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文/阿九

近日,王凯的两部剧《清平乐》和《猎狐》近乎同期上映却没有收到原想中的成绩,自己左右互搏的神仙场面不但没有发生,反而让他因为这两部剧惹了争议,演技口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猎狐》反派呼声高过主角,刘奕君功不可没

70集的大剧《清平乐》似乎已经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把大部分观众“熬死”了,现在较为让人期待的是王凯另一部新颖的经侦题材作品《猎狐》。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该剧的播出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剧情也发展到了高潮的阶段,正义与邪恶战争之间的大幕即将收场,不过如果从剧作的话题和观众对于角色的呼声来看,好像王凯和王鸥扮演的正面角色似乎并没有如期待中的讨喜,反倒遭受了不少的争议,而刘奕君扮演的反派boss,不针对剧中角色的话,外界夸赞认同的声音明显高于两位正义警察。

《猎狐》里王柏林的角色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它的扮演者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剧中最大的反面人物,他坏的彻底,但是又很难演。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到,剧中他的出场都是为了推动剧情服务的,这个角色很单纯,似乎他一出现你就知道他又有什么阴谋诡计了,然而他又很复杂,作为商场经验老道的“狐狸”,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他不像那些举着“我是坏人”的大旗的反派人物,将所有自己的坏事都放到桌面上,等着别人来制裁。他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表面上温和无害,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内里却藏着致命的獠牙,等待合适的时机便咬你一口,这样的坏人是最可怕的。而刘奕君刚好把握住这个人物的特性,将角色坏得单纯又复杂的特性演绎了出来,用精湛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从《仙剑奇侠传》到《猎狐》,观众审美在改变

说起来不可思议,两个正义的主角因为种种不大合理的剧情而引起观众的吐槽,而这一个没有什么“性格”,只是为烘托正角的反派人物却成了观众的夸赞对象,放到二十几年前,比如《还珠格格》那个时期,真的想都不敢想象。

不过我们看到,现在的观众审美似乎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在悄悄地改变,曾经被骂得狗血喷头的“皇后”和“容嬷嬷”慢慢获得了观众的理解,而曾经爱情至上,正义的主角团们则让人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善”。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许是从《仙剑奇侠传》系列里的反派开始吧。不管是“拜月教主”还是邪恶而生的“邪剑仙”,亦或是不算反角的反角魔尊“重楼”,他们的剧情很单一,没有太多的日常来表现人物的多面性,只是一心做主角升级打怪路上的绊脚石,然而却并非那么惹人讨厌,相反作为反派的他们说出来的话都很有哲理,多年后再回头看也禁得起推敲。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不过反派角色的魅力并不仅局限于此,深受宝岛偶像剧影响的国产剧在后期的制作中成了万物皆可走爱情线的套路,反派也是与时俱进着。如赵丽颖主演的《花千骨》里反派“杀阡陌”、“东方彧卿”等,《独孤天下》里的“宇文扈”,《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润玉”等角色,都凭借着痴情而“洗白”,在他们之后,“不怕反派坏,就怕反派帅”“五官决定三观”等话语开始流行。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没有完整的成长线,为何反派却成了大看点

不管是因角色而被理解喜爱还是因感情线影响观众三观,亦或是因为精湛演技而被大众认可,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已然成为了剧中的一大看点,没有完整故事线的他们为何能够独得观众偏爱呢?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残缺也是一种美,或许这正是他们被喜爱的原因吧。主角有了完整的故事线,从生活到工作到感情方方面面如纪录片般被展现出来,会显得琐碎,也会暴露人物的一些小缺点,就像现在,王凯和王鸥的角色争议里最多的不就是冲动和不理智吗?

从《猎狐》看影视剧套路:反派为何总比正面人物出彩?

​从稚嫩到成熟稳重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成长时间里的小过错便成了他们角色的污点,而反派则避免了这一点,不管他们是什么类型的反派,出场基本都是满级boss,也只为一个目标而坚定向前。而且似乎坏人只要展现出一点善,他便能得到谅解,而好人则需要付出更多,甚至不能够有过错,不能不完美,影视剧里,观众对于反派的宽容或许也是来源于此吧,你们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