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我在前前前東家死磕過6年零10個月,最後薪資翻N倍跳槽離開。

這是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7年,這7年,表面看是完成了轉行、轉型、升職的彎道超車,本質上是經驗、能力、認知的原始積累,正是這7年打下的基礎,我後面發展很快,不斷跳槽到更大的公司,更高的職位,在35歲時又一次順利轉型,從HR轉職業規劃師。

覆盤過去,我最大的感觸是死磕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在哪死磕,死磕什麼?磕出了什麼結果?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畢竟死磕的風險是極大的,沒磕對或沒磕好,損失的不止是時間,機會,還有那再也回不來的青春和衝勁,年輕最大的資本是體力和活力,正是年輕時通過體力和活力化作的努力,才有了中年時期的閱歷和資歷。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的中年危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本質就是年輕時要麼跑的方向不對,要麼偷了懶,結果中年時期本該領先或至少有了個交通工具,卻還要和年輕人比誰跑的快,換做誰不焦慮?

有意思的是,在哪死磕,死磕什麼?磕出了什麼結果?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就是我們的職業規劃。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一、在哪死磕

這個“在哪”,既包括了行業、公司也包括了崗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樑寧老師講過一個例子:2010年,一對雙胞胎,一個選擇去了騰訊,一個去了報社,7年後,騰訊的那位年薪百萬,報社的那位面臨倒閉失業。

其實不要說行業,哪怕同一個行業,不同公司;同一個公司, 不同的崗位,即便同等起點的人,幾年下來境遇也大不相同。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幾年,看看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信你已經感覺到變化,各種差距在慢慢拉開,從看得見的收入、職位,到看不見的認知、見識,圈子。有人幹勁十足,春風得意,有人鬱鬱寡歡,越來越喪。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二、死磕什麼

職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公司給你物質,你給公司創造價值,弄明白了這一點,能夠讓我們的職業發展更快,也能夠讓我們理解很多事情。

從兩個維度進行反思下現狀:

1、公司和老闆的價值訴求是什麼,你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這個價值訴求?尤其是你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相應的回報更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2、現在的工作放在市場上的價值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創造更高更普適的價值?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放大格局,不要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限制住自己的認知和能力,要知道你不會在一家公司待一輩子(體制內除外)。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第一個問題:公司和老闆的價值訴求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現在的工作放在市場上的價值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創造更高更普適的價值?

這裡的市場指的是那些更優秀,對你的崗位要求更高,同時也能給出更高回報的公司,他們的標準和要求,就代表你下一階段要努力的方向。


三、磕出了什麼

1、對自己越來越瞭解:職業興趣、能力圈、內驅力來源

一個人對自己的瞭解,一定基於過往的經歷,所有做過的事情,就像論據一般,只要經過梳理,歸納,總結,就能得到一些論點,這些論點裡有你的個性、興趣,特質等等。所以,如果你想更瞭解自己,一定要有足夠多足夠豐富的行動實踐。

2、獲得更高的職位和收入

那些過往持續的努力和積累就像一個小雪團,慢慢滾成了一個大雪球,這個雪球就是死磕專業,實踐,工作成果的所有聯結,這個雪球,最終會變成你的砝碼,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議價權。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3、升級認知和見識

當你去到更大的平臺,遇到更多優秀的人,你的思維和見識會被打開,人不會渴求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無法理解超出自己認知的事物,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4、持續迭代,自我升級的習慣

每天持續的努力比一時雞血式的拼命有用太多了,當你的身體,大腦習慣了這種每天一點點的精進,偷懶反而會讓你不習慣。

所謂頓悟,不過就是當你的實踐和認知高度重合的那一刻的恍然大悟,過往所有的積累,是產生頓悟的前提,那些聽起來再平常不過的道理甚至是雞湯,只有踐行並有過結果的人才能深刻理解。


那些在一個公司死磕了5~10年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升級迭代了,翻看過往的工作方案、成果,PPT,日誌,如果覺得不怎麼樣;回想之前的想法,煩惱,如果覺得幼稚可笑,那你一定是進步了,讓自己變強變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最後,死磕的對象是自己的能力,不是和公司、老闆較勁,死磕的結果是成長,不是一時的崗位高低,收入多少。

找到正確的方向,正確的行動,是我們人生的最大“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