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导语: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的,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我们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对于人们来说,我们能从新闻当中了解刚刚发生的事,或者近期发生的事;我们能从史书典籍中了解过去的历史;对于信息来说,一切的过去皆成历史,那么,前秦时期是如何进行信息传播的?我们来了解下先秦时期新闻传播技术:

先秦时期,经济文化等社会多领域层面发展,各技术领域也相较之远古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传播需求日益增强,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技术的萌芽、产生和发展,这主要包括物质性传播技术和非物质性传播技术;传播技术的进步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争鸣,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和手段,从而加重了该时期的社会固化程度,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发展。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结绳记事是原始社会新闻的雏形

狭义上的先秦是指夏朝其至秦朝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人群已经由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开化,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必要因素已经开始产生,也由此产生了新闻传播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技术的产生,立足于具体的文字以及器物的新闻传播物质性技术有之,同时,立足于口耳相传的语言口头非物质传播技术也有之。

物质性传播技术对传播载体的需求度更高,文字形成之前主要由结绳以记事,因此结绳记事被认为是原始的文字,结绳记事所具有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文字功能,在文字发明之前,结绳记事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上古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下》),印证了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的社会功能。

在个人之间的交往中,单个事物一般都采取信物的方式;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例如群里社会或者部落间交往,就应该有复杂的记录方法。以我们现在的思想理解,原始结绳记事方式“大事大结,小事小结”,当事情复杂时,就难以承担起 “上古结绳而治……百官以治。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先秦时期书写工具不少,有甲骨、布帛、青铜礼器等原始书写工具,这些都是文字传播 主要媒介;古文字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并且由此产生了甲骨祭文、金文、碑志、帛书、谱牒、等传播技术;此外,也有木铎、韦编等辅助性传播技术;非物质性传播技术手段则主要有宣言、盟约、歌谣、论辩、游说、讲授等。

笔者认为,其中歌谣的传播受众面最广,因为语言产生之后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使人的抽象能力、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既推动了大脑的进化,又使人类的劳动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它本身的发展机会也常常就在自己起作用的地方。

传播技术历经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简帛等过程

物质性新闻传播技术,经历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到青铜器再到简帛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物质材料的生产技术较之原始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布帛的织造技术、竹简的制造与编织技术等物质性新闻传播技术在传播层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非物质性新闻传播也是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有宣言、盟约、歌谣、论辩、游说、讲授等。自夏朝开始,中国文明由分散的部落文明而逐渐向相对统一的国家文明发展。在文字符号还相对未完善成熟的情况下,口头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口头语言借助一定的音韵形成了群众更喜闻乐见、具有更大传播力的歌谣。这样的歌谣具有明显的传播舆论和娱乐、教化等作用。

《左传》中有如下记载:“某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不与谋,师乎师乎,何赏之乎?”

有人通过歌谣在传播齐景公已死且未葬之事,并通过此歌谣起到了一定的制造舆论作用。此外,还有:“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何归吾艾豭?”也就是宋国的田间劳作之人用歌谣调侃嘲讽郑国的娱乐新闻。可见在当时歌谣确实是作为重要的传播方式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各封国各地区由于存在地理条件的阻隔,文化交流方式的缺乏等原因,发展出了发音方式不同的方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歌谣,各地的民歌可借托于方言而成为了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且具有明显的即时性和有效性,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生活文化的特点。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诗经》就是先秦人当时的新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发明推行一种通用口头语言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需求,此技术在西周初年有了较大突破——即雅言的诞生;雅言是一种官方的且通行国内的口头语言,于是当时重要的称颂性诗歌也就有赖于此更广为传播,《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部分便是重要的体现。

《诗经》里面的内容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在先秦时期,人们的新闻传播主要靠语言;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和教育的垄断性以及书写成本的高昂,人大多靠口语传播,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被人们编写成民谣,这就是他们当时的新闻,这就是《诗经》最初的流传形式。

经过后人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在先秦时期,朝廷都会派指定的官吏来到民间收集民谣记录下来,然后上交到朝廷,让执政者了解民间生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见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这些采集民谣的人被称为“酋人”或者“采诗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他们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记者;他们的采集活动形成了中国最古老的事实采集;而这些事实通过诗的方式流传,被当时人们所知晓。这就是当时新闻传播的方式之一。

综述

笔者认为,先秦时期的古文字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争鸣;文字的成熟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传播媒体的改进,以及多种传播形式的充分运用都保证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先秦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传播现象则为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影响。

例如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人际传播受到重视;民本主义的出现为自由舆论空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士阶层的壮大为传播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但同时其传播技术存在单一化和匮乏性的特点,导致社会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流断层以至形成了君主式舆论形式,这种舆论对于生产力的演变发挥了进步作用,同时也充满了鲜明的阶级功利的色彩。

先秦时期新闻是如何传播,媒介有哪些?结绳记事、甲骨文、青铜器

在阶级社会中,舆论的产生不仅受到了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受到了阶级关系的支配。奴隶社会同原始社会不同,在阶级关系的推动下,舆论日益健全且成为了阶级斗争和国家统治的工具。制造舆论也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宣传性职业。统治者们为了蒙蔽和麻醉人民,雇佣了一些知识分子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制造出各种“道理”,说服奴隶和平民服从于他们的统治。

虽然也有些“ 开明”的统治者能够听取平民的声音,但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天子, 最终对于人民的反对意见采取的是残酷镇压的态度,表现出了阶级统治的两种形式,有限度地接受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意见,残酷地以武力镇压威胁其根本利益的反对者,从而加固了社会阶层,使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下降。


参考文献:《先秦诸子传播思想研究》、《中国传播史论》、《甲骨文的故事》、《中国古代碑志小史》、《简帛文献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青铜器纹饰与文字的关系》、《中华科学文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