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深圳衛視《你有一封信》欄目,一個大媽尋找四十年前的初戀,深情可鑑的故事讓人淚目唏噓,但是當男主出現,他們的交流卻讓人錯愕不已。

打開信封,男主竟然一點也想不起女主所述情節,也不認識眼前充滿愛情期待,甚至曾經深愛他一生的女人。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我當時想,這個老男人,是不是因為負心,或者為了照顧當前家庭和諧,佯裝不認識?但是,最後的表述和相擁,確實看出大爺內心真的是與面前的女人非常陌生。

看完節目很久,我一直疑惑大叔的表現,是否是高水平偽君子表演?畢竟,愛情的樣子,是最應該牢記不忘的。

直到今天,讀到日本作家岸見一郎的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方才豁然開朗,原來,老年人記憶喪失竟是普遍現象,而且,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愛人,和我們將來的自己。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弗洛姆說:"尊敬就是看到你真實的樣子,知道你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存在的一種能力。"

岸見一郎博士是日本的"自我啟發之父",他用多年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學原理,結合親身照護父親的過程,讓我們更多瞭解了老人,以及如何照顧老人的許多管用的經驗做法,基本上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現實理論方法。

作者從照顧患認知症(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父親的實踐中,分析了照護工作中普遍的問題,提出瞭如何尋找突破口,以構建與父母的良好關係,進而如何去反視自我,關愛社會。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人老了,大腦就會自然退化,會出種種異乎尋常的表現,比如:他們會忘記你是他的兒子(女兒),會忘記他(她)過去的愛人,會忘記工作單位,會忘記自己的愛犬,會忘記回家的路……。

作者大吃一驚地發現:"最令我驚訝的,或者說最打擊我的,是父親竟然把母親忘得一乾二淨。即便我提醒他說,母親與我們一起住在這個家裡,他也只是茫然地搖著頭。"

可見,面對老人記憶的問題,我們會多麼困惑!

作者在書中對老年認知症的情況有系統的描述,可以讓我們按圖索驥,對號入座,身臨其境,不同的人會讀出不一樣的情感。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讀書思故人。

我的母親在最後的時刻,已經認不出她的兒子。我把我PS在她的身後,指著照片問她:你認識這個人嗎?她認真地說,我不認識。

我當時極度冰涼,以為她不滿意我對她的孝敬,以至於我三年多來一直惶恐不安,滿懷內疚。

直到今天才知道,那個時候的她,已經真的認不得我是誰了,就像作者的父親不認得自己的女兒和兒媳,甚至兒子。

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雲霧,也不是乾爽的透明,而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液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母親去世後,為了讓父親心情好一些,我把父親接到城裡。

父親算是知識分子,毛筆字寫得也好,我便想讓他留下一些墨寶作為記憶,鼓勵他在我的書房裡寫一些毛筆字,也練練腦子和手。

結果令我不解,當年滿腹經綸的才子,竟然無法完成一首完整的唐詩,錯字連篇,筆劃猶豫,章法混亂。

原來,人老了,大多一個樣子。有的人老了,甚至會攻擊兒女、四處亂跑……,千奇百怪,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老了。

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讓人豁然開朗,弱化了負罪感,釋懷了對老人的不滿不解,同時也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


有一天,父母不認識你是誰,或者你忘了孩子的名字,你怕不怕?

每個人都將老去,今天老人的認知障礙,或許,將來,就是我們的慣常,怎麼辦?

作者提醒患者家人、護理人員、社區機構和其他所有人,都要研究認知症,要理解認知症,要善待認識症;更深層的是,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人生不是一條直線,作者說:"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由父親守護著,現在應由我來守護不能獨立生活的父親了,但和我過去一樣的是,我仍然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

"無論怎麼想,今後的人生都是短暫的"。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是一本讓人豁然開朗,也讓人思緒萬千的實用書。

願我們每個人,在最後的歲月,都可以迷失在親人、愛人身旁,被尊敬,被照顧。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