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聒噪。而祝福里的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渴望有人懂得她悲痛的人。“我真傻,真的”,这是祝福里祥林嫂的经典台词。她屡次向别人诉苦,总是重复的一句话。后来全镇的人都听烦了,鲁迅先生也由此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儿子被狼吃,最后凄苦而死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祝福是一个很惨的故事。小说从一个离开故乡多年的知识分子“我”的视角,描写了回家过节的青年,却意外见证了四叔家以前女仆祥林嫂猝死的悲剧。但是故事的惨不在狼吃了祥林嫂的儿子,而在于周围的人吃了祥林嫂。因为祥林嫂是封建社会所有人也包括“我”一刀一刀杀死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虐弄是人类许多罪恶的根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鲁镇,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妇女。在她丈夫死后狠毒的婆婆要将她卖掉换钱。她只好外逃到了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原本鲁老太太是不愿意她来的,因为嫌弃他是个寡妇,很不吉利。但是看祥林嫂的长相非常周正,看着老实可靠,像是个能吃苦耐劳的。祥林嫂这才被留在了鲁镇。有人问她话,她也不常作答。后来时间长了,人家才渐渐知道了她的情况。她春天里刚死了丈夫,婆家还有一个不和顺的婆婆和一个小叔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祥林嫂非常能干,一个人能干一大堆事情,例如杀鸡、宰鹅、煮福礼等。大家都夸鲁四老爷家请的女工实在是划算,比男工都强。虽然工作劳累,祥林嫂却十分的满足,渐渐的也有了些笑容,也愿意与别人交谈了,连脸上都有了些幸福肥。可惜好景不长,祥林嫂的婆婆就找上门来。她和鲁四老爷寒暄,想让祥林嫂和她回去。而鲁四老爷不好说什么,结算了祥林嫂的工钱,给了她婆婆。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一日正在淘米洗菜的祥林嫂被两个突然冒出来的山里男人给绑了直接塞到船上给带走了。祥林嫂并不傻,她知道当时的社会改嫁是会受到白眼的,所以她抗争了,甚至称得上激烈。然而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反抗是没有效的。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让人意外的是上天仿佛突然怜惜起了祥林嫂。这个有违她本性的婚姻,竟是她一生中过得最安稳的生活。丈夫贺老六浑身都是力气,家中更是没有婆婆需要侍奉。两人还新添了个健康的孩子阿毛,真的是稳稳的幸福。然而祥林嫂命运多舛,几年后,贺老六意外感染了伤寒,一直在床上躺着,断断续续的吃了好久的药,终于有了点起色,却因为无意间吃了一碗冷饭,病情加重,直接一命呜呼。屋漏偏逢连夜雨,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捡豆角的时候也被狼给吃了。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祥林嫂一家人只剩她自己,她无夫无子无依无。可这样境遇下,贺老六的大伯竟然还要将祥林嫂赶出家门。祥林嫂无奈只好求到了老主人家中,想要重新来鲁镇做工。恰好鲁老太太家中也在招人,鲁家人想起了她往日的能干就让她来了。只是这次来祥林嫂却彻底变了个人,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没了精气神儿,她整日都活在悔恨中,沉迷于向别人诉苦,想要得到安慰,也为了排遣内心的惊慌无措。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但是祥林嫂刚开始诉苦时,男女老少都稀罕凑过来听。女人们听完脸上陪出许多眼泪,一些老太太因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要特意来问,就为了听上一耳朵闲话。直到祥林嫂说的心痛的流出眼泪,他们才作罢,满足的离开。时间长了以后,男人们收起了调笑的心情,就连念佛的慈悲老太太听完也挤不出眼泪来了。因为死男人和孩子被狼吃,对于祥林嫂是晴天霹雳,她提起一次就往伤口上撒一次盐。别人最初的询问,不过是一时凑去,最后想听的话,听多了。祥林嫂也从可怜人变成了炒冷饭的烦人精。看客们不理解,也不想听。沉浸在伤痛中的祥林嫂没有看懂人们那嘲讽的态度,还在一次又一次的寻求着安慰,殊不知自己已经变成了笑话。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在鲁家做工的柳妈一日突然对祥林嫂说,她改嫁有罪,不吉利,还建议她到寺庙捐门槛赎罪,这样到了阴间就不会受苦了。可是祥林嫂千辛万苦地钱捐了门槛后,她依然没有摆脱人们的歧视。鲁家老爷在祭祀祖先时,连排位都不想让祥林嫂碰。人们封建的思想像利剑刺的祥林嫂没了奔头,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最后只好乞讨为生。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后来乞讨的祥林嫂遇到了回乡的“我”,她觉得“我”是个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问了我三个问题:人有灵魂吗?死了会下地狱吗?一家人会在地狱见面吗。不明真相的我回答她有,最后还害怕的跑掉了。我不知道她是在向有科学知识的“我”求救,希望从“我”这儿得到否定的答案,让她不再自苦。我一句大概有吧,让她唯一的希望破灭。小说的结尾在一片祥和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死去。可就连她的死也没有引起“我”以外其他人的关注,仿佛只是死了一只阿猫阿狗,大家浑不在意,生死的对立,繁华和孤单的对立。像一张大网拉扯着旁观者的“我”。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虽然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是简单的陈述,仿佛眉眼都不动,也像描写孔乙己一样,直到最后都没提一下祥林嫂的真名。但是他对祥林嫂的悲剧都化在了文字的背后,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一切都在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结束。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悲惨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诉苦换不来同情

祥林嫂的故事是可悲的,也是现代人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遭遇有不平事,也会对他人抱怨。或许有些人的抱怨多了些,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可是人生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别人看到,他人对你分享的快乐也好,悲伤也好,有时候一个倾听的姿态就能帮人一把。但是一味的像祥林嫂那样输出负能量也不可取。毕竟现在社会下大家都很忙,听你吐槽一次几次是情分,听多了难免厌烦,伤心过了还是要及时调整心态,活在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