是追求他們自己的人生。

我們來看英子和宋倩。

  • 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宋倩一心撲在女兒身上,她放棄自己的理想,辭掉工作,全天候照顧女兒。她讓女兒考上清華,也是在實現自己的價值。
  • 宋倩逼英子學習,甚至將她臥室裡一面牆壁打通,裝上透明玻璃,以便監控她是否認真學習。
  • 宋倩強迫英子放棄愛好,不能看電影、玩樂高、去天文館當講解員。最後,她嚴厲制止女兒報南大的冬令營,因為她害怕唯一的女兒離自己太遠,她不能和女兒分離。

宋倩對女兒說,你考上大學,你就自由了,可她潛意識裡從來就認為,女兒和自己是不能分離的,自己的幸福就是女兒的幸福,女兒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親職化”關係中的孩子作為父母的延伸而存在,角色的互換,使孩子永遠要把父母的需要放在首位。父母和孩子常用的溝通模式是:

你如果愛媽媽,你就要……

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卻不聽我們的話,難道要我們失望嗎?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是我的一切,所以你凡事都要和我先商量。

爸媽養你不容易,你要為我們考慮呀!

生活中,“親職化”親子關係中的子女為了父母活著,他們受困於父母編制的牢網,生命力得不到展現,往往困頓一生。

02“親職化”親子關係中的孩子,都在承受無法言說的痛苦

也許你看到一個孩子,被父母各種操控卻不言說,就以為他們是正常的,事實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都在以各種方式忍受傷害,他們的內心已經遍體鱗傷。

  • 1、情緒敏感,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自私的父母》一書指出,“親職化”最持久、最惱人的影響之一就是子女情緒過於敏感。他們容易把種種負面情緒內化到自己心裡,並且沉浸在這種情緒中無法自拔。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英子想要跳海時,她已經失眠34天了!

英子被媽媽的控制逼的整宿整宿睡不著覺,每時每刻都想哭,卻又忍著,她陷入無助,那種壓抑感,使他不能解救自己。

“親職化”關係中的孩子,可能表面波瀾不驚,但內心異常痛苦。他們羨慕又害怕那些被父母給予自由的孩子,內心具有很大的落差感、自卑感。因為不能做自己,他們會委屈、壓抑,這種情緒使他們長期沒有活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對世界失去信任,最終徹底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 2、帶著無處安放的憤怒生活,自我攻擊

父母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足以讓孩子,把所有的委屈往自己肚子裡咽,畢竟,沒有哪個孩子承受得起,父母為自己付出一切,自己卻要和父母對著幹的“不孝”。

既然父母付出了這麼多,他們不允許孩子和自己分離,似乎合情合理。怎麼辦?孩子只有把憤怒留給自己,敢怒不敢言。他們埋怨自己無用,痛恨自己不能選擇父母。此時,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在孩子眼裡全都是給自己套上一層又一層的枷鎖,他們的心裡充滿仇恨,恨自己活成了父母隨意操控的機器,這種憤怒導致孩子自我攻擊、自我傷害。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 3、自我價值感低,漸漸失去生活熱情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體現在自己的生命力得到綻放。

馬斯洛層次需要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一個人價值的最高體現。可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尊重需要”不被父母滿足,渴望獨立、自信、被賞識的需要不被父母看到,孩子就會自信心受挫。自卑感衍生出的自我價值感低,使孩子漸漸失去“自我實現的需要”,慢慢對生活失去熱情。

我們常常發現,那些自信樂觀,在某一領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大多都是被父母賦予自由的人。因為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尊重,所以他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價值,預期自己的未來,有源源不斷地熱情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中,而不是像困獸一樣,整日被父母碾壓,在自卑、瞧不起自己的生活裡,苟延殘喘。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03父母如何預防“親職化”親子關係,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生來就是不同的葉子,他們渴望綻放自己的光芒,即使要經歷風雨的洗禮。

做父母的,不能自私地把孩子佔為己有,父母愛孩子就當他們的火把,而非枷鎖,幫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讓他們發光發彩。

1、做“權威型”父母,而非“專制型”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家庭教養方式將家長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和縱容型。

“專制型”父母需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要求,他們受不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親子關係。

“權威型”父母在孩子心裡是有權威的父母,但權威建立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嚴格但民主。他們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根據孩子的需要提出要求,監督孩子、陪伴孩子完成目標,卻絕不操控孩子。

生活中做“權威型”父母並不難,父母可以通過聊天、家庭會議等方式,和孩子多多交流,看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父母要明白,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是自己的提線木偶,專制地控制孩子,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還得不到孩子的愛和尊重。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2、給孩子選擇權,讓他們看見閃光的自己

一位媽媽問教育專家尹建莉:“我的孩子最近總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還聽不進去家長的建議,該怎麼辦?”

尹建莉老師回答她:“兒童不聽話不是一件壞事,那也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天性反抗我們的錯誤。“

網上上看到一位媽媽分享的故事。

媽媽是名鋼琴老師,對鋼琴如痴如醉,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子也能好好學鋼琴,將來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音樂學院。然而,兒子天生不喜歡鋼琴,喜歡跳街舞。兒子三四歲時,她還能逼聽話,每天練練琴,如今,9歲的兒子,為了反抗自己,鋼琴絕不碰,街舞也放棄了,人變得執拗、悲觀。

怎麼辦?一邊是自己夢想的音樂殿堂,一邊是兒子不聽自己的指導。在媽媽冥思苦想對策事,兒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愛街舞,猶如你愛鋼琴,你為什麼要讓我聽你的話,放棄自己的愛好呢?”

類似的話,媽媽聽別人說過,但它從自己兒子嘴裡說出來,媽媽瞬間醍醐灌頂,知道自己錯了。

媽媽放下讓孩子學琴的執著,選擇讓兒子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如今,全心投入街舞的兒子,時時閃耀著光芒,與自己也像好朋友一樣。

這位媽媽的改變,贏得了廣大網友的點贊。

大人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孩子,可孩子有自己想法。當你認為孩子是不聽話,故意和你對著幹,也許,他只是發自內心的,想做自己喜歡的事。

孩子,生來就是不同的葉子,他們渴望綻放自己的光芒,即使要經歷風雨的洗禮。做父母的,不能給孩子遮風擋雨,就當火把,幫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讓他們發光發彩。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3、父母與孩子精神分離,彼此活出耀眼的自我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說:“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孩子的成長,是帶著父母的愛,慢慢和父母分離的過程。

父母只有允許孩子和自己分離,彼此才能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建設中。

特別喜歡伊能靜,她不僅是位優秀的明星,也是一個和孩子互不依附的獨立媽媽。

伊能靜曾表示,自己有資源和優勢,讓兒子哈利進入娛樂圈,可兒子卻想上大學,完成自己的學業。兒子對自己說:“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所以請不要用你的過去來設限我。”

伊能靜果斷選擇了放手。而哈利也時常告訴媽媽:“如果你累了,你一定要學會當你自己。”

伊能靜和兒子彼此精神獨立,即使對對方有過期待,但也會選擇尊重對方的決定,不包辦、不操控。

孩子是父母內心的投射,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尊重他們思想,尊重他們的靈魂可以與自己保持平等。不強迫孩子,用心修煉自己,父母與孩子會因各自互不牽制而更加緊密。

《小歡喜》喬英子失眠、跳海,“親職化”關係中的子女,活的很痛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凱特說: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當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根就是,父母不能讓孩子隨心所欲,需要給孩子建立規則。

翅膀就是,給孩子尊重和選擇,孩子有權不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活。

父母想給孩子翅膀,就不能粗暴地讓他們服從自己,那是給他們戴上沉重的鐐銬,永遠不能振翅高飛。

父母和孩子,終究是一場別離。

不被允許分離的孩子,離開父母后往往寸步難行,而被允許活出自己的孩子,獨自面對生活,也敢勇敢追求,灑脫地面對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