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之唐宋

信陽茶與中國的社會發展及茶業歷史,息息相通,因其跌宕而沉浮,因其衰興而哀榮,一路走到了今天。

信陽毛尖之唐宋

唐代茶澆

唐代是我國茶業大興的時代。當時全國分為8大茶葉產區,涉及到河南在內的14個省區。同時信陽還被列為全國官辦的13個重點山場之一。陸羽在《茶經》中列出了全國”八道四十州”的茶產區,河南信陽一帶屬 港的茶葉為最好,信陽與羅山交界處的鐘山往南山谷的茶葉也是好茶葉,備受青睞。

信陽毛尖之唐宋

宋代茶銚

唐代,信陽茶已被列為朝廷的貢品。唐《地理志》載:“義陽(即信陽)土貢品有茶。”當時全國的貢茶地區計有16個郡,其中有義陽郡。據傳,義陽西部車雲山的茶葉品質極優,曾作為向朝廷的貢茶。武則天飲過此茶後,久治不愈的腸胃疾病頓消,精神大暢,稱讚不已,賜銀在車雲山頭敕建了一座千佛塔。據說千佛塔所用白石是從洛陽運來的,現在僅可見到塔門的殘跡及塔內石佛身上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 修復的銘文。歷經一千幾百年後,千佛塔雖已破敗,但仍屹立在山頭之上,成為信陽茶歷史的一種獨特標誌。據唐代史料,公元782年開始徵收茶稅,可見當時飲茶之風之一斑。茶葉由不稅到稅,從國用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從一種自在的地方經濟,正式被認定為一種全民性的社會生產或社會經濟。

信陽毛尖之唐宋

宋代,由於飲茶之風更盛,因而使信陽茶區茶葉面積、產量也大量增加。據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河南當時有信陽、光州、子安三個茶場,年產茶935799斤,佔全國13場賣茶總量的五分之一。茶葉的製作比唐代更為精湛,仍為貢品;茶具也 更為講究。據史載: 北宋信陽茶為官辦山場,壟斷採製。”宋時,淮南區茶葉為散茶,進貢茶葉的主要品種也是散茶,包裝一般都與龍鳳相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