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在清朝建立之初,满族统治者颁布一道命令,强行令所有的男人剃发留辫,清朝基础奠定后,男人的发辫几乎成为中国近三百年间中国男人的代表装扮。戊戌变法之时,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之举,认为中国不能够再墨守成规,必须同世界接轨了,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物质文化、社会习俗等大多都是沿袭传统模式,包括那一些迷信啊什么的。从高堂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延续着自己“应该”延续的文化——像达官贵人,凡人皆是长袍马褂,长烟锅儿,绫罗绸缎、穿金戴银;而老百姓则是粗布补丁衣,食得粗茶淡饭。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开始与中国“通商”。

无论是开店、设立通商口岸、办立银行,还是大肆进行商品交换,舶来许许多多琳琅满目的洋货,西方的文化逐渐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近代社会逐渐开始。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领袖孙中山结合西方与中国传统的衣服样式,设计出中山装,受到广泛新派的欢迎,同时也遭到许许多多的守旧派的指责。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服饰开始变得五花八门,无论是西装,还是粗布大衫,或者是旗袍,还有学生装在青年一代人中成为了文化的标志。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饮食大国,世界上好多排名靠前的美食都出自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各地的城镇或者乡村都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习惯。比如南方多雨、多水,气候潮湿,所以南方人多以种稻为生,这便导致了南方人大多喜吃,米饭、海鲜等;而北方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人们多以种麦为生,所以北方人喜好吃面、肉类等,像小编就是北方人,在西北的这片土地上,没什么是能够比得上一碗面条配一颗大蒜来的舒服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通商口和一些大的城市里面开始出现咖啡馆或者面包房,甚至还会出现西餐厅等,所以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在自己传统的饮食之外吃的这些“洋玩意”逐渐成为一些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并且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在中国沿海和内地大城市都设立了他们的使馆、领馆区,开始建立起许多带有西方色彩的建筑物,这样就打破了中国只有四合院或者小茅屋的窘境,并且在中国的一些有钱的官员或者商人也花费大量的金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欧式洋房或者中西式合璧的豪宅,并一度视此为身份的象征。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不止以上这些,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之间的作揖、唱诺之礼,等级之间明显划分,下级向上级行跪拜礼等等古代封建礼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人与人之间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等礼仪,并且在辛亥革命之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开始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正式实行此法令,婚丧礼仪等也有较大的改变。人们在称呼上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老爷、大人”等变为具有平等关系的“同志、先生”等,虽说仍有部分守旧派之间没有被实行,但他们已经是无法制止这一发不可收拾的改变了。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之间差别如此之大,但却又互有联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的枢纽,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近代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