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導讀:上一章筆者以"石頭能不能成佛"這個問題,引入了一個最基本的禪定的認知,也就是對於"止"和"觀"的分別,禪定中的"止"是基礎,而"觀"才是要點。事實上,在廬山慧遠、鳩摩羅什分別闡揚"唸佛禪"和"實相禪"之前,中國佛教主要流行的還是"安般念"這種"止學"的禪法。隨著東晉佛陀跋陀羅系統地將"五門禪"介紹進來之後,""小乘禪逐漸融入了大乘的一些思想,這四種禪法實際上是達摩來華之前的主要禪法。那麼,本章將以"安般禪"和"不淨觀"即"二甘露門"為引子,介紹一下禪觀對於眾生的根性的要求。

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希望能夠與各位一同完成這部中國佛教史,南無阿彌陀佛!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中國佛教史專題

方便善巧的"二甘露門"

在"安般禪"系列的第一章中,筆者反覆提醒讀者:"參禪不要私自去嘗試,要在有實修經驗的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那麼,有讀者就提到了"二甘露門"的說法,認為"數息觀"與"不淨觀"是佛陀開示的方便法門,是最簡便易行的修行禪法,並且"數息觀"與"不淨觀"只涉及到了"止"的部分,還沒有進入到"觀"的層次。

因此,這位讀者提出異議:"二甘露門也可以自己修行,因為佛陀在很多經書中都有開示種種好處。"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數息觀

理論上來講,這位讀者是完全正確的,"二甘露門"的的確確是"方便善巧"的法門,《中阿含》以及一系列的佛經中也確實提到了"數息觀"的好處。

但是,這裡就涉及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眾生的根器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禪法的發展問題,這也是筆者動筆寫本章的目的。什麼是"眾生的根器"問題呢?也就是說,不同的禪觀實際上對應著不同的眾生的習氣,並不是因為某種禪法方便就去修習哪種禪法。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四念處

《禪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指的就是"不淨觀"和"數息觀"分別對應著兩類習氣的眾生。什麼叫"多貪"?《禪門·卷四》指出了三種貪:外貪、內外貪和遍一切處貪,這實際上指的是眾生貪婪的不同層次。

  • 外貪強調的是男女方面的互相愛慕,尤其是分別對身體某個方面的貪愛,包括了身材、樣貌、儀態等等方面,這就要用"九想觀"來對治;
  • 而內外貪不僅包括了別人的身體,還包括了自己的身體,所以要先用"八背舍"來成就自身的"白骨觀",先捨棄對自身的貪慾再捨棄對他人的貪慾。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此即“外貪”

而"遍一切處貪"就不僅是指的對身體的貪婪了,還指對一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物的貪婪,這就要用"大不淨觀"來對治。

這裡強調一下,此處的"不淨觀"與"四念處"的"觀身不淨"有本質區別,有疑惑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筆者在評論區回覆。"多散眾生數息觀"則指的是"攀緣思慮與定相違,故名多散",意思就是氣息散亂、心思不定的眾生,應該用"數息"的方式來達到"止定"的狀態。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不淨觀”的圖片過於噁心,只能用釋明心的圖片了

在《止觀》中,詳細地分析了"息"的四種形態即"有聲、結滯、出入不盡、出入俱盡",其中"有聲曰風,守之則散。"對於"多散"的眾生,那就要按照"數息觀"的辦法一步一步來——"數、隨、止、觀、還、淨"。

從"安般禪"到"實相禪"

那麼,什麼是禪法在歷史上的演變呢?這實際上與中國佛教的教義和戒律發展是有關的,太虛大師形象地將其稱之為"依教修心禪"。他將"達摩禪"傳入之前的禪法分為了四種,即"安般禪"、"五門禪"、"唸佛禪"和"實相禪",事實上,這些禪法有一個從小乘向大乘演變的過程。

比如最早傳入中土的"安般守意禪",它是小乘上座部的禪法,是完完全全針對初學者的禪法,更準確地來說是"止法",即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中所提到的"四靜慮"。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四禪天

到了東晉時期的佛陀跋陀羅以及曇摩密多闡揚"五門禪"之後,觀法開始出現了,所以"五門禪"雖然被稱為"小乘禪",但它並不完全只有"止法"。"五門禪"指的是"多貪的不淨觀、多嗔的慈悲觀、多散的數息觀、多痴的因緣觀以及多障的唸佛觀",即我們所說的"五停心禪法"。

其中佛陀跋陀羅的《達摩多羅禪經》有濃厚的小乘色彩,即"唸佛觀"為"界分別觀",到了曇摩密多的《五門禪經要法》中,"唸佛觀"取代了"界分別觀"。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四念處

"五門禪"所側重的仍舊是"止",也不是解脫的終極之路,到了道安、慧遠的時代,"唸佛禪"開始被重視了起來。道安大師注重的是"彌勒淨土",他修習的仍舊是"安般禪",但同時又修習"唸佛禪",死後往生彌勒淨土。

而他的弟子慧遠大師注重的是"彌陀淨土",他開始大力弘揚安世高支婁迦讖的《首楞嚴三昧經》以及《般舟三昧經》,這是大乘禪的最開始的源流,廬山慧遠大師也因此被尊奉為"淨土宗的開山祖師"。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般舟三昧”即站立繞行唸佛

但是,真正地將"唸佛法門"發揚光大的是道綽大師和曇鸞大師,曇鸞將廬山慧遠大師提倡的"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改為"稱名唸佛"。曇鸞將"心念阿彌陀佛"和"口稱阿彌陀佛"等同了起來,並且具體地論證了"稱名唸佛"的功效,這才是淨土宗真正的興盛時期。

道綽、善導這兩位大師,更是極力推崇持續地稱念佛名,道綽提倡"日念七萬聲阿彌陀佛",而善導大師則將上限加到了"十萬聲"。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唸佛法門

在佛陀跋陀羅推崇"五門禪"以及廬山慧遠推崇"唸佛禪"的同時,鳩摩羅什大師根據中觀派的理論提出了"實相禪",這種禪法一經推出就風靡了整個北方。從道安大師提倡"唸佛禪"開始,"禪智"就開始被僧侶們重視了起來。

而到了鳩摩羅什這裡,"以慧為因,以定為緣"的"止觀雙運"的思想就逐漸成熟了。"實相禪"的弘揚者是慧思和智者,他們是"實相禪"的集大成者,分別著有《大乘止觀》和《摩訶止觀》。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天台智者

實際上現在的參禪次第是相當複雜的,不存在只"定"或者是隻"觀"的禪修方式,尤其是在漢傳和藏傳佛教中,都是注重"止觀雙運"。

在惠能大師橫空出世之前,禪定的路線是中規中矩的,即依照"戒定慧"的基本框架去走的,但是自達摩出現之後,禪的味道就已經改變了,到了惠能更是"不立文字、不讀佛經"。

找到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

道宣大師曾經激烈地批判過達摩禪:"瞥聞一句,即謂司南,昌言五住九傾,十地將滿,法性早見,十智已明。相命禪宗,未閒禪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 。"

意思就是說,達摩的禪法出現之後,破壞了原先的良好的風氣,出現了大量的不依教義、律儀的禪僧。這些禪僧放浪形骸卻不讀佛經,動不動就說自己已經"了斷了五住煩惱,明晰了法性十智"。果然,道宣大師一語成讖,六祖惠能徹徹底底地將禪宗中國化了。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南山律宗初祖道宣

現在參禪都是以"參話頭"為主,也就是道宣大師所說的"隻言片語,妄談了悟"。事實上在達摩禪一統天下之前,還有高僧僧稠的禪法:"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實,玄旨幽賾",但達摩禪最後還是一統了天下。

南禪興盛之後,看似是將門檻降低了,但實際上是將門檻抬高了,天馬行空的談禪方式使得很多根性不夠的人摸不著頭腦。

比如,"雲在青天水在瓶"、"吃茶去"、"貧僧無此閒傢俱"等等禪機妙語,根本令人匪夷所思。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達摩大師

但是,無論如何,禪宗仍舊是中國佛教的骨幹,天台、華嚴、淨土三宗與禪宗的聯繫是相當密切的,在禪觀上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天台宗、華嚴宗雖然是建立在印度佛教基礎上的宗派,但是它們無一不充沛著中國人的精神和情懷,

賢皆以禪為源"說的就是禪定對於這些宗派的深刻影響。而淨土宗實際上是一個百搭的宗教,幾乎沒有人專修淨土,或是禪淨合流、或是密淨合流,這些宗派都與"禪"有著深刻的淵源。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這首詩與“插秧詩”幾乎齊名

太虛大師就認為,"禪是中國佛教的骨架"

,天台、華嚴這兩座中國佛教義理的高峰,都是來自於"自修禪觀內證三昧"。雖然宋元以後的天台宗、華嚴宗以及禪宗都衰落不傳了,但是這三家的"圓頓思想"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淨土宗。

所以,淨土宗其實也與"禪"有著深刻的聯繫,我們今天有很多人看不起淨土甚至是誹謗淨土,其實是由於淨土宗祖師的情懷過於博大慈悲,他們在之前已經替眾生把所有的理論障礙都掃平了。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曇鸞大師

那麼,今天的"禪"不同於兩千多年前的禪,它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已經和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都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

所以,"二甘露門"自然是可以修行的,但是在"定"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要依循哪家的"觀法",恐怕還要依據自己的根器去選擇。謹以此文功德迴向三界無邊無量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編者按:去年年末於泉州大開元寺發願梳理一部中國佛教史,無奈因生活瑣事數次中斷,再次提起筆來已經是九月份,頓時生起了時不我待之感。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將自己的願望完成,遂以《高僧傳》、《續高僧傳》以及《宋高僧傳》等書籍為主,輔以呂澂、梁啟超、湯用彤、季羨林等先生的《中國佛教史》以及《印度佛教史》、《佛教十五題》等著作,以高僧們的行跡為脈絡,簡單地梳理一下漢傳基本的發展脈絡,這既是利益讀者的事情,也是提升自我的機會,如有錯漏的地方,還請各位同修多多包涵。

上一章專題:安般禪法(三):高僧說法,頑石點頭,那石頭到底能不能成佛?

安般禪法(四):貪婪、好色、慾望,如何降服劣根?試一試不淨觀

隨喜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