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二十二)

點亮精神的太陽 ——王國達傳記文學

作者:陳建明

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二十二)


第六章: 山水知音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

這語錄的大意是,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表達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古人認為,只有尊重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才能天時地利人和。

借花獻佛。以中國文化祖宗孔子惠澤世人的語錄, 獻給王國達與丹瑞的友誼。謹願他們的友誼能永遠地惠澤緬甸和中國。

1、 戰爭時期結下的友誼

“王國達是真正的勇將,是優秀的緬族與漢族的典範,是不畏流血犧牲的傑出戰士!”

這是時任緬甸國防軍88師的丹瑞上校這位鋼鐵巨人的長官,熱淚盈眶地擁抱著王國達激動不已說的一句話。

故事發生在王國達的騾馬隊配合政府軍的戰鬥途中。

當政府軍與騾馬隊行軍到了一片黑森林的瓶頸時,古林參天,枝葉相纏、密不透風,戰士們只聽到口令聲,卻看不見長官的身影,行軍都是摸索著前行,差不多過了兩三天這樣暗無天日的日子,部隊終於走出了叢林,見到溪水、陽光,準備修整待發。這時,戰鬥又打響了,丹瑞上校在這次激烈的戰鬥中負傷了,失血過多,隨行的軍醫馬上決定要就地手術。

手術很大,當然需要輸血,迫在眉睫地需要與丹瑞上校血型相配的血,可是周邊幾個長官與戰士脫下軍帽(每頂軍帽裡有軍人的名字、編號、血型記錄)都查過了,血型都沒有一個相符的,正在丹瑞上校的生命希在旦夕之際,吉人天相,騾馬隊和鈴鐺聲響了起來,軍醫立刻讓人去向馬幫隊打聽,是否有人願意獻血,並請他們來幾個過來驗血,看著是否有血型與丹瑞上校相符的血型。

當時王國達走在馬幫隊的中間,以便關照隊伍整個狀態,前後相距也拉開了一、兩百米的距離,等到前面兩位隊員驗血的血型都配不上的時候,恰好王國達聞說趕到了臨時搭的手術室,一驗血,真是天助有緣人,血型與丹瑞上校的血型相符合。此刻,醫生驚喜:“我們的丹瑞長官有救了!”他心裡清楚,只要輸血就可以手術,取出子彈片,長官的生命就脫離然險。

此刻,本來風塵僕僕,身如“汗馬”的王國達沿途疲勞不說,還要保持戰鬥的高度警惕,還要兼顧人馬的行軍速度及安全,聽說丹瑞上校負傷又讓他萬分焦急,等到他驗完血後“符合血型,馬上輸血,請你馬上隨我來手術室!”的聲音自醫生的嘴裡傳到他身朵以後,他彷彿是吃了定心丸一樣,沒有半點的猶豫與雜念,坦然得如同在佛塔前,將清水澆在香花前的神淡心清。當時,他真心想用自己的鮮血、哪怕是全部的鮮血換得丹瑞上校的生命安全,因為他要指揮千軍萬馬,國家非常需要他啊!

臨時的手術室,頂棚上蓋的是軍用雨布,周圍是林木森森,鳥語花香閨 ,溪水潺潺,兩張臨時用的帆布手術床並排著,一邊是躺著接受手術的丹瑞上校,一邊是躺著抽血的王國達,神奇的此時此刻,兩位不同國籍、不同身份的都是鋼鐵漢子的男子漢,他們心跳的頻率雖然不同,但是他們身上的血液在一瞬間千古結合。神妙地和諧地暢暢 流,此刻,兩個不同膚色的男子漢都溫順得如同母親懷中的孩子一般地熟睡了,丹瑞上校因失血過多,昏睡過去了,王國達因過多的疲倦,過度地為丹瑞少將安全擔憂,放鬆下的心情,有如得到母親嘉獎的孩子般的滿足感般也恬然地進入夢鄉……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大自然彷彿離戰火遙遠,果樹上成熟的果子被清風搖下了幾個,掉在地上“啪啪”地響,其清香、其甘甜的汁液融入土地,吟誦一輪新生的喜悅。

大自然的這種生命體驗,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王國達的血脈,他彷彿是大自然的兒子,對陽光雨露萬分感恩,對他的國家他的人民常懷微笑的敬意。

丹瑞上校手術後甦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躺在他旁邊病床上的王國達說“敏倫好兄弟啊,你救了我的生命!我非常感激你!”

“尊敬的長官,我也要感謝你啊!首先,是您帶領部隊保護了我們的家園,我才有機會為您的生命效勞”。

這時,又有幾個長官走了過來,對王國達說不完的感恩道謝。

王國達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如果丹瑞上校是普通的戰士,我也一樣願意獻血為他的生命效勞。我想,是我的血型巧合上了,換了我或馬幫隊別的人,只要血型相符合的,都一樣會心甘情願地獻血,因為你們都為保護人民的安全在戰鬥啊!”

一場雨後,景棟黑森林的東山坎德,夕陽的光芒照在樹林子,樹林折射出金箭萬發,似傾斜的金瀑布,尉為狀觀。

丹瑞上校與王國達並肩行走在林子裡散步,樹葉上的水珠滴落在他們的 臉上,花香隨風吹入肺腑。他們交流國事與家常,恍若親兄弟般的隨和。

“要是沒有戰爭,親人團聚,人民安居樂業多好啊!”

丹瑞上校的這句話,讓王國達想起了他在臺灣幾十年來未曾謀面的三哥國棟,想起了他與國棟散步樹林、共同背誦的那首中國古詩:

淡淡長江水,

悠悠客遠情。

落花相與恨,

到地亦無聲。

翩翩少年郎,

騎馬上學堂。

既然觸發了鄉情,拉起家常。王國達竟然和比他大17歲的丹瑞上校,聊起了他在學校當老師時讀過的一些中國的文學作品,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天龍八部》和中國孔子的《四書》、《五經》。王國達很希望丹瑞上校能喜歡和接受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伸張正義的精神。同時,金庸的作品有豐富的人性與哲學理念,他總是描寫正派的武林高手也有心理陰暗的一面,邪教的武林高手也有心地善良的一面,說明人性的複雜性。

丹瑞上校對這個比自己小17歲的小朋友,滿心疼愛。

這孩子有頭腦,看問題全面,有深度,有智慧,他跟我灌輸這麼多的 中國古典文學思想,是想探探我對他的祖籍中國和華裔有多少的感情麼?是想給我吹吹伸張正義、主持公道的俠義之風麼?這小朋友啊,要是給他一根槓桿,他會翹動一座山的。有機會時要給他錘鍊錘鍊,是塊好玉石啊!

王國達說得興致上頭,也忘記了自己與丹瑞上校的輩分,口若懸河地還跟丹瑞上校講起中國孔子的“有教無類,學以致用”;講起孟子的“不問收穫,但求耕耘”,談得高興時,王國達像個小孩子一般調皮,用中國的漢語、英語、緬語分別給他講中國的風俗民情,讓“大朋友”對這位“小朋友”越加地喜歡了。丹瑞上校想,這個年青人,好好培養,將來是可以為國家做大事的啊!

當丹瑞上校問起王國達以後的理想和願望時,王國達就坦誠相告:

“尊敬的丹瑞阿爸,我們的勐穩民族到這片土地謀生幾百年了,我們一直將這裡當成自己的祖國了,我們的民族忠誠於政府,從未做過任何背叛政府的事情,總是協助政府保衛疆土,不辭流血犧牲。可是,你們政府總是將我們當作是外來人,沒有將我們當自己人,我們的許多待遇都沒有民主、自由,這樣與我們的忠誠奉獻是不對等的。我最大的願望是想讓我們民族與常人一樣過平等、民主、自由的日子,拿到合法的身份證……”

觸景生情,王國達望著一棵大樹上的葉子,隨風吹向四方,不禁感嘆“我的兄弟、鄉親啊,命運的風,將我們吹到了四方八方。何時團聚啊,我們是落葉,是要歸根啊……”

丹瑞上校聽得很仔細、很認真、敏銳地捕捉住了王國達所要表達的心意。他眉頭緊鎖,雖然沒有說一句話,遙望天宇迅遊的白雲,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之中。

王國達與丹瑞,平民與將領,由相識到相知,被國家和民族的一條紅線將他們的心拴在了一起。雖然,身份證仍久經迢迢跋涉之苦,但在這一特殊的時刻,丹瑞與王國達心與心的交流,第一次碰撞出了共鳴音……

是家浚出生的第六天(王家浚是1971年農曆七月二十八日出生的),丹瑞團長與艾伯少校路過王國達家附近,就進去看望這可愛的青年,並瞭解一些地理地貌的問題。

他們問完了工作上的事情,便問道“敏倫,你的夫人妹子呢?

“謝謝長官關心,我的妻子順荷已經分娩了!”

“啊!你夫人分娩了?恭喜恭喜啊!是男孩?是女孩呢?”

“是男孩!”

“抱出來,我們看看呵!”

“不行!長官!,”

“為什麼呢?”

“我們漢人的習俗,婦女未滿月,不能見客人的,大勐宜坐月子的習俗也這樣的。”

“呵,但是,我們是兄弟啊,怎麼還要有忌諱呢?”

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二十二)


王國達見領導如親兄弟一般親切,就進去跟順荷連續說了三次。順荷開始也不願意出來,但聽國達說起來,領導待他都如兄弟,就趕忙穿戴整齊了,抱著孩子出來見客人。

丹瑞和艾伯都爭著抱家浚,都很疼愛地親親孩子,丹瑞說:“我們部隊在這裡作戰,就給孩子取個‘杜亞倫’的名字吧(緬語是英雄的意思)。當時,他們坐了一會兒,來不及吃飯,就有任務報告,離開了王國達的家。

之前,丹瑞當營長的時候,與王國達在馬幫隊的工作交情不錯,去過幾次王國達家裡吃飯。因為順荷會做附子雞(就是用一味附子的中藥材烹飪土雞)的美食,遠近聞名。當地人每年要吃三四次這樣的附子雞,強身壯體,不易得傷寒。而順荷做的附子雞比一般人家做得更加細膩,美味可口。

順荷做飯用的水很講究,得是清澈的井水。做附子雞最好是用銅鍋,用文火慢慢熬煮幾個小時。燒的柴火都是山上野生的柴草、樹枝,燃燒起的柴火氣息清香撲鼻,而作為原材料的雞,是吃自家糧食、自家地裡菜葉養大的。

之後,丹瑞又帶領王國達到景棟前線打仗,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給他處理,他也是有意地培養王國達的綜合素質和領導才幹。

已經是上校的丹瑞,自己一直在最前線的戰場,他既是88軍的指揮長,又是衝鋒陷陣的戰士。他深知,王國達與他的騾馬隊遠比他帶領的這支政府軍部隊要辛苦,而且衣食住行的條件都比他們艱苦。在上山、下坡、雨天路滑,騾馬都無法爬山,下坡、行走的情況下,王國達與他的馬幫隊用肩膀將武器和糧食扛過沼澤地,扛過山崗,然後將騾馬牽過重災地帶之後,再回過頭將武器、糧食裝卸上去,繼續上路。馬伕們趕著騾馬上路,身上還要揹負著武器、揹包、子彈、望遠鏡、水壺、乾糧,他們比騾馬要辛苦,而他們也是血肉之軀的凡身啊!

丹瑞目睹眼前這樣的鏡頭,又浮現出當初王國達招兵買馬的情景來——

月白風清的夜晚,王國達大步流星地走村串寨,清風撩開他的襯衫,欲為他著急上火的心情拂去一些焦躁。

他一家一戶地敲開門,要一遍又一遍地跟父老鄉親們訴說著大同小異的解說詞:

“你們看啊,成立騾馬隊,不是看在我王國達的面子上,是要看在我們的國家的面子上啊!騾馬隊是要為緬甸國防軍上前線運輸糧食和武器的。我們出騾馬,出人力,是為國家安全,也是為我們寨子老小的生命安全。政府給的補貼不多,我們要體諒。國家不安全,我們的小家也難得太平啊!”

這番意思的一句話,要一家一戶反覆、重複地說,也不知道王國達說了幾大籮筐啦。

你想想,要籌備一百多匹騾馬,就要說一百遍甚至幾百遍同樣的話。有的一次工作沒做通,還要跑幾遍的,有的白天下地去幹農活了,晚上去遊說。

口乾舌燥,披星戴月,廢寢忘食,日復一日。王國達一個人辛苦勞累也罷了,有時還牽扯上順荷。善解人意的順荷很支持他的工作,每天在油燈下做針線活,就等到三更、等到天亮都要等著他回家。因為順荷知道,丈夫作這樣的工作,肯定是口乾舌燥、疲憊不堪地回家,她要給他準備了清涼的茶水和可口的點心。

粗茶淡飯,相濡以沫,這就是夫妻。王國達事業成就的篇章裡,有順荷默默奉獻的字字行行。

辛勞奔波了一個月時間,一支100餘人與120匹騾馬的隊伍很快組建了起來,“王國達老師”,凝聚著方圓百里人民的信任,雖然他的職務已轉換為武官了,但人們仍然親切地稱呼他“王老師”。

1980年7月,這支民間組建、官方調度的騾馬運輸隊(俗稱馬幫)由王國達和王國昌、李繼洲、楊從筆等人負責。自此開始,這支騾馬隊在崎驅的山道,在森林、溪流穿梭往返,為前線戰場與後方補充供給糧食、武器的奔勞,竟長達十三年之久 。人員因病或傷的流動雖有,但基本上隊伍是穩定的,一是熟悉地貌,二是便於管理,三是具備應對臨時戰鬥的能力。

戰友情深勝兄弟。在生命攸關的戰場,方顯戰友真情。王國達的堂兄王國昌、親密戰友李繼洲、楊從筆和黃樹邦,一直都是與他衝鋒陷陣的左臂右膀。無論是軍事訓練還是戰爭現場,無論馬幫還是辦學校,他們都協助王國達從宏觀上的周密計劃到具體細節的落實,至始至終替王國達排憂解難,同甘共苦。

緬北風雲之大勐宜王國達傳(二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