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70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详解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70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马克思主义[广西大学2019年研;华中农大2016年研;青岛大学201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研;广东财大2015年研;陕西师大2012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财2009年研]

相关试题: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浙江理工2017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活动[中财2017年研]

相关试题:实践[暨南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昆明理工2017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广西民大2017年研;湖南农大2016年研;南京财大2012年研;中传2010年研;首都经贸2010年研;浙江师大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实践活动又称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3意识形态[广西民大2017年研]

答: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形态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②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③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④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它是相对独立的。⑤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广东财大2018年研;武汉科大2017年研;西北师大2015年研;北邮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相关试题:

(1)理性认识[杭州师大2018年研;聊城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大2017年研;宁波大学2016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广东财大2015年研;青岛大学2015年研;江西理工2014年研;天津商大2013年研;陕西师大2012年研]

(2)感性认识[浙江财大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6年研;沈阳工大2014年研]

答:(1)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经济规律[四川师大2018年研]

答: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的是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①任何经济规律都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6自由王国[华中师大2018年研;沈阳工大2017年研]

答:自由王国,是指非手段性生产和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生存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自身,人的发展成了目的,劳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目的与手段、人的价值实现和创造过程的统一。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主体本身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自由王国的实现,是物质生产活动“此岸”和“彼岸”对立的扬弃,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的扬弃。其直接表现就是实现劳动的普遍化。自由王国同“必然王国”相对应,即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人类最终从支配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7剩余价值[浙江理工2019年研;中财2016年研;湖南农大2016年研;宁波大学2014年研;西北大学2012年研;北邮2008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中国政法2006年研]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8市民社会[北大2017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为形式,以振兴的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为内容,体现着人们特定的物质交往关系,独立于并决定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国家及其附属物的社会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简单的说是指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私人交往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分析范畴。历史范畴下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利益的存在”。分析范畴的市民社会指的是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70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2三大社会形态[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①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②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③人的全面发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3本质与现象[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①二者相互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②两者也相互依存: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70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详解

4形而上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5物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富。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7异化劳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的概念。“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8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来源:才聪学习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