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學習英語的三大魔咒,建議收藏


如何破解,學習英語的三大魔咒,建議收藏


1、 掌握一種語言是人類與生俱有的本能,正是人類區別於它動物的主要標誌之一。聖經上說原本世上所有的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當他們齊心協力建一座通天塔時,上帝都害怕了。於是就偷偷地把人們變成說不同語言的種族,讓他們彼此不能溝通。通天塔就因此而不能建成了。

四,六級證書在外企招聘中所起的作用絕不象你想象的那麼大。幾乎是一張張廢紙。只有在國企,政府部門以及一些對英語證書不太瞭解的單位中還有一席之地。但這些單位絕不是看中你的英語水平,只是用這個來當尺子,用來淘汰太多應聘者。他們認為連英語六級都過不了的人一定不是好學生。

中國英語教育的現狀是:不論是教英語和學英語的都一樣,他們的心中都沒有英語這種不成熟,而且年青的語言,心裡有的只是一個個人為設定的不怎麼科學的等級,一本本只能拿出來炫耀和使自己能得到的心理安慰的證書而已!

語言是思想和知識的載體,是極具有個性的。天底下用同一個語句描述同樣的事物是很少,很少的。

語言是一種模糊的,難以科學量化的事物。英語考試成績和我們的語文考試是一樣的,成績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好的作家,也不一定能是個好的演說家。看看世界上的作家有多少是學自己本國的語文專業的,你就會有所感悟。

2、真正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能用英語直接學習國外先進的思想文化,科學知識的孩子也就百分之幾而已。包括過了專八的外院英語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實際英語應用水平也難以讓人恭維!

語言學習是一種個人行為,老師的作用連百分之十都不到。李陽,鍾道隆,俞老師,賴世雄學英語的經歷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只有你能在心理上把英語拉下神壇,成為英語的主人。你才能把英語踩在腳下,讓它成為你的工具,進而成為你的奴隸!

3、在無英語環境,沒有老師教的情況下,中國人到底該怎樣自學英語。

英語相比起漢語來,是一種年青的語言,現代英語只有六百年左右的歷史。它之所以風靡全球不僅是因為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在海外的擴張,以及後來美國政治經濟的繁榮。更是因為它的簡單易學,兼收幷蓄。它是一種大雜燴語言,地道的英語在理論上也是不存在的。

英語和我們的漢語拚音極為相似,只是拚音規則稍複雜一點。法國人就把英語視做一種粗鄙的,帶有鄉村味的語言。英語不論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遠不如我們的母語——漢語那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從語言深層結構上來說,英語是偷學了咱們漢語的語言結構來造句的。英語和我們的漢語同屬於結構分析型語言。都採用SVO--主謂結構句型。不信你拿英語的五個最基本簡單句和它們的漢語譯文來比一下,是不是和漢語句子的詞序一模一樣的?

在語音音素上幾乎也是一樣,英語的十六個元音在漢語普通話的拚音中也一個不少。只是極個別的輔音上略有區別,英語的48個音標和漢語拚音的48個字母雖不能一一對應。但你再也找不到世上的任何一種語言能比英漢這兩種語言的相似之處這麼多!綜上所述,咱中國人學不好英語,從語言學原理上來看,是不可思議的事,簡直是沒有天理!


4、為什麼會在中國出現學英語難的現象。這要從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的思想和價值觀說起。那麼這個文化魔咒是什麼?這就是影響中國數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劣根性——浮噪,投機取巧和僵化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學英語正是受了這種文化魔咒潛移黙化的影響,才造成今天這種局面。有多少學生陷在背單詞,學語法的怪圈中,年復一年,不能自拔。單詞背了忘,忘了又背。語法學了背,背了學。從初中到大學十幾年如一日?因為這在語言學習上都是在投機取巧。

系統地讀了語言學的書,就會知道,一個生詞就象你生活中的陌生人。要在不同的真實場景中相逢多次,才能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成為朋友。

也許因為中華民族有背書的優良傳統,有人就想投機取巧,把它用到了學英語上,但這卻是在嚴重地背離了學英語的規律。從單詞表,詞彙書上把單詞背下來,人為地切斷了詞語間有機聯繫,就如你背下了成千上萬的陌生人的照片,卻在生活中很少見到他們本人。時間上長了,能在腦中留下10%的印象就算你幸運了。

你在生活中至少有上百個熟人,可你如果不用一定的社會關係,一定的生活場景為引線的話,連你最親的兄弟姐妹,最要好的朋友都不能馬上從腦海中反應出來,別說成千上萬的死的英文單詞了。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不應該按照每課的單詞表背單詞,而應該把生詞消化在句子和課文中。可又有多少沒良心的學校英語老師讓孩子照著書後的單詞表,把一課一課學到的生詞十遍,百遍地抄寫?又有多少老師講英語課是先讓孩子先學單詞,再講英語課文?

從語言學上來說,一個生詞要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六次以上,才能在人腦中產生積極的印象。

哪位編寫英語課本的專家是尊循這個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在編寫我們的基礎英語教材?造成國人英語學習效力低下的原因,一在教材,二在老師,三在教育主管部門對外語的無知!

英語單詞是不用背的,想想咱們的中國話是怎樣學會的,即使小學生學漢字是先讀課文,然後再自己學生字。這是在孩子們會說話以後的認字過程。你在吚呀學語時是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的學會的嗎?把單詞在句子、課文中解決,用舊詞帶新詞非常容易。

英語是拚音文字,和漢語拚音相似。讀得課文多了,孩子自己就能掌握它的拚音規則。現在又有復讀機,又有電子詞典的。把英語課文讀好是多簡單的事。

不少人還象五六十年代那樣教孩子用音標拚單詞,從小讓孩子了按字母的順序死背一個個詞。一亙養成習慣,好幾年都改不過來。這種方法人為地隔絕了字母和讀音的關係,拚音文字當電話號碼來背是中國的獨門創舉,遺害無窮。

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人都不用國際音標教孩子學英語。連劍橋少兒英語教材上教沒用它。人家是用英語字母加註音符號,又簡單又實用。中國人從小就開始學拚音來讀漢字,掌握這種方法並不難。

有興趣的人看看一百年前的原版語法書,不少書店都有。最容讀懂的是美國人寫的《關於英語的1100個問題》,現在初中水平的孩子都看得明白。那書上用的全是最簡單的問答句,只是有一些常用的語法術語可能得用字典。現在剛開始流行的拚音英語,不是啥新東西,一,二百年前就已經有了。

5、語言學的基礎教材上講過,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將它看做是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語音,語法是它的兩個斜邊,語境是它的底邊。語境並不是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英語老師說的語言壞境,而是指對這種語言的理解和共享的知識。語言應該是底邊長,兩個斜邊短的三角形

但不幸的是,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把這個三角形變成了兩個斜邊很長很長,底邊很短很短的三角形。再加上中國這個考試大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又把阻礙英語學習進步的應試技巧加了上去。使語音這條邊也變短了。由於語法這條邊加上了應試技巧,語境和語音又短的可憐,連個構成語言三要素的三角形也連不成了。

沒能形成的三角形是什麼後果?你是你的努力白費了,沒學會這種語言。這就是大數中國人努力學了多年,既看不了原版書,又聽不懂,更說不了英語,只會做考試題的原因。和有沒有語言環境的關係並不大。

這麼一講,聰明的人不用俺說,就可能知道從理論上解決學不會英語方法了。那就是想辦法來改變這個三角形的形狀,把這三個邊連成一個底邊長,兩斜邊短的常規語言三角形,一切都問題都解決了。

語言是一個立體的三角形的牆,你想建一堵三角形的牆的話,當然是一塊塊磚石從底邊開始砌起,再一層層加高,直至完工。

這麼一講,大家就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學英語了吧,當然是從語言這堵牆的底邊——語境開始學英語,這樣學起來,一開始費工費時,但它越往上越容易,用俺這種理論指導英語學習,完全可以把基礎英語教學在初中結束,到高中就可以學一些淺顯的各種不同專業的英語了。到大學就能直接用英語學更深一點的專業課程。那些有名無實的四,六級也就自然消失了。

我告訴想學通英語的孩子們和正在學英語的成年人,真正的英語不在你們學的中、小學到大學的課本里,更不在四十多年前已出版了,現在還叫“新概念”的那本教材裡。也不在那些所謂英語名師的課堂上。它在西方人的聖經裡,在伊索寓言裡,在古西臘神話,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裡,在你大學課堂中所學的科學,技術,歷史,文化,管理,金融等等學科的英文原版教材裡!


6、阻礙學習英語的三大魔咒是:發音標準,要說和寫“純正地道的”英語和用英語思維。中國教英語,學英語的人,恐怕百分之百的人都認為這根本是無須置疑的、三條學外語的真理。

7、英語學習的第一大魔咒——發音標準。

這可能是教英語的中國老師們對學英語的學生反覆強調千萬遍的英語學習信條,但這“發音標準”卻是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第一大魔咒。

任何語言的語音都是很複雜的,不是用簡單的讀音規則和國際音標就能全部解釋的。當過演員,播音員,各種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對此可能深有體會。沒從事這類相關工作的人對此瞭解的不多,不幸的是,我們學英語的教學磁帶,聽的英語廣播,看的英語電影,百分之九十的英語語音材料,都是這些受過專業發聲訓練的人們作品,而不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那種自然狀態錄下的日常用語。用人家老外專業語言工作者的聲音當做中國普通英語學習者學英語的標杆,這簡直沒有天理!

不少人以為英語說得不和磁帶一樣,老外就聽不懂。從而練了十幾年,也不敢開口。沒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說那種磁帶上的語言。

英語水平提高之後就會發現,原來每個中國人英語達到一定程度,都會在發音上回到自己的母語上去。這在第二語言習得上就叫做——母語迴歸現象,原來苦苦的追求發音的‘標準’,在英語學習上是“終點又回到起點,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沒有。也就是中國人的英語發音不能用外國人作標準,也別太好高騖遠要求自己,更別把發音標準當回事。你就是用自己的家鄉土語的聲調說英語,老外照樣聽得明白。用家鄉味的英語和老外聊一點問題也沒有,英語水平高的中國人也都能聽懂,就是英語半瓶醋的中國人聽不是明白!

既然英語學到一定程度還要在發音上回到咱的母語中來,我們何必花那麼多精力去模仿中國人自己給自己定的‘老外的標準發音’呢?

俺對‘發音標準’這一學英語的第一大魔咒所下的結論是:如果你不想去當一個你英語老師的老師那樣誤人子弟的老師的英語老師的話,英語的發音就沒有標準!你說不標準發音的英語你的英語老師聽不懂沒關係,只要老外能聽懂就行!

8、英語學習的第二大魔咒——純正,地道的英語。

老外要是和英語不是母語的人的談話中用俚語,或是在正式場合中說俚語,在西方社會是被人認為是不禮貌或是沒教養的。

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純正,地道的英語這個說法。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方言。

美國大學的教科書裡下過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的第二語言是建立在自己的母語之上的,只要你不是從小在雙語環境中長大,你的第二語言不管修習多少年,你能使用的第二語言只能是一種介於自己的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的中間語言,或者是一種叫做複合語言的東西。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就是既不是純的英語,又不是純的漢語的東西。

9、學習英語的第三大魔咒——用英語思維。

這是外語教學界和中國學英語的人夢想在英語學習上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但這只是一個夢想。不管你在英語中呆了多少年,都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專家們都堅持說中國人能夠靠努力達到用英語思維的目標,老外傾向於我的觀點,認為在母語的使用上也沒有用到思維,是語感在起作用。

以漢語為例,無論在我們平常說話,還是寫作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語感而不是思維,思維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到底是和思想有關?還是和思考的方式有關?思維既看不到,也摸不著!

我們使用英文的時候,是先以漢語的語感為主線,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後,再迅速在腦中轉換成英文,但這不是詞對詞,句子對句子之間的轉換。而是語義之間的轉換,是語言心理圖式之間的轉換。

英文水平越高的人,轉換的速度越快。但和用英語思維根本沒關係。但最終決定你英文好壞的,還是你漢語水平的高低。

我們常用的英漢和漢英詞典只是詞與詞之間的英漢對譯。為什麼沒有人把我們的常用的英漢字典也作成和我們的新華字典的形式一樣,這對中國學英語的人可是個非常大的貢獻!因為語法說白了就是詞的用法。

關於用英語思維這個假說,我不想多說。有心的人看看我提過的王尚文教授的《語感論》,對於學任何外語,學漢語的語文都有不小的幫助。王教授的結論是,在母語的使用上,決定口語和寫作的質量的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而是語感。

記住老農的話,用英語思維也和發音標準,純正與地道這兩個懸在中國英語學習者頭頂的這兩大魔咒一樣,都是對語言學習一知半解的人提出的連他們自己都無法達到目標,那只是他們的夢想。

俺的英語學習方法就是以語境和語感為突破口,讓大家在用英語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英語,而不是在背單詞,學語法,背課文的苦海中掙扎上十多年,既聽不懂,也看不懂,更說不了英語。

10、先培養英語的語感,把自己浸泡在英語的語境中,用和你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息息相關的英語材料,代替沒有知識含量、沒有思想內涵、只有單詞和語法、只玩弄複雜的句子結構的各種英語教科書,來為自己學習對自己有用的英語。

俺老農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初中英語教材就是一本垃圾書。他把一本教材變成了練習冊。而且書裡用的例句子又臭又長,根本不適合初中的孩子學。那是一本純為考試設計的教材。

好多人因為中國人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就人為地在教材里加了好多套用課文中句子結構,語法知識的口語練習,以為這樣就能解決中國人的口語,可結果怎樣?要知道新概念第一冊裡可是全部的口語練習,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都學過它,這些孩子學會怎麼說英語了嗎?問題出在哪兒?當然是出在教材和老師上。

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另找教材的原因。

11、中國人學英語的目標,既不是成為能在學校裡教別人英語的專家,也不要把英語當成自己的第二語言來學,而應該降下標準來,把它當做一種“工作語言”來學。只要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愛好,或是和自己的工作中有關的知識,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那方面的英語材料,紮下心來,一口氣看上個十幾本原版的英語書,即使你自己從ABC開始,用上三年就足夠應付你在將來工作中要遇到的英語了。

透露一個秘密,我們該用我們的漢語來學英語,把自己的漢語語感一步步移到自己的英語中去,也就是說,把漢語放到英語的上面。把英語變成我們小時候學的漢語拚音。因為我們的漢字,不僅有聲,還有形,更有一種說不出的形態美。

漢字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而英語只是一組組代表語音符號的字母組合。就象我們小時看圖說話一樣,你把一幅圖畫用語言描述明白,非常難。但看著一幅畫,說幾句自己從圖上能看到東西,三歲的孩子都能做到!

我們中國人之所以覺得英語難學,是因為我們把它當祖宗供奉著!沒能把我們的漢語心理語言圖式和英語的心理語言圖式相聯繫起來,沒能在腦中建立起一個漢英語言的混合區,正是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根源。

12、對中國人學英語毒害最大的一段話:

“中國人學英語的進程,可以說大致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要依靠本族語(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漢語)明的或暗的幫助來學英語。如通過漢語講解,註釋,口頭,筆頭,心頭的翻譯,英漢詞典以及其他用中文編寫的參考書來領會英語。第二個境界是能通過英語學習英語。如讀英文註釋,聽英語講解,用英英詞典,閱讀英文參考書等等,亦能借助淺近的英語來學習艱深的英語,並進而直接從英文書刊,英語講話中吸收英語知識,掌握英規律。第三個境界是能在英漢兩種語言系統之間建立聯繫(不是個別孤立詞語對號),最後達到能在兩種語言之間自如地來回轉換的境地。代表第一境界的階段,可以儘量縮短,有從主張跳過或繞開。第三個境界嚴格說已經屬於翻譯修養的範圍。唯有第二個境界是是英語學習的中心。儘早達到這一境界,是學習成功的要決。”

我們中國當前的英語教學指導思想,就是按照這個思路走了幾十年。而且還真象這段話所期待的那樣,還真把第一個境界給繞開了。

這跟中國腐朽的英語教學體系在很大的關係。向來都是教英語的人以為自己教的是“純正”的英語,以為翻譯是英語達到了高水平後自然就能達到的目標。卻不知道每個中國學英語的人獲得英語的過程,其實從始至終,都是在用漢語來翻譯英語中度過的。

我老農就不信一箇中國人在聽到或看到一句英語時,會在自己腦中先用英語來解釋一番,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用漢語把它譯出來。

不管你學了多少年英語,也不管你在國外呆過幾年,只要你不是從小在英語是母語的國家長大,你的漢語就永遠領先你的外語,你一輩子都是在用你的母語來解釋你的外語。離開了你的母語,你的外語就成了無根之水,無本之末!要是你的母語水平不夠高的話,你的英語也好不哪兒去!

一箇中國人英語水平的高低,就是他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轉換能力的高低。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他學了多少年英語,他的腦中根本就不會產生出“純正,地道”純英語思維。因為是在“第二語言獲得理論”的語言學教科書上講了無數次:第二語言的獲得是建立在母語的基礎之上的

對一箇中國人來說,獲得英語的途徑,只有通過在英漢兩種語之間建立聯繫,並一步步地通過兩種語言中所共享的知識加強這種聯繫,才能最終獲得雙語之間自由轉換的能力。

但不幸的是,咱們的英語教學是人為地切斷了這兩種語言的聯繫,現在連小學的課本上都一個漢字都沒有,你們以為這樣就可以繞開漢語的影響,讓孩子們從小能在培養你們所說的純英語語言環境中,學會你們所津津樂道的純正英語了嗎?這是在誤國誤民,是在貽害子孫後代,是在戕害中國的未來!

現在我們用的英語課本太低級,小學到初中的課本上的語言都是人家外國孩子10歲以下能說的話,能看的東西。一個建議,把小學的語文課本找幾個翻譯好手,不行再加上中文水平高點的老外,給翻譯成英文,象小學一年級的課本那樣一句中文,一句英文相對應,你也不用給孩子講語法,分析句子結構。就讓孩子跟著老師念就行。不過一定要把中文放在上頭,英語放下面。這樣孩子會通過讀中文時得到的語感,不知不覺地就移植到英文中去。不過領孩子讀的老師並不好找。即便是能把語文課文讀得聲情並茂的語文老師,在中國也不到5%,能把英文讀得聲情並茂的,可能只有千分之幾。

不用多長時間,就以三年為限,看看孩子的英語會變成什麼樣?中國學英語的人不要忘了中文,而光去學淺溥的英語課本。就是把《伊索寓言》做成這樣的課本,也比讓孩子一課課的學人家幾歲孩子常說的話讓孩子從早背到晚強得多。

用漢語來學英語是中國人獲得英語之路中的基礎中的基礎,而不是象某些人主張的要繞過去,或者你想繞開就能繞開的。這是嚴重違備語言學習規律的。

俺一再強調你的外語是建立在你的母語基礎之上的。在沒有你母語的幫助,生活中又沒有真實的語言環境,只靠你課堂上秀幾句從課本上背下來那麼幾句人造英語,你的英語學習是既痛苦又可悲的!任何人類學習的過程都是在快樂和享受中渡過的,你才能真正從學習中有所收穫!

我們中國人在學外語上違背了語言學上的基本規律----第二語言是建立在母語之上的這一客觀規律,才造成今天的後果!而且無論哪種當前流行的看似有道理的英語學習法,都是建立在這種嚴重違備語言學習規律再加上浮噪,急功近利的心態的基礎之上的產物!

英語水平達到高級水平之後,才能用英語來學英語。而不是在英語沒學好之前就能用英語來學英語!

不是學到專業翻譯水平,才能在漢語和英語之間建立聯繫,而是在從開始學英語那一天起,就要在英語和漢語之間建立聯繫。正是因為我們的英語教學切斷了這兩種語言之間有機的聯繫,才讓每個中國人繞了那麼大的圈子——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在你的英語水平沒達到專業八級以前,你就看漢英對照的書。不過要一句一句地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不能走馬觀花。一本書最好要看七遍。即使是英漢對照的,你也把他變成一句句的漢英相對應的,不行自己用手抄,或用電腦打一本我說的這樣的書。先把一句漢語給琢磨透,那個字要重讀,這句話的語氣是什麼樣的,最好能把漢語句子在自己腦海裡形成一幅幅圖畫。再比較這句話英語的讀法。其實各種語言在語言心理圖式和情感上是共通的,這才有了能在不同語言間互譯的可能。

其實最早外語學習是起源於持不同的人們之間作生意開始的。也就是學翻譯開始的。漢語中情感語氣和要強調的字詞,在英語中也是一樣的。這樣訓練幾個月,你就能基本建立起自己的英語語感。

我們不少人連基本的漢語語感都沒有,還想得到英語感,那是在痴人說夢。沒有漢語語感的人讀的英語都是一個味,不管練了多少年英語,只是能機械模仿出英語磁帶上的語音語調,說得英語一點個人感情色彩也沒有。中國80%的英語老師歸於此類!

13、對於在沒有真實英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學會閱讀是你能真正掌握英語的第一步。

可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的年青人是越來越不愛讀書了。對於沒有語言環境的國人來說,英語學習的過程是讀,說,聽,譯,寫,而不是人們常說的聽,說,讀,寫,譯。

聽,說,讀,寫,是一個人在母語環境下或是在有外語環境下,一個人自然而然的語言發展過程。用到在沒有語言環境下學一門外語是不科學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英語初學者所接觸的外語語言材料很有限,能聽懂的範圍太小了。從聽開始學英語是不現實的。其實在教學實踐中也是以讀為主,而不是以聽為先的。只是跟俺老農說的讀是有區別的。

俺最反對背課文。背單詞就更不應該了。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們想想看,就是你的課本,你可能連從頭到尾讀上十遍都沒有。就拿學語文為例,除了學校老師要求背的課文,別的課文你可能三遍都沒有看過。不論中文和英文的文章都是有文化的人用思想寫成的,而不只是表面的文字自己。你要把書上的文字讀成腦中的一幅幅畫,才算真正會讀書了。這種功夫在朗誦訓練中只算基本功之一。普通人經過兩三個月的練習都能達到。記住要用你的心去讀書,而不是用你的嘴。

初學英語的人,如果沒有漢語的幫助是讀不懂英文的。所以俺才讓你把中文放在上面,這樣你就沒有理解上的負擔,從而有閒暇去注意兩種語言之間的細微差別。

初學者一定要在你的英文課本上,把一句英文自已在上面標上漢語。千萬別信什麼用純正的英語來培養英語語感這些鬼話。

從漢語到英語是主動的語言輸出。你學多年英語之所以口語不好,就是因為你不能把你想說的漢語馬上譯成英文。但從英語到漢語就是被動的語言輸出。不管你學多少年的英語,你的母語永遠是領先你的英語的。

由於你從小背單詞都是先英語後漢語,造成你養成了被動的語言輸入的習慣。咱就拿用最不科學的學英語方法,背單詞來說,你都是先看的英語,只要你事先不認識這個單詞,你看到的先是這個詞的字母組合,然後再是它的讀音,然後才是這個詞的漢語意思。這在理論上就慢了半拍。如果你反過來,先看的是漢語,你也不用思考,直接就下意識地在腦中形成這個詞的意象。然後再是這個意象相對應的英語。

不少人在學了很多年英語後,也不能把英語單詞在腦中形成意象,只有它的讀音和漢語含義而已。也就是說,你就是背單詞也反過來去背,比你從英語到漢語的這樣,給自己大腦增加多餘的負擔的方法也要強一點。

人腦是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不是電子計算機,當你和別人說英語時,一定是漢語領先你的英語的。英語單詞也是要在腦中形成意象才會讓你記住。而不一串電話號碼和他的漢字機主的名字。有人總拿漢語對英語的干擾來說事,是因為你的真實英語水平還沒到家!你還不能在自己腦中形成一個英漢混合的語言區。

舉個例子吧。陽朔有位叫月亮媽媽的五十多歲的老大娘。根本沒有在學校裡學過英語。她家開了個飯店,由於到她那兒的老外很多,她也想學點英語給老外當導遊。她老人家可不是上學習班跟教英語的老師學的。是跟自己初中畢業根本不會說英語的兒媳學的。大家可能有點奇怪了,跟一個初中畢業還不會說英語的人能學會說英語,這一定是個奇蹟!但老農告訴你,你要是象月亮媽媽這樣學英語的話,不用一年,你也能講一口和老外溝通起來並不太難的英語。這位大娘可是憑著能說英語的本事,拿到了國際導遊證的。月亮媽媽是這樣學英語的,她把自己想和老外說的話讓兒媳用她學的初中英語給翻譯成英語,用本子記下來。上面是中文,下邊是英語。再下面是用漢字注音的英語怎麼讀,就用這個和老外說連說帶比劃的,沒用一年,就能和老外說得差不多了。這也印證了老農告訴你們的,在英語學習上,老師的作用還到不了百分之十。因為老農就不是跟老師學的英語,俺就是自己學會的。也能告訴你俺說的英語的發音不重要是正確的。

為我們學英語沒有老外跟我們練的機會,其實,現在的互聯網已經把世界變成了個小小的地球村,可能直接跟老外聊你一時難以適應。不能到PALTALK上直接跟老外聊。但

你可以到新浪UC的英語聊天室中和那些能說英語的中國人去聊。聽不懂或你說人家聽不懂,千萬不要害羞。你就和他們說中國話。讓他們教你怎麼說。那些花錢上口語班跟老外和跟老師學英語的人,在俺看來是傻的可以了,有不花錢隨時隨地就能練口語的地方,你偏不去,倒是花錢讓人家教。

其實口語不是別人教出來的,是自己練出來的。你想想你小時候學會中國話,是爸爸媽媽一句句教會的嗎?英語也是一樣。

千萬別迷信城裡的那些英語班,因為老農兩個妹妹家的孩子都上了三年的英語班了,可他們一句常用的英語都不會說,但課文到背的很熟很熟。這兩個孩子可不是笨孩子,每回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第二的。俺還到過一個城裡全外教教學的叫阿斯頓是啥的語言訓中心,在那裡學了兩年英語孩子競連簡單的英語交流水平都達不到。

現在初中二年級水平的孩子的英語實力,已經足夠應付簡單的英語聊天了。俺在網上遇到過好幾個十歲以下的孩子,雖然單詞量很小,但人家用英語表達自己是一點問題也沒有!雖然中國正在學英語的人有上千萬,但在新浪UC的英語聊天室中聊英語的人數每天只在一千人上下,在校學生的比例連十分之一都沒有!一個小時兩塊錢就能練上一個小時英語的地方,你們都用它來打遊戲,聊天了,反而因為過不了簡單的四,六級,也說不了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抱怨英語老師和中國的英語教學,俺想你們這些天之驕子,驕妹們是沒資格說這話的!關鍵是你們對不起你們父母的血汗錢!

14、中國人獲得英語的正確順序應該是讀,說,聽,譯,寫。而不是傳統的聽、說、讀、寫、譯。

關於把漢語放在英語上面的觀點,並不是老農自己獨創的。學口語方法:漢語在上,英語在下的方式。不少口語教材也開始這麼做了。大家可以到新浪UC的博哈英語房間去聽聽。有一本叫《英語八千句》的口語教材就是這樣做的。

要是把我們的小學英語課本做成這種形式,就好多了。不僅可以增加課本的趣味性,知識量上也可以大大增加。

只要教英語的老師,自己能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詞,在所學的英語句子上,做點擴展練習,就可以。把死的英語課本,變成活生生的語言教給孩子的中國人,還很少。讓孩子去背枯燥的死的英語課本的人,在中國還是很多很多。

把死的教材變活了,任何一本教材都是優秀的教材;把活的教材變成死了語言,什麼樣的教材都成了垃圾教材!

背單詞,必須先看漢語,再看英語。 在背單詞這一點上,背完的單詞一定要馬上在閱讀中消化,要不然你就是在做無用功了。背完後必須馬上做大量的閱讀,才不讓自己的一番辛苦努力付之東流。

背單詞的方法對於記下名詞是有用的。但對於形容詞,動詞等功能詞,背下來也沒多大用處。因為你從詞彙書上背下來的並不知道怎樣用它。畢竟大部分英語句子是以三五個詞組成的短語為單位組成的,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孤立的一個個單詞也就沒了意義。學英語,學到覺得形容詞是最難的境界,你的英語自然就能登堂入室了。

最好的辦法是不去背單詞,在大量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加大你的單詞量。等你大部分英語材料都能“真”看懂了,英語自然就上了個臺階了。科學研究和學習都一樣,是個積累和傳遞的過程。任何時候也別想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英語中最難的背單詞的問題,之所以困擾了中國人幾十年,正是因為我們自己除了英語課本之外,一般不讀別的英語書造成的。擴大單詞量,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來解決才是正道,而不是用死背單詞表和記各種單詞書這種旁門左道的方法來投機取巧。由於我們生活在中國的人很難有真實的英語環境,我們只能從閱讀上下功夫來掌握英語。

語言心理學教材上有個例子,單單“紅色”就會和幾十個不同的詞語有關聯。背單詞表的方法,人為地切斷了詞語間必然的內在聯繫。英語的生詞要在自己的閱讀中,用舊詞帶新詞,象滾雪球一樣,把它們解決在句子裡,課文中。而不是你在脫離了些詞語的具體使用語境的情況下,在真空裡把它們用腦子硬背下來的。

15、你聽連你看著書都弄不明白的英語材料,就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先把英語真讀懂了,再去聽你能讀懂的英語語音材料才是正確的做法。

很多人是不能真讀懂英語書的。你得讀到看到一句英文,不加思索地下意識地就能說出這句話的漢語的意境,才算真讀明白英語了。而不是一句英文中的每個詞都好象認識,但要你說出它的意思時,半天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你聽力不行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沒學會怎樣為自己讀英語書。而不是你在聽力上下得功夫不夠。不少大學裡教英語的老師都告訴學生,練聽力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聽,是不負責任的。

英語是一種拚音文字,你在讀的同時,腦子裡一定會出現這種語言的聲音的。你在看英語時的同時,也是在練聽力!

如果你能用它讀英語達到每分鐘七百詞以上,還能完全理解這段英文的內容的話,你就比一般的英語系大學老師還厲害了。因為你在基礎英語教材磁帶上聽到的英語是一般都是每分種一百二十詞左右的慢速英語。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速度下讀自己從沒見過的英語文章,也不能完全理解,是因為你英語的理解速度跟不上,才造成了你聽力的不行。正常語速的英語廣播是每分鐘180——280詞左右,你連看書都達不到聽到的英語材料的速度,想要聽明白可就難了。

美國小學生的閱讀速度要求是每分鐘220——250詞,我們初中生英語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是每分鐘50-70詞,大學英語專業六級才是每分鐘180詞。你英語的閱讀速度太低,你的英語理解能力就不行。也就造成了聽力的不行。如果你自己讀英語的速度是在120詞以下,那麼你是根本不可能聽懂180詞以上的英語。要知道,我們初中生語文的閱讀速度可是每分鐘500字的。

能把英語用俺說的那種讀法給讀明白了,就要去練說了。只有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英語給說出來,你才能真正打開英語的大門。

一句英語不管你背了多少遍,和你自己能在英語對話中說出來是兩回事。俺說的對話可不是中小學生在課堂上秀的那種,把課文裡的對話背下來,你說上句,我說下句的那種練習。背下英語書中句子實際上和你背的語文課文與古詩文一樣,能在寫的文章中和日常交流中用到的是及少的。很多人背下了許多英語對話,但人中隨便抽出幾句,把英語變成漢語後,再讓他們把這些句子口譯成英語,他們就做不到了。這就是俺為什麼要大家反過來,讓英語當漢語的奴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