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智能水錶走的是貼心和善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智能水錶走的是貼心和善意

“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一網統管”平臺,隱藏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當獨居老人家中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時,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會預警。居委會幹部接報立刻上門走訪,確認情況。除智能水錶外,街道還為參與試點的獨居老人安裝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等智能設備,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電話、上門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全面輻射轄區內所有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雲管理。

一個小小的設計,沒有像攝像頭那樣不得不關注老人過多的隱私,也無需大量的經濟和人力投入,就能實現對老年人的關愛,甚至關鍵時刻能挽救老人的生命。在智能化為老年人造成諸多不便,連衣食住行都受牽連,以至於國家都不得不出手改善老年人生存狀況的當下,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這一試點再次證明,老年人和智能並非天生的“敵人”,也不會必然的錯過。

只要用心,只要有情,智能化一樣可以為老年人所用。智能水錶、紅外監測等技術早已存在,只不過商家開發是為了盈利,單位使用也是為了方便省事,無須用心更無須有情。疫情期間的智能門磁、健康碼小程序等,在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的同時,就給部分老人留下了“不近人情”的感覺。可長寧區江蘇路街道不一樣,他們將新型智能設備和手段應用到服務養老中去的想法,正是從疫情期間安裝智能門磁中受到的啟發。

同樣一個技術,有人看到的是賺錢的商機,有人捕捉到了改變的契機,有人則視為提升服務的良機。作為跟老百姓面對面的街道社區,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員幹部,的確應該向該街道學習。網友呼籲獨居老人家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的做法應該向全國推廣,但比具體做法更應該推廣的,是工作思路、服務意識,尤其是對老年群體的感情和體貼入微的思路,如此才會有更多的智能技術用在老年人身上,為他們提供更多關愛,讓老年人在智能時代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然,對老人的關愛決不能陷入智能技術依賴,提升智能科技使用的同時,決不能放棄傳統的服務模式。再智能的技術也不能代替人,收集再多數據也抵不過幾句上門的當面問候來得溫暖。我國現在有2.5億60歲以上的老人,特別是其中的獨居老人,上門看一看、坐下嘮兩句,老人就知道國家和社會惦記他們、關心他們,不會嫌棄他們、更不會拋棄他們。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賈亮

編輯:賈亮

流程編輯: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