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全球化仍是目標,但誰能成為我們的科技威懾?

目前,在半導體產業領域,中國科技企業在基礎技術層面全面落後。在內存、閃存、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圖像處理器等六個技術門檻較高的細分領域,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所佔的全球市場份額合計都未達到1%。除此之外,在“卡脖子”清單還中有三個大類“硬骨頭”,是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先決條件,也全面受制於美國(及受美國禁令管制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EDA工具與IP、半導體制造工藝和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其中光刻機更是首當其衝的“攔路虎”。

以上這些現狀,讓不少業內人士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悲觀。但實際上,我們國家在短期內的目標,絕不是在各個領域,都達到能夠與美國比肩的科技實力。而實現半導體全產業鏈的自給自足,也確實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建設一條國產化率高達100%的中高端半導體生產線,這是連美國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既做不到,也等不起。

所以我們仍然要堅定地依靠全球化的協同力量。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長遠目標肯定還是要納入到全球化的產業體系中的。

但全球化不是美國的恩施,而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競爭力的提升。我們需要在半導體產業的某些領域上,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就好像英國有ARM、韓國有存儲、日本有顯示、中國臺灣有半導體制造工藝等等,美國對它們沒有辦法,不能隨意驅使。這正如擁有200多枚核彈頭的中國,在擁有6000多枚核彈頭的美國面前,也擁有巨大的核威懾一樣。

在半導體產業的所有相關領域都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這確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在某一兩個領域裡首先取得突破,在幾年內也許並非難事,而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建立自己的科技威懾,並擺脫危機的希望所在。

這其中,光刻機很可能會成為中國在半導體產業中尋求突破的重點。一旦光刻機實現了國產替代,並能達到較高水平,那麼進可攻,作為開路先鋒,促進半導體各個細分領域的發展;退可守,相比荷蘭光刻機高昂的成本和較低的產能,如果我們的產品擁有較高性價比,則必將成為構建全球半導體工業的基礎。彼時,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將失去準確的預測能力,也不再具備從源頭卡脖子的能力,那麼它的高技術出口禁運政策也就自然會全面瓦解了。

總之,我們未來十年的目標,不是建設國產化率100%的中高端半導體生產線,而是讓全球找不到一條含中率為0的中高端半導體生產線。而這也許只有1%的科技威懾,會不會來自我們的國產光刻機呢?

半導體產業,全球化仍是目標,但誰能成為我們的科技威懾?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創作不易,歡迎朋友們關注、評論、轉發。如企業轉載或其它,請聯繫:keji5u(科技薈萃)。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評論,說出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