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長平·以糧為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關鍵時刻,糧食會成為決定勝負天平的那一根稻草。秦趙對決長平,雙方集結精銳,百萬之眾亦是百萬之口,日費浩大,互為命門。雙方主帥都緊盯對方糧草,上演一出出“無間道”,一場場“生死決”。

讀史小記:長平·以糧為軍

(長平之戰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趙軍換將,與其說嫌棄廉頗“老邁怯戰”,還不如說是為糧所困,必須主動出擊,儘快與秦決戰。趙括雖負紙上談兵之名,但絕非一無是處,他必定是被秦所惑,才傾巢而出,以求給予秦軍致命一擊。什麼目標誘惑力如此之大?只有一種可能,趙括堅信發現了秦軍屯糧之處,於是不惜一切代價發動猛攻,秦軍一旦斷糧,趙軍必定可以乘勢大勝。這幾乎是一個陰陽生死局,必須有一方付出致命代價。

千年之後,縱觀長平地形,可以清晰發現和糧食有關的地名,“大糧山”和“空倉嶺”尤為醒目,據說分別是趙軍、秦軍的屯糧之地。如果“空倉嶺”是趙軍的主要攻擊目標,就可以理解,趙軍為何大幅度調整軍力佈置,原來均勻分佈在長平戰略大縱深的主力,聚集在長壁、東倉河峽谷、空倉嶺之間的狹小三角地帶。“空倉嶺”是誘餌,秦軍之糧不在此處,“空倉”或許是趙軍如夢初醒之後的驚歎,為斷敵糧草而來,卻一無所獲。

就在趙軍對“空倉嶺”發動攻擊的同時,秦軍露出了鋒利爪牙,兩支奇兵並出。一支五千人的精銳直撲“大糧山”,摧毀趙軍屯糧基地;另一支兩萬五千人的堅兵楔入長壁和“空倉嶺”之間,斷絕趙軍歸途。可以推斷,白起和秦昭襄王前後接踵而來,白起直入上黨,指揮作戰;秦王坐鎮南陽,隨時策應。趙王遠在邯鄲,秦王親臨動員,盡起南陽之兵,迅速北上長平,佔據趙軍苦心經營的長壁防線,切斷長平與邯鄲之間聯繫。秦軍三發齊至,反客為主,迅雷不及掩耳,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趙卒血勇之氣,未嘗不如秦軍,然而終為糧所敗,四十餘萬眾“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長平戰前,趙豹曾經為趙孝成王分析秦、趙兩國實力對比,其中關鍵一條就是,秦國已經實現了“牛耕田”“水通糧”,在糧食的生產、儲備、運輸等各個環節,趙國都無法和秦國抗衡。因糧而動,以糧為軍,秦深諳其道,穩中求進,故勝於長平,既是軍勝、氣勝,更是謀勝、心勝。

讀史小記:長平·以糧為軍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