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成祖朱棣感到懊悔?

如题: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仁宗朱槺感到懊悔?

公元1424年8月12日,在这一天,对于非常鼎盛的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位于蒙古高原榆木川的明军大营里,明军主帅,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明成祖朱棣,走到生命的终点,也就是死亡。

朱棣的一生可谓是轰轰轰烈烈,他在位22年,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五次亲征漠北,平定安南之乱,派遣郑和六下西洋,桩桩件件都是彪炳千秋的大事,其中有你不知道的事,朱棣这位人生大赢家也有懊悔之事,朱棣临终却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明朝时期: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成祖朱棣感到懊悔?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在榆木川弥留之际的朱棣,满眼悔恨,最后,拼尽全力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朱棣说:夏原吉爱我。说完这段话,就咽气了,这时大家可能就会问了:这个夏原吉是谁呀!他和朱棣到底是什么关系呀?居然让明成祖朱棣临终感到非常懊悔。接下来咱们就要谈带他。

话说在朱棣驾崩的三天之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接到密报,他非常紧张的,为啥,当时的他还是太子 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是,他还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也在惦记皇位。谁呢!朱棣生前最宠爱的儿子:朱高煦。要知道自古皇权之争,一子错是全盘皆落索,这就是朱高炽紧张的原因,当时留给朱高炽的时间并不是很多,那该怎么办呢!在这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刻,明成祖朱棣居然令人意外的去了监狱,释放一个人,谁呢!朱高炽的人认为:朱高炽去释放自己的老师杨浦,之前杨浦被朱棣下狱,然而朱高炽释放的并不是杨浦,而是朱棣临终前说的夏原吉。两代帝王在自己人生的关键点都想起这个人:‘夏原吉’。那么夏原吉到底是何方神圣呀!居然可以让两代帝王想起他?

在这里夏原吉可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或者在历史上有什么出名的地方,当时的夏原吉只是一位户部尚书,听上去官不小,也就是现在的财务部长。居然连个内阁成员都不是,也没有进到行政中枢,据相关资料记载,他也没有什么大书 特书的传奇经历,阅历也比较简单:从洪武年到宣德年,历经五朝,他都是户部尚书职位。就这么一个人居然能让两代帝王想到他,纵观整个明王朝,夏原吉他就是一个奇迹,为啥呢?

明朝时期: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成祖朱棣感到懊悔?


大明王朝总共227年,换了127位户部尚书,平均每个人都是做两年多,有的只有那么几个月,唯有他没有被替换。夏原吉一干就是27年,那么夏原吉主要还是在洪武年到永乐年间,这才是奇迹的根源。为啥呢?

在洪武年间,你只要贪污六十两以上的银子就要被枭首{砍头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可是穷孩子出生的,少年时历经磨难,他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不仅是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严加处罚,还出台了很多相关规定,来防止贪腐,如:在职官员不得在任职地方区域,娶妻纳妾,等等,由于太过于严苛,也出现问题。

在洪武年间,因为很多官员被砍头,充军,而朝廷来不及补充官员,大量的官职都没人来做,就导致了政务无法处理,那该怎么办,朱元璋只能出奇招了:让那些罪行比较轻的人戴着镣铐去审案办事,在那个时间经常出现这样子的奇景,让囚犯审囚犯。可想而知,能在朱元璋手下做事三年,那还不是奇迹,是什么呢!

朱棣那就更加不用说了,简直就一个暴君呀,只要贪腐或者办事不利,被惩治的官员数不胜数。可这个夏原吉居然能在洪武年到永乐年间一直掌管着户部,这个户部那可是直接跟钱打交道的地方,这可是奇迹中的奇迹呀!

夏原吉:夏原吉: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祖籍浙江开化,后迁徙于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

夏元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后,夏元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被委以重任,与蹇义齐名。之后又辅助明仁宗、宣宗,成仁宣之治。

明朝时期: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成祖朱棣感到懊悔?


夏原吉一生为官清廉,虽然从29岁起,就在户部任职,跟钱粮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他却从不占半点便宜,为啥呢?说一件事让你知道一下。

在朱棣临终之前的一年里,朱棣发动了第五次亲征漠北,也是最后一次北征。打仗打的是什么呀,钱粮呀!打仗不就是为了钱粮吗?由于当时接连办了几件大事,国库空虚,夏原吉又不想把压力转接到百姓身上,便苦苦谏阻,可是却让朱棣非常生气,一气之下,把夏原吉下入监狱,还被锦衣卫抄家,抄家抄什么来着,锦衣卫到夏原吉家里一看,个个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看到夏原吉家里居然没有多少东西,一时接受不了,堂堂一个户部尚书家里面只有布衣,瓦罐,什么的 压根就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东西,夏原吉家里居然连个像样的下人都没有。这就是夏原吉执掌户部近30年不倒的原因,人都说:一时可以不贪很容易,长时就很难保持清廉不贪,夏原吉居然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要做到五朝不倒。不仅仅为官清廉那么简单,古人云:有明君才能有名臣,才能有能臣,如君不明,那里来的能臣,名臣之言。那么是谁发现夏原吉这块美玉的呢!

在夏原吉23岁那年,由地方官推荐,来到京师国子监学习,巧了,某一天,朱元璋偶然空闲,突发奇想来到国子监,看看那些正在念书的学子们,走进国子监,发现空空荡荡,别的学子都不在,只有夏原吉一人在国子监,一丝不苟地坐在那里抄写文章。正因这次偶遇,改变了夏原吉的命运,不久之后,朱元璋在宫中钦点夏原吉为文牍官,后转入户部任职,而夏原吉的学识很快得到时任户部尚书郁新的赏识,很快就得到时任户部尚书郁新的栽培之下。六年之后,夏原吉升任户部左侍郎,一个领导的栽培和一个皇帝的发掘,而且在户部任职不倒,那也不是容易的事。

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每次上朝之前,都把夏原吉叫到外廊,事先单独就政事,做一番沟通,也从来没有傲满,反而更加的低调。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下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 。

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常常忘了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

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他们全放了。谷王朱橞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永乐二十年(1422年)皇上北征,因粮尽而返。其后,又连年出塞,但都不见敌人。在回到榆木川时,皇上病危,对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护我。”皇上逝世的消息传到后三天,太子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原吉,哭着告诉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令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取宝船以及向云南、交趾地区各道采办金银。太子全听从了!

明朝时期:明朝大管家夏原吉,为何让明成祖朱棣感到懊悔?


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已是“茭芦丛生、已成平陆”。重新使之通畅,则工费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东北入江的嘉定县刘家港和常熟县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跄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设闸,控制泄水和涨潮,再修理加固围堤,水灾当可得到控制。

当年,明廷集中了10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载《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这就是朱棣临终之时,懊悔不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