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時節說耬

冀中農村總結農活四個字“耕耩鋤刨”;總結農具四個字“犁耬蓋耙”。二者的第二個字都是講播種的。眼下又到春種時節,在沒有播種機前,我國農村千百年來播種都是用耬。說到耬,不得不佩服先人的聰明智慧,一架小小的木耬居然同時兼具開溝、下種、掩土的多種功能,說其是一架簡易播種機也不為過。

耬作為木鐵結合的一件古老農具,其設計巧妙與做工精細簡直令人叫絕。先是有兩根約兩米長的木杆成V字型固定在兩側稱耬杆;中間裝一盛種子的耬鬥;耬鬥下是中空的耬腿;耬腿下端外套鋥亮鋒利的鐵製耬鏵;耬腿下方栓掛著用來掩土的鐵圓圈,我們叫鐐環;靠耬後裝有耬把式雙手扶著的耬把;耬鬥下方留有出口並由插板控制出口大小,出口處還懸裝一根用以控制種子流量的環形粗鐵絲,我們叫它“撥弄鬼兒”。播種時,耬杆靠前兩側栓著的繩索套在拉耬人肩上,用力向前。耬把式雙手除有個向前推的力外,重要的是通過按耬把的力度和搖動耬把的速度掌握播種的深淺和播種的稀密。最下面的耬鏵開溝,種子按耬把式的掌握,通過空心耬腿落到溝裡,拖在後面的鐐環即將開溝開到兩邊的活土自動刮埋於溝內。上面這一切都是同時完成。(根據不同作物要求,有的還要拉著小石滾跟在後面將剛刮埋的浮土軋實。)

拉耬的人掌握著每壟的寬窄,只能兩眼向前看,才能使每壟線直和壟間距寬窄均勻。也有用牲畜拉耬的,但旁邊要有人牽著。耬把式的技術含量較高,當年筆者在生產隊幹了幾年後,才升級到在後面“拿耬”。

要想播種的質量高,需要多種因素配合到位。首先土地要精耕細作,耕過的地要適時耙幾遍,否則滿地大坷拉,播種無法均勻。也有不耕直接播種的,那叫“耩白茬”,不僅播種費勁,對日後莊稼生長也不利。其次是土地墒情,保持合適溼度,耩地省勁,出苗也好。有時水災過後或是下雨過多,地過溼軟,可播種季節又不等人,便將耬鏵換成刀片式的犁刀下種。另外重要的一項是多年積累的播種農事經驗。例如“麥種深,谷種淺,芝麻影住臉”“谷宜稀,麥宜稠,玉米地裡臥下牛”等。耩小麥時耬鬥出口種子須連續成流,而播春玉米時則“走步掉粒即可。有時種芝麻、穀物等小粒作物不易控制稀密,還要在種子裡拌上麩皮。如果下種過密,不僅浪費種子,還給日後間苗帶來捆擾,也不利作物成長。筆者作為一名曾經的耬把式,幾天後看到自己耩的地裡一壟壟筆直且茁壯的幼苗時,心裡那番愜意是無法形容的。

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一架架木耬逐漸退出了多少年來農耕農種的歷史舞臺。但又到春播季節,我腦中不斷浮現出架架木耬活躍在廣袤大地的畫面。

ion(u,e�~ 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