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一鄉鎮“打好生態牌、做活水文章”,走出鄉村振興新路

 “今年龍蝦荷花節吸引來的人真多,產的龍蝦都不夠賣的了!”7月6日,蒙城縣立倉鎮薛廟村大徐莊村民徐孝東看著如織的遊人高興地說。

  徐孝東承包100畝地從事“蝦稻共作”,僅龍蝦一項今年就能收入50多萬元,一年下來,去除種養成本和一家人生活開支,最少能剩二三十萬元。“以前家裡雖有20畝地,但一到雨季就淹,一年忙到頭還不夠吃的。”徐孝東告訴記者,無奈之下他只好外出打工。直到2016年,聽說村裡推行“蝦稻共作”,有專家免費技術指導,徐孝東看到了發家的門路,第一時間返鄉創業,現在守著一家老小,日子越過越滋潤。

  從單一蓮藕、水稻種植,到“蝦稻共作”“藕蝦共作”,從幾百畝到5000畝,徐孝東所在的薛廟村利用地勢低窪特點,因勢利導,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立體種養,變“水患”為“水利”,徹底改變了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農民收入增加了,返鄉創業的人增多了,一座座樓房蓋起來了,一條條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一盞盞路燈亮了起來,每到夜晚,村民們聚集在村頭廣場跳舞健身,薛廟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據立倉鎮副鎮長陳勇介紹,立倉鎮過去是蒙城縣的“水患區”,農民生活貧困。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鎮村幹部改變思路,開始探索種植“喜水”作物,第一年試種蓮藕、稻穀取得成功,得到群眾認可。出去考察學習後又開始發展“蝦稻共作”“藕蝦共作”產業,試點成功後,於2017年大面積推廣。該鎮鼓勵種植大戶流轉土地,聘用貧困戶進行田管,讓貧困戶家門口就能就業。“蝦稻共作”“藕蝦共作”產業實現了“一季雙收”“一水兩用”,成為全縣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的“特色示範產業”。從2017年開始,立倉鎮連續三年舉辦龍蝦荷花休閒文化旅遊節,把鄉村旅遊和生態農業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立倉鎮因地制宜“打好生態牌、做活水文章”的發展模式,在蒙城縣得到推廣。截至2018年底,全縣共有“蝦稻共作”6.2萬畝、“藕蝦共作”1.4萬畝,每畝收益分別達8000元、6000元以上,註冊4個“蝦稻米”品牌,全縣蝦稻產業年產值5億多元,直接為農民增收2.8億元,帶動貧困戶就業1200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