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朝鲜出现一代明君英祖 曾一度禁止奢靡浪费

1734 年,朝鲜国王英祖(1694-1776)召集臣子,命令他们从过去的法律丛书中,寻觅出每一项关于「禁止奢侈」的条文,整理成一份针对「禁止奢侈」的告示,要求全国上下一体遵行。

英祖在韩国历史上号称名君,当时在位已逾十年,不是一位刚刚登基、不明事理的君王,此次行动必定考量已久。他担心平民百姓看不懂汉字,特地请人翻译成民间流行的「谚文」,即现在朝鲜半岛上通行的韩文,务必令人人知晓这份公告。

18世纪的朝鲜出现一代明君英祖 曾一度禁止奢靡浪费


从今日的脉络理解「禁止奢侈」一事,借用中国大陆媒体「打奢」一词,颇能道出其内涵。简而言之,朝鲜英祖不满当时过于奢侈的风尚,决定彻底根除这种现象,于是决定禁奢。针对这件事情,另有一个称呼:「禁纹令」,指的是禁止使用有纹样的布料。因为这些织有漂亮花纹的布料,几乎不产自朝鲜境内,而是从中国进口的高级商品。换句话说,禁纹令、禁奢令,目标直指中国,朝鲜希望百姓能够少买中国商品。

18世纪的朝鲜出现一代明君英祖 曾一度禁止奢靡浪费


朝鲜官方的禁奢行动似乎成效有限,在英祖宣告禁奢的三十五年后,他又重新申明,禁止婚礼时使用「唐物」,也就是中国商品。同时取缔在北京购买丝织品的朝鲜人,违者重罚。然而,禁奢三十五年后再次高举旗帜,不免令人质疑禁纹令没有实质功效,于是官方必须屡屡申诫。恶性循环的结果,朝鲜君王多次斥责、颁布命令,凸显根本无法禁止的现象。中国商品宛如洪水,席卷而来。


18世纪的朝鲜出现一代明君英祖 曾一度禁止奢靡浪费

朝鲜国王为何对中国商品如此深恶痛绝,频繁地禁止奢侈风俗?

首先,中国商品数量之多,以及使用阶层之普遍,几乎涵盖当时朝鲜全境。英祖命人将法律条文翻译成谚文,显见即使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升斗小民,也能够获得中国商品,并与其他朝鲜人一样喜爱。

其次,发生于朝鲜宫廷的这件历史事件,彰显当时朝鲜、清朝两国贸易多么密切。朝鲜官方承认当时习俗不贵土产,必贵华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使用白银向中国购买货物,大量中国商品流入朝鲜,换来的是朝鲜流失大量白银。朝鲜英祖禁止奢侈的政策背后,考量的就是减少输入中国货,以期降低白银外流的速度。朝鲜的富人连居处都仿效中国风,器皿必贵唐物,朝鲜即使有再多的白银都不足以支应,最终必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危机迭生。

那么,这些「中国制造」的唐物从何而来?

朝鲜英祖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累积的结果,必须追溯到清朝、朝鲜两国交往的开始:1637 年。历史学家将这一年视为两国缔结「宗藩关系」之始,宗藩关系是当时国际政治的互动模式,由一个国家担任「宗主国」,数个国家则是「藩属国」。在政治上,藩属向宗主效忠,并受其册封才算获得统治的合法肯认。换句话说,藩属国必须得到宗主国的承认,才算是拥有统治藩属国的合法权力。

1636年底,清朝皇帝皇太极(1592-1643)领兵十万,征伐朝鲜。1637 年初,南汉山城的朝鲜国王仁祖(1595-1649)决定出城投降,宣誓此后与明国断绝关系,改奉大清为宗主国,使用清国年号,并定期派遣使节团前往北京朝贡。朝鲜英祖苦思解决的奢侈货物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清国定鼎中原之后,朝鲜使节定期前往中国的制度,在战乱之后日渐稳固。朝鲜官方组织一个约三百人的使节团,年年代表朝鲜国王进京朝见。这不仅是一个肩负政治使命的使节团,同时兼具文化、经济的功能。文化层面,朝鲜使者利用游历北京的机会,结识清朝的读书人,探听中国的政治情报,学习中国的学问。更重要的是,透过定期的北京旅行,朝鲜使节团上下沿路趁机贸易。根据清朝官方的规定,使节团在北京的居所「会同馆」,经由官方安排,可带货物来此贸易。

除此之外,一过鸭绿江,进入清国境内,或正式或走私,各种交易管道流通着两国的货物。关于朝鲜使节团前往清国的路线,可由这幅《盛京舆地全图》略窥一二。


「使行贸易」与「边境互市」是两国经济交往的重心所在,朝鲜方面曾一度日进斗金。从两国缔结宗藩关系算起,至 1700 年之前,堪称朝鲜商人的黄金岁月。当时朝鲜透过与日本的对马岛贸易,获取大量的日本白银。经由使行贸易,朝鲜人花费白银向清朝购买中国商品,再转手卖给日本。此一国际转手贸易的利润极为惊人,朝鲜等于是做无本生意,他们利用中国货物换来日本白银,交互循环,生生不息。

然而,好景不常,1700 年以降,清国开始直接与日本贸易,国际转手贸易的需求降低。同时日本国内培植人蔘的技术不断革新,对朝鲜的贸易需求减弱;且日本官方也想管控白银存量,希望白银不致大量外流。综合上述的国际情势,朝鲜使行贸易的利基持续削弱。相形之下,对外贸易的情势益发恶化,朝鲜国内对唐品华物的需求却是连年增加,倘若放纵朝鲜百姓继续依赖中国奢侈品,则朝鲜的白银必将花费殆尽。因此发生 1734 年的禁奢令,以及之后针对中国商品的禁纹令。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引起一阵暴风。

朝鲜英祖的时代,两国透过贸易打造的紧密连结,将逾一百年,没有一方能够片面切断这张商业网络。清朝内部也针对朝鲜的使行贸易,发展出完整的产业生态,例如依照朝鲜人品味而织造布匹的中国商人,或是专门运送朝鲜使节团货物的「物流业」(揽头)。当英祖开始下令禁奢,无异于引发连锁效应,重击千里之外的清国产业。

郑世泰就是专营朝鲜生意的北京商人,他主要卖布疋,当时使行贸易购买的绸缎皆出自其家。郑世泰熟知朝鲜人喜欢那些纹样,每年向江南预先订制,运至北京,等待朝鲜贵客上门。朝鲜使节,乃至朝鲜宫廷里的人,无不喜爱郑家的商品,于是不论大小买卖,皆奔郑家。当朝鲜正祖(1752-1800)继承祖父英祖之志,更彻底的实施禁纹令、禁奢令时,长年把持朝鲜生意的北京郑家仍浑然不知。最终,郑家那些迎合朝鲜人品味的货物,因为禁纹令而乏人问津,又不受中国本地人喜爱,只能堆积在仓库,成为无用之物。

朝鲜英祖抵制中国商品的故事,不仅仅是「朝鲜的历史故事」,一如北京郑家的境遇难逃「朝鲜因素」的影响。贸易打造了一条连结两国的锁链,任一方皆无法擅自切断,而双方必须共同承受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