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彧弓:多元與融通——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縱覽

 內容摘要: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區的入選作品,貼近時代精神,鑄煉生活詩意,整體數量和質量較上屆都得到很大提升。尤其在選題、材料、形式、技法等方面,體現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展現出中國美術的時代風尚。綜合材料繪畫作為與多畫種、多門類,以及多種物質材料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藝術形式,其未來將呈現出更加多元與融通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 時代風尚 多元 融通


  2019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在浙江寧波美術館展出。本屆綜合材料繪畫展從初評入選的518件作品中,遴選出入選作品293件,其中進京作品35件(含獲獎提名作品9件)。其中,魏惠東的《當莊子遇見卡夫卡……》和楊洋的《金色華章》獲得了本屆美展的銀獎。

  綜合材料繪畫以其豐富的材料、綜合的表現力受到越來越多美術家的關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美術架上繪畫體系中頗具創新價值的門類。本屆美展是繼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之後,再次將綜合材料繪畫集中評審並獨立設置展區,充分體現出綜合材料繪畫在展現中國美術時代風尚和樹立國際化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本屆展覽作品的材料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技法更加成熟,基本反映出當下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面貌。

一、謳歌新時代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本屆展覽中很多作品在題材上有意識地彰顯時代精神,描繪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氣象:李帥的《大國重器》表現深海石油鑽井平臺,體現“大國重器”的工匠精神;邱興雄的《月兔》繪製出月球探測車駛向星際的瞬間,突顯中國探月背面成功;孫磊、楊雷的《青山綠水新農村》繪製青綠底色的新農村,體現安居樂業的新農村景象等等,都在繪畫主題的選擇上展現了全新的時代風尚。在展覽現場的採訪中,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認為,關注時代、表現時代是本屆展覽作品突出的亮點,並且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很好的結合。作品主題的表達並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需要將其貫穿於作品的材料、形式與技法之中,從而實現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比如夏靖涵的《珍藏》,以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的一枚徽章為創作元素,用象徵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苧麻為基礎,反覆打磨、層層疊加形成的自然肌理,彷彿描繪出歷經滄桑的歷史歲月,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奮鬥發展的艱辛歷程。儘管此類題材並不陌生,但用綜合材料繪畫的形式出現,仍然令人耳目一新。


  另一方面,謳歌新時代不是綜合材料繪畫的獨有的特點。相比其他畫種,綜合材料有著更全面、更綜合的藝術效果,因此,創作者更需要尋找適合的材料和手法與主題表現相吻合。比如吳慶揚的《人物週刊——屠呦呦》,以青蒿粉末這一伴隨著屠呦呦終身的元素,配以代表病人希望的中藥渣,繪製屠呦呦的畫像。既表達其卓越的貢獻,又與渴望健康的人們建立心靈交流,這是其他材料所無法承載的。


吳彧弓:多元與融通——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縱覽

魏惠東(浙江) 當莊子遇見卡夫卡…… 綜合材料 180×180釐米 2018


二、本土材料的深度挖掘

  本屆展覽作品在材料的廣泛性和使用性上得到進一步挖掘,不再僅僅為了區分其他畫種使用綜合材料,而是從多種角度出發,挖掘不同材料對作品內涵表達的意義。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楊勁松就此認為,與上一屆展覽相比,本屆展覽作品在關照自身材料語言上有顯著提高,材料與作品內涵之間更加緊密。〔1〕

  在本土材料的開發上,本屆展覽中有不少新的收穫。比如張曉華的《九牛圖》採用西藏泥土、犛牛糞、犛牛毛等材料混以油畫顏料和白膠,九頭犛牛形態沉穩、目光堅毅,表現出忠誠團結、吃苦耐勞的西藏幹部精神;趙紅華的《絲路華章之千年之約》採用色澤高潔、質地柔韌的宣紙鋪底,經裁切、揉卷、摺疊、盤繞、浸染、排列等方法雕琢成畫面,再施以敦煌沙土和礦物顏料,以千年紙、萬年土、億年色的糅合表現敦煌永恆的美學意境。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秘書長朱盡暉認為,展覽中能夠看到表現中國力量和反映中國精神的作品,在材料的選擇上突出中國文化的符號。〔2〕巴圖的《遠古之聲》以草原石人為原型,利用牛皮、塑型膠、礦物顏料、丙烯等輔助材料,通過剪貼、著色、打磨等手段發揮材料本身的屬性。樸素的皮革象徵著草原文化的原生態品質,使觀眾自然聯想到草原的遼闊,彷彿能聽見來自遠方的聲音,體現著對草原文化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發現有價值的材料,可以合理利用材料的原生態特性融入到作品之中。陳啟琳的《山——生活製造》,直接使用現成的快遞紙盒拼貼堆積成山,並在綠葉、晚霞的烘托下形成恬靜溫暖的畫面。這是當下互聯網購物時代的景觀符號,也是美好生活的幸福旋律。正如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張元所說,藝術家的創作來自對生活的感受,綜合材料繪畫不是畫種,而是有跨界意識和綜合觀念的創作方式。〔3〕


材料作為繪畫創作的介質,在今天的綜合材料繪畫中已不再侷限於紙、布、墨、顏料等,陶瓷、金屬、麻袋等大千世界的所有材料都能成為綜合材料繪畫中的材料。深度挖掘的多元材料既能運用在新興題材中,如白閱雨的《秩序的光·負片》、塗少輝的《靜默如初——引力波》等,又能在傳統題材中呈現新的面目,如陳衛國的《西出陽關》,盧清、劉宗瑞的《愛蓮說》等。因此,藝術家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新的材料,並拓展材料的運用範圍。


吳彧弓:多元與融通——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縱覽

楊洋(北京) 金色華章 綜合材料 238×198釐米 2019


三、技法的融通與成熟

  從技法語言上看,本屆展覽的作品顯得更加成熟,材料的運用和製作的技巧也更加豐富而精緻。楊洋的《金色華章》用大面積金色的疊加、碰撞,塑造出多重複合且極具張力的當代都市摩登女性形象,並且追求斑駁剝落的古代壁畫效果,演奏著古與今的交融。魏惠東的《當莊子遇見卡夫卡……》使用版畫活字印刷的手法,結合手抄德文版《變形記》的方式,刷上礦物顏料呈現出朦朧的視覺效果。莊子和卡夫卡,都是以自我處世體驗切入社會觀照,異曲同工,相向而求,內在追求的精神都是人生絕對自由的境界。作品以綜合技法將二者思想碰撞並置於畫面,突出中與西的對話。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委員嶽海波表示,與上一屆展覽相比,本屆展覽作品的技法水平有了很大進步,融入中國繪畫的元素,表現出中國繪畫的文化氣韻。〔4〕劉冠儒的《融》把中國古代石刻造像與古希臘雕塑並置,融合成一個新的形象,用不同性質的紙和其他多種材料經過多次粘貼、打磨和暈染,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作品打通古與今的界限,溝通中與西的橋樑,象徵著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融合,並走向新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時,單畫種材料的技法演進與多畫種、多種材料技法的互滲融通使得綜合材料繪畫的技法更加多元、開放。同一題材的材料技法不同,呈現出形態迥異的面目。比如同樣描繪蝴蝶,鄧遠清的《晴春蝶戲圖》以湯紙拼貼和工筆繪製等手法,綜合運用礦物色、銀箔、銀粉、植物等材料,畫面清新典雅;而馬媛媛的《五彩世界》以水、墨、色的交融,以金箔、羽毛點綴,藉助布本的粗糙肌理呈現出壁畫般的厚重蒼茫。

  更重要的是,無論技法多麼炫目,其最終目的仍然是表現繪畫的主題。比如邱積釧的《源代碼自信之國》用報紙分解捲曲拼貼上色等手法,樸實無華,卻足以表達當今互聯網浪潮中傳統媒體與信息時代的衝突與融合。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委員陳青認為,對於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者而言,不僅要清晰地認識材料的初始特性與完成後的狀態,更要明確創作思路,把握創作主題,踏踏實實地進行創作。〔5〕

  綜合材料繪畫打通了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傳統畫種的邊界,其綜合的繪畫性要求作品不能單純地堆砌材料本身的物質美,而是要通過技法的加工,轉化成繪畫體系的審美元素。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馮斌表示,綜合材料繪畫如果要走向國際化,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重新審視作品的深度和銳度。〔6〕因此,應該完善驅動材料美感與內容交合的過程,既不能使材料的表現因內容而受到限制,又要最大程度創造性地發揮各種技法,表現出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性與思想性。

  綜合材料繪畫作為新興的創作方式,從本屆展覽作品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比如為材料而材料的作品、與其他架上繪畫邊界不明確的作品依然存在。再比如如何找到表達主旨的最優材料,如何運用複雜多變的繪畫技法,都需要進一步展開探討。但展覽從投稿數量的眾多到作品形態的多元、技法的成熟,再到創作隊伍的年輕化等方面,讓人看到了綜合材料繪畫未來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胡偉表示,本屆展覽實現了兩方面的突破:一是對於中國美術原創力的倡導與挖掘,為向國際大美術概念下的中國架上藝術全新格局邁進,創造了歷史性條件;二是在緊扣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主題的前提下,堅持作品思想性與藝術表現高度融合的學術導向,鼓勵並推進各技法形態的藝術表現,體現了綜合材料繪畫的時代特色。〔7〕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新時代,綜合材料繪畫的社會功能與文化使命更加突顯。綜合材料繪畫打破多種原有架上繪畫的概念,其材料的多元與技法的融通能夠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段和物質材料,為更新繪畫觀念、表現時代精神、體現文化價值等方面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本屆展覽的成功舉辦,無疑為綜合材料繪畫的未來向著更加多元和融通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


註釋:


〔1〕〔2〕〔3〕〔4〕〔5〕〔6〕《嘉實評委談/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微信公眾號“iartschool愛藝術+”2019年9月29日。


〔7〕《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區工作總結會在寧波美術館舉行》,微信公眾號“寧波美術館”2019年10月31日。


吳彧弓 本刊特約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