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產的媽媽,除了順產和剖宮產,生產方式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臨產的媽媽,除了順產和剖宮產,生產方式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隨著預產期的逼近,一個令媽咪又興奮又緊張又害怕的煩惱也跟著不時浮上心頭──要用什麼方式生下寶寶?要不就是忍受陣痛的自然產,或者就是一刀切的剖腹產嗎?其實你還有更多選擇,快跟著芝麻醬做好產前實習功課吧!


生產方式大破解


順產(自然生產)


在醫院自然生產,是目前大多數孕媽心中預定的生產方式,躺在病床上,不借由外力(如器械、開刀),將胎兒自陰道娩出的過程。只要沒有其它特殊因素(如:胎位不正),醫生都會鼓勵孕媽媽自然生產。


除了剖腹產必要因素的九大適應症之外,孕媽媽都可以自然生產,但是醫生到底根據哪些標準作為臨床上的評估?


就胎兒而言,胎位是否理想是首要的考量,其次才是胎兒的大小。以第一胎生產的媽咪而言,若是胎兒體重預估可能超過4000克(8斤),醫生會考慮建議孕媽咪改採剖腹生產。


4種孕媽咪不利於自然產


●骨盆狹小

●骨盆曾受到重大傷害

●小兒麻痺

●身高不及150㎝(身高不及150㎝,骨盆因生理構造發育相對窄小,不利於娩出胎兒)


自然生產的優點


  • 產後生理情況恢復較快,生產當天就可以下床走動。
  • 媽咪從觀察室回到病房,即可立刻進食。
  • 除了會陰切開的傷口,全身沒有其它傷口;而生產當時,醫生通常會幫媽咪及時剪開會陰,所以通常傷口整齊較易縫合,較少出現會陰無法縫合的撕裂傷狀況。
  • 產後併發症較少。
  • 寶寶從產道擠壓而出生,可以增加肺部發展的功能。


醫院內自然產生產過程

一般自然產會依以下流程進行,至於時間長度則視孕媽咪個人的狀況而定:

1.孕媽咪出現規則性的陣痛感,或是有產兆(如:落紅、破水)出現。

2.孕媽咪的子宮頸開至3公分左右,即可收拾準備,進入預定的醫院待產。

3.入院辦好登記後,醫護人員會協助孕媽咪進行更衣、灌腸與剃毛等準備動作。

4.醫護會裝上胎兒監視器,並進行B超、抽血、驗尿等例行檢查。

5.隨著孕媽咪的子宮頸擴張的程度,醫護會為孕媽咪進行內診檢查。

6.待子宮頸全開後,醫護會指導孕媽咪嘗試用力,並依進展速度換到產臺。

7.醫護人員幫孕媽咪清洗會陰,去除血漬,並消除陰部的部分肌膚。

8.蓋上洞巾,腳套等,醫護人員依照孕媽咪子宮收縮的狀況,引導他們用力。

9.當看到出現胎頭約10元硬幣大小時,醫師便會替孕媽咪剪開會陰(視個人而定)

10.孕媽咪繼續依循正確的方法用力,並將寶寶自產道中娩出(時間因人而異)

11.娩出小寶貝以後,醫護會在產臺上娩出胎盤與胎膜。

12.醫生會為孕媽咪進行胎盤與子宮的檢查作業,查看是否有異常狀況。

13.醫師替孕媽咪縫合先前剪開或不慎裂開的會陰傷口。

14.於恢復室觀察兩小時後,確定沒有任何可能的併發症狀,媽咪即可返回病房休息。


臨產的媽媽,除了順產和剖宮產,生產方式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剖腹產

雖然有些孕媽咪已經知道不需要挨這一刀,就可以平安生下寶寶,也有很多醫院儘量鼓勵媽咪以最自然的方式生寶寶,但國內剖產率還是高達50%,難道剖腹產真的是「必要之惡」嗎?


預期性剖腹產

這種剖腹產主要是因為產前評估,如果醫師認為媽咪採取陰道娩出的方式,會造成媽咪或胎兒的危險,就會建議改以剖腹產。


醫師評估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項:

1.胎位不正

橫位或斜位:寶寶肩胛骨或軀幹部位朝向子宮頸口

臀位:寶寶屁股朝向子宮頸,這是最常見的胎位不正。


2.骨盆狹窄或異常

孕媽咪有骨盆骨折的病史、骨盆過於狹小或小兒麻痺等。


3.巨嬰或多胞胎

若是雙胞胎,且胎位多為頭位,可以試著自然產,但假如是三胞胎以上,就必須剖腹產。


4.母體患重大疾病

例如藥物無法有效治療的子癇前症、心肺功能不佳、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


5.胎盤因素

孕媽咪發生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胎盤鈣化等胎盤功能不良因素。


6.子宮動過大手術

曾經切除子宮肌瘤或曾經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症)或部分子宮外孕(如子宮宮外孕)等手術。


7.陰部感染


8.前胎剖腹產

這一胎想嘗試自然產,當然可以,但是若與前胎剖腹產的時間間隔過短,子宮壁原剖腹產部位過薄,就必須剖腹產。


非預期性剖腹產


這種情況就很哀怨了,明明已經捱了幾個小時的產痛,偏偏還是生不出來,可是為了胎兒和媽咪順利生產,尤其是遇到產程遲滯、催生失敗、胎兒窘迫等突發狀況,就必須當機立斷,改以剖腹產。


剖腹生產生產過程

產前就計劃剖腹產,孕媽咪可在入院前就準備好一切事宜,入院醫護就會幫你搞定啦!

1.孕媽咪於剖腹產前一天,入院進行例行檢查(如:體溫、血壓等)。

2.醫護幫孕媽咪剃毛,進行超聲波檢查與胎心音監測。

3.開刀前的8小時要實行空腹直到手術後,並以靜脈留置針補充輸液。

4.進入手術室後,麻醉師先替孕媽咪於腰椎第四、五節處打入麻醉劑。

5.醫護為媽咪裝上自動式按壓的點滴軟管,以利媽咪在術後自行給藥緩解疼痛。

6.醫師將媽咪的肚皮劃開;再深入子宮劃開約5公分的切口。

7.醫師將寶寶自孕媽咪的子宮切口處拉出,並將相連的臍帶剪斷。

8.醫師縫合子宮切開處與腹部傷口。

9.在肚皮上以垂直的方式貼上多段的美容膠布,以協助傷口復原。

10、在恢復室等待約2小時,由醫師觀察是否可能出現其它併發症。

11、觀察結束後,媽咪由醫護人員推至一般病房休息。


臨產的媽媽,除了順產和剖宮產,生產方式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水下分娩

醫院裡的自然產,多半都是在產臺上「幹生」寶寶,其實,不靠手術的自然生產不只一種方式,你能想象自己在水裡把寶寶生出來嗎?你能想象自己的寶寶一出生就在水裡游來游去嗎?

泡在水裡生產,乍聽之下似乎不可思議:「寶寶會不會溺水、嗆到?」「我泡在水裡要怎麼用力?」


其實水中分娩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俄國生理學家艾格˙柴可夫斯基(Igor Charkovsky)在1960年發表研究表示,水的浮力可以減低新生兒出生時對腦部組織的衝擊力;而這種方式仍是自然生產,媽咪靠自己的力量,而非靠侵入性的方式(如:打針、手術),水的浮力可以幫助媽咪緩解疼痛。


只要和醫師做好事前充分準備與詳細溝通,每位孕媽咪都可以採取水中生產。但是有8種孕媽咪不適合:


1、早產

2、陰道不正常出血

3、曾經使用鎮靜或硬膜外麻醉

4、需要連續監聽胎心音時

5、母體發燒高於攝氏度38度,或懷疑有高度感染病症者

6、水中生產過程中會引起陪產人員擔心或害怕者

7、尚未治療的血液或皮膚感染

8、其它產科合併症


水中分娩過程

水中生產不只是泡在水裡把寶寶生出來這麼簡單,不管在醫院裡或在家裡,都必須做好完全的準備,才能順利生出寶寶。

1.孕媽咪出現規則性的陣痛感,或是有產兆(如:落紅、破水)出現。

2.孕媽咪帶著待產包進入預定生產的醫院,進行更衣以準備生產。

3.待子宮頸開至4公分左右的大小,即可進入水中待產;孕媽咪可在水中隨時變換姿勢,以減低疼痛感。

4.進入水中約90分鐘後,醫護人員會協助媽咪返回床上。

5.由醫師進行胎心音檢查,並判斷子宮頸擴張的程度。

6.媽咪再度回到水中待產。

7.其後,每90分鐘,媽咪都要離開水中返回病床測量子宮頸擴張程度及胎心音。

8.子宮頸全開後,醫護人員會引導孕媽咪在水中用力,媽咪可以自行變換生產姿勢。

9.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後,孕媽咪規律地使力,讓胎兒緩緩滑出媽咪的陰道。

10媽咪與寶貝相見歡,由醫師或家屬剪斷臍帶(須事先與醫護人員溝通)

11醫護人員協助媽咪離開水中,躺在產臺上將胎盤與胎膜娩出。

12.醫師檢查媽咪的子宮收縮情況,並視會陰情況決定需不需要進行縫合。

13.觀察兩小時,由醫師判斷沒有任何的併發症即可回病房休息。


臨產的媽媽,除了順產和剖宮產,生產方式還有什麼其他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