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是比較幸運沒有遇上饑荒

現代人經濟條件比從前大幅改善,有些人變得在飲食上對自己從不吝嗇。鋪張的飲食習慣似乎變成一種常態。

在餐廳裡,經常能看到顧客吃剩的飯菜,甚至有些菜根本就原封不動。然而,這些飯菜最後的命運卻只能變成廚餘垃圾。

成為常態的情景並不等同正確。據人民日報所刊登的數據,在中國,每年所被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足夠1億人吃上一年。假如我們都對此習以為然,視而不見,那麼鋪張浪費的現象只會日益嚴重。

我們只是比較幸運沒有遇上饑荒

筆者身邊就有一些朋友,點菜後只進食寥寥數口。原因不外乎是減肥或已經吃飽。

這些理由似乎理直氣壯,但筆者卻不敢苟同,這都是自己鋪張浪費的藉口。

每個人對自己的食量理應有所掌握。既然早知食量少,點餐時可以主動要求減少飯量,或與同伴分享食物。

減少廚餘的方法很多,但假如每個人都無動於衷,日積累月下,這些一點點的浪費只會造成惡果。

節儉而不浪費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有一些人認為把剩飯剩菜打包顯得寒酸。認為是一種不體面的行為了。

對待食物,人們應該抱有珍惜的態度。擇善而固執之。假如因懼怕他人眼光而放棄這種美德,那未免過於不智。

我們只是比較幸運沒有遇上饑荒

我們只是比較幸福,生活在一個沒有饑荒的時代。

在1942年,河南就曾因為天災導致糧食嚴重欠收,一時間餓殍遍野,慘絕人寰!

當時的河南人民在缺乏食糧下,以樹皮充飢,生活苦不堪言。

該次的大饑荒,使千萬計的河南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中,多人因飢餓而死去。

在糧食充足的年代,人們更應謹記歷史的教訓,牢記浪費可恥!

我們只是比較幸運沒有遇上饑荒

這次,武漢的餐飲業飲食倡議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倡導N-1模式,讓每個人學習改掉陋習。

從浪費鋪張的飲食習慣,轉向珍惜糧食的態度。從源頭減少浪費,長遠而言,利國利民。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我們都耳熟能詳。食物都得來不易,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

節約用食的同時,也是為自己和他人在未來積穀防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