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粗略計算中國有3000萬卡車從業人員,正是這3000萬從業者支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特別是疫情當前,3000萬人的鼎力相助,對疫情防控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卡車,客車為抗疫貢獻極大力量,功不可沒!外出務工車,支援武漢的醫療物資車,你大可以說是經濟利益驅使之下的貢獻,可這不就是經濟發揮的積極作用?而且這兩類駕駛員,誰不是擔著極大風險前行?

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幾乎不可能有人為了那點點利益冒生命危險,而這個群體真正能受人關注嗎?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數人連起碼的尊重都得不到。我不是駕駛員,但是我想為這個群體發聲!

緣從何起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說起為何喜歡卡車,自然是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分不開的,從小就喜歡車,也是受父親的影響,那時候車還很少,我們這車還很少,重卡有東風有解放,輕卡有茶花,每次看到這些車從我面前呼嘯而過,又羨慕又佩服。

那麼大的車,拉那麼重的貨還能駕駛的遊刃有餘。自從坐上一臺東風153九米六大單橋,學著那些叔叔的樣子,扒拉兩下方向盤,踩了兩腳那塊厚實又寬大的剎車踏板,發出氣剎獨有的美妙聲音之後,從此與卡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展

稍微長大一點,正是卡車的黃金年代,那時候只要有車,不愁沒貨源,東風是雲南人民很喜愛的品牌,從以前的東風153,再到後來的東風紫羅蘭,多少人靠一臺東風發家致富。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那時候市場細分化率低,時效性要求不高,且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某些政策以及法規對卡車的限制低,那個時候真正是屬於卡車人的黃金時期,每個駕駛乾的如火如荼,商用車事業正式如日中天。

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卡車運營那麼好?

1,入行門檻不低

當時考個駕照也不像今天那麼容易,且對於當時的經濟水平來說,考個駕照並不便宜。

2,買車不容易

當時買臺車,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想買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而且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不高,卡車製造成本不低。還有相關金融政策不齊全,貸款買車也不現實。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3,物流信息封閉

甚至有些地方能被一群人壟斷,運價不會過低。

歸根結底就是競爭小,利潤高。

就這麼如火如荼的進行的十多二十年,時間線一下拉到2016年。

寒冬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為什麼說2016年是對於卡車人來說很重要的一年,原因就是國家頒佈了治超新政GB1589—2016以及緊隨其後的921治超新政。

政策解讀就不再贅述,大變化就是,6X4牽引車總重不得超過49噸,6X2總重不得超過46噸,對於轎運車的集中整治,重新啟用9.6米大單橋,以及中置軸全掛公路列車等。

隨著新政策的推出,以及物流市場逐漸細分化,專業化,高效化,留給普通散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競爭越來越激烈。

● 為什麼造成此番景象,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1,入行門檻低

大多數是散戶,有些新手不懂行,亂開運價,致使貨運市場呈現亂,散,差的運輸大環境。

購車越來越容易,科技水平發展,流水線生產,卡車價格下降,金融政策下放,購車零首付,零利息廣告鋪天蓋地,所謂的貸款車越來越多,迫於貸款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把運價壓到了成本價,甚至是虧本。

2,物流信息公開透明

配貨軟件逐步取代配貨市場,配貨部信息部,運價有些時候低到令人髮指,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3,大型物流企業發展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現在物流公司,大車隊越來越多,進行企業化管理,引進先進管理模式,把物流成本儘量壓低,車大多數用進口車,購入成本雖高,但是後期投入小,且出勤率高。

而且大多進行甩掛運輸,運輸成本節省20%—30%,單位油耗降低31%—46%,路面交通量減小85%。低成本,高效成為了這些企業的代名詞。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只要是開過進口車的駕駛員,都深知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差距,雖然我們不必過分迷戀進口車,但是要深知其差距,舒適性,安全性,燃油經濟性,都是表現比較優異,這對於開著某些車型打游擊的散戶來說,這又是一大差距。

4,駕駛員地位越來越低

我不是卡車司機,但是我想為他們說句話

這也是我最想表達的一個點,越來越低的地位,處於整個物流行業的底端,受各方打壓,沒有話語權,社會關注度低。

他們把生命最美好的二三十年獻給了運輸事業,而他們得到了什麼?微薄的收入,一身的職業病,聚少離多的家人,難以相聚的朋友,這真的是一個對社會有極大貢獻的群體應得的嗎?我想很大聲的說:不!

看不到光的寒冬,走不完的彎路,到底卡車人的春天何時候來到,冬天真冷也真漫長,真心希望給著3000萬人多點關心多點愛,不要讓他們一個人倒在那凜冽的寒冬,孤立無援!(文/卡家號:戴維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