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歲歲端午,今又端午。今日的端午節已經難辨兒時端午節的模樣。許多傳統的、帶有端午節標誌的民間手工製作物件已漸漸被工業製造所替代。只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的心靈認同,仍在慰籍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那芬香四溢、稜角分明、黏糯糯的粽子還在代表著一個念想。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我們家鄉這一帶過端午節(家鄉人又稱五月節),那可是儀式隆重,傳統項目繁多,家家慶祝,人人參與,節日氛圍不比過大年遜色。


鄉下的五月節,正是夏鋤的大忙時節。人們在生產隊的田地裡薅草間苗,耪地鬆土、追肥耘地,早出晚歸。可是勞動的繁忙沖淡不了人們準備過節的樂趣和心情;日子的清貧,阻擋不住人們為慶祝節日而準備的禮物。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一,繡兜兜

五月節給孩子們繡五毒兜兜,在我們家鄉那可是有講究的。


首先兜兜用的布料大都是用紅、白、藍三種顏色的純棉布裁剪而成,然後在布面上繪畫出圖案,畫圖大都是盛開的各色花兒和綠茵茵的草兒。再將帶有圖案的兜兜布面放到花繃子上面,用各色的純棉細繡線,在勞動休息的間隙,坐在田埂上,女人們一針一針地繡起來。剛把一個鮮豔的花瓣繡好,隊長招呼“幹活了”,女人們忙把繡針別在花繃子上,連同剪子、繡線一起放入針線包內,留在地頭。隨手拿起鋤頭,奔玉米地或穀子地去了………


油燈下、地頭旁,經過幾天拼湊的時間,一件兜兜的繡花部分完成了。大紅、淺粉、杏黃的各色花兒依偎著湛綠的小草在兜兜布面上盛開,與盛夏的五月相得益彰。農家女的手真巧。她們可是以大自然為原型繡製成的吆!


兜兜的繡花部分完成後,還要用手工布藝的方法制作五毒小動物,即馬蛇子、蜘蛛、蛤蟆、蠍子、螞蟥(或蜈蚣),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兜便有驅毒防毒的寓意。五毒動物布藝手工做好後,縫製在兜兜的繡花上面,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呈現在人們面前,兜兜成了一片小森林,小動物們活龍活現地在林中玩耍,姿態各異。馬蛇子是五個動物中的主角,它昂首挺胸地站立在兜兜的中間,鼓膜裸露著,四條腿伸直,腳趾踩在青草上,身體上的鱗片閃閃發光,它那比身子長一倍多的細尾巴,甩在花草間。其它四個動物大小各異地縫製在四周。兜兜佈局巧妙,手工布藝製作的小動物體態飽滿,形象栩栩如生。


兜兜背面放上裡襯,腰帶上面有紐扣,用圓圓的玻璃小球穿成的項鍊系在脖頸上。戴在孩童們的胸前,遠遠望去,猶如一部動畫片徐緩地展開!


因為兜兜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作為孩子成長曆程的一個見證吧!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二,穿龍龍尾

龍龍尾(家鄉的稱呼)是為十歲以上少年們製作的節日配飾。女孩子大都佩戴在髮辮上,男孩則佩戴在後背的衣服上,還有的人家要將一條長龍尾掛在家裡顯赫的地方。這一配飾的寓意是望子成龍。


龍龍尾的製作比較簡單,用各種顏色的花布下腳料,剪成直徑為二釐米的小圓體,用細的高粱杆剪成一釐米長的一段一段的,然後在每兩節中間加上一個五顏六色的花布小圓片,用線將高粱杆中間穿起來,這樣一節一節穿上,最後在尾端還加上個漂亮的尾穗,給三——四歲的孩童做龍龍尾,也可用炒熟的爆米花代替高粱杆。如果是掛在家中的龍龍尾,就用陳舊的秕菱角做穿筒了。


五月節前後,村莊裡女孩們的髮辮上,男孩子們的後背衣服上,各色各樣的龍龍尾隨風飛舞,遠遠地望去,猶如一群彩蝶在花蕊間上下翱翔、翻飛,那情那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龍龍尾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節日佩飾,而且有的人家要將這件配飾留到第二年。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三,拴五股線

將五種顏色的五彩線,由紅、黃、黑(藍)、綠、白等五個顏色組成,編織成一股小繩,戴在手腕上,腳腕上,脖頸上。家鄉人管它叫五股線。


五月節,帶五股線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大家都佩戴。特別是常年鬧病,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孩童和老年人更是必須佩戴。大有弦扣成索,與長命鎖有異曲同工的效能。所以系五股線是五月節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冀希在五月節佩戴五股線以辟邪,帶來好運氣。

不知現代人戴的手鍊、手鐲有沒有這些功能了?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四,割艾蒿,採扁豬牙菜,捉蛤蟆


在我家鄉這一帶,人們有過五月節踏露採艾蒿,捉蛤蟆、挖扁豬芽菜的習俗。據老人說,五月節這天露水未落之前,採製的艾蒿、扁豬牙菜,捉的蛤蟆對防病、治病有特效。所以每年五月節這天凌晨,人們不約而同地紛紛奔走在小路旁、田埂間、荒灘沙漠上,割艾蒿,挖扁豬牙菜,捉蛤蟆。這一習俗,至今保留,只是蛤蟆在我們這裡幾乎絕跡,已經很難捉到了。


將割回的艾蒿放在窗臺上,掛在門檻上,祛毒辟邪。各家搓成艾繩,點燃後散香驅蚊,在貧困的日子裡,艾繩還能頂替火柴使用,取火抽旱菸等。大人小孩腰腿痛,肚子疼,都用艾葉燻一燻,艾蒿是家家必備的良藥和日用品。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扁豬牙菜,(又名道生草)。在我們家鄉一帶道路兩旁生長旺盛,人們五月節前後採割回來曬乾備用,主要是熬水喝,主治女性小腸火疾病用。


五月節清晨捕捉的蛤蟆,回到家中將墨塊塞進蛤蟆嘴中,陰乾後備用。主治蛇盤瘡(皰疹)。


我的祖父是專治蛇盤瘡的民間高手。從我記事到祖父去世前幾年,他老人家一直用一隻毛筆蘸著蛤蟆墨,義務地為村裡及周邊村民治療蛇盤瘡,治癒率幾乎100%的。


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祖父為人治療蛇盤瘡的情形。只見他老人家首先硯好蛤蟆墨,然後仔細詢問病人蛇盤瘡的發病處及走向,進而揮毫潑墨,用流利的草書體,在病人的身體上面寫下“漢高祖斬白蛇,一刀兩斷”的句子。書寫時嘴裡還要默唸這句話。從蛇盤瘡的發病處開始寫起,沿著蛇盤瘡的走向,一直到蛇盤瘡的尾部結束字跡。對那些病情重、病史長的人,蛇盤瘡的去向有兩處以上,祖父就將毛筆字寫得大一些,把病患處盡收在漢高祖的大刀之下。


等到毛筆字跡幹後,祖父要囑咐病人一些注意事項。如此治療幾次即可痊癒。少年時,甚感祖父治療疾病的神奇,多次問祖母為什麼那麼一句話能治癒蛇盤瘡?不識字的祖母說:蛇盤瘡讓皇帝給斬殺了。上高中後,方知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典故,方懂蛤蟆墨的藥理!

至今民間仍傳流此法,但已被靈便高效的藥物所替代。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五,包粽子,煮雞蛋


過五月節吃粽子的飲食習俗,家鄉人與國人一樣是情深意切,寄物託思,從未敢改變和丟棄。因為這是五月節日的標識。幾乎大人孩童都知曉,五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而又不朽的聖賢,他叫屈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我家鄉人包的粽子只是在製作細節上與其他地方有差異而已。


記得那時節,五月節前幾天,由生產隊分給各家包粽子用的糧食——黍子,各戶要把黍子拿到碾道碾壓成黃米。那時,黃米是很珍稀的,生產隊分給各家的黃米僅夠全家過節用的,為了多吃幾頓,人們就在黃米中摻進一些小米或玉米碴。雖然包出來的粽子不太粘合了,但也很可口,況且那個年代人們能吃到幾頓沒有摻菜的食糧呢?包粽子的竹葉價錢貴且缺乏,供銷社裡供不應求。人們就到村子東頭的河泡子中採蘆葦葉,用蘆葦葉子包出來的粽子,味道比竹葉更醇香。


在煮粽子的鐵鍋中放進雞蛋,等粽子出鍋時,雞蛋再撈出。粽子鍋裡煮的雞蛋,味道浸入了蘆葉和黍米的香味,大人和孩童都非常愛吃。且能放很長時間。


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煮上一大鐵鍋黃橙橙的粽子,放上已經積攢了好長時間的雞蛋,炒一碟自家菜園產出的青菜,燉上一盆從小河裡面打撈出來的鯰魚。全家老小圍坐在這頓節日的盛宴前,歡言笑語落滿庭院,節日的笑顏吹散了日子裡多少貧困和惆悵啊!

這是兒時端午節的模樣。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六,折柳枝,掛葫蘆


五月節的早晨,全村家家戶戶都早早地就在屋門前插上了綠柳枝,柳枝上面掛著紅、粉、黃各色彩紙疊成的小葫蘆。葫蘆在柳枝頭、在農戶家的門上飄飛。大街小巷整齊劃一地展現柳枝和葫蘆的圖像,一道靚麗的美景使路人佇立觀看。


據老人講:葫蘆因口小肚大,象徵納財致富,增加財運。故農家懸掛與門前用來收集福氣,鎮宅辟邪。

而插柳枝皆因觀音這位救苦救難的菩薩,手持淨瓶,瓶裡的柳枝可灑下甘露。所以給人們以提示,借用柳枝表達祈雨豐收的願景。


家鄉的人們追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幸福生活,用葫蘆和柳枝來寄託、祈求夙願的實現!


家鄉 五月節這天的畫面:大人們在廚房裡煮粽子,燉河魚,炒河蝦;孩子們在院子裡追逐、嬉戲;花花綠綠的龍龍尾在孩子們的身上、頭上舞動、飛翔,五彩線在陽光中閃耀著光芒,葫蘆和柳枝風姿綽約地展示在門口,整個村莊炊煙裡飄蕩著粽米的香氣,醉人的鄉間五月節啊!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兒時的端午節(#我在赤峰過端午)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