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要名存實亡了

最近有個讓人不得不側目的大新聞:黨中央國務院前幾天發了一個意見,準備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涉及的領域包括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價格6個方面。

前三者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三要素,後三者是在新的生產條件下出現的三個要素,如果願意的話,可以把數據和價格兼併為“信息”(事實上它們就是市場信息最好的兩個載體)。所以這一次改革意見,基本上是把傳統意義上和現代意義上的所有要素都囊括進去了。

什麼叫改革進入深水區?這就是了。

既然涉及的領域這麼多,整個改革的意見內容自然也很多,如果它最終能夠成功,恐怕很多人的命運都要改變了。所以這注定會是改革開放中期具有標誌性的一份文件。

更復雜的東西我們今天就先不說了,只挑勞動力要素改革的一部分來聊聊——城市戶口

戶口制度是一項一言難盡的制度。你可以說它是一座極富吸引力的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打死都不肯出來。這和中國眾所周知的城鄉發展二元差異有關係,有城市戶口,你就能享受城市級別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當然,城市也有三六九等,越是大的城市,這些服務就越優質。

另外戶口還與很多社會參與資格有關係,尤其是是幾個一線城市和強省會城市,買房買車是投資渠道的一部分,但只有有資格的人才能參與。所以大城市戶口是很寶貴的,即使沒法在大城市落戶,在地區性的中心城市落戶也是人生進階的一部分。

我們把現有的戶籍制度抽象化,大致上就是下圖這樣:箭頭的方向代表了人口流動的方向,箭頭的粗細代表了流動的可能性。不僅到處都是斷頭路和獨木橋,而且連同級別地域之間的流動性也不足,勞動力的分配受到了嚴重的地域限制。

戶口要名存實亡了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的主要國家裡有戶口制度的還有兩個——日本韓國,都是東亞文化圈的,可以說是一種地域性的管理技術特產。更有意思的是,日韓的戶口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比如很多日本人的戶籍地址是皇居或者富士山頂,完全只是為了應付交差而已,民政部門也不管,這和我們戶籍嚴格與住房綁定的思路有質的區別。

這是因為戶口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農業社會的治理方法,服務的是古代王朝信息傳遞困難、經濟環境重農抑商的管理需求。你可以認為這是古代王朝發明的先進的人口管理方法,但它和現代商業社會的脫節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想要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速度,就必須把這個奇怪的制度解開,放任勞動力自由流動。我還記得上學時偷聽經濟學專業的課,當時老師就慷慨激昂地說了三個改革的枷鎖,我就先不打字多說了,它們分別對應的就是經典的生產力三要素,對應關係看下圖。戶籍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戶口要名存實亡了


然而雖然在道理上這一切都說得通,但我相信我們的讀者朋友裡應該也有很多不希望戶籍制度取消的。

你們中可能有的人是大城市土著,不僅在心態上有自豪感,而且事實上享受著外地人不能來分享的資源,不能來炒的房,不希望制度取消很合理。還有一些則是辛苦拼搏多年才拿到大城市戶籍的新城市人,這其中的心酸不足為外人道,也可能放棄了很多其他機會,如果一夜放開也就意味著你們過去的付出毫無意義,心理上是很難接受的,這也應該得到尊重。

另外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無條件地放開戶籍必然意味著城市人口短期內飛速膨脹,公共服務難以跟上,城市反而變得一團糟,這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所以在解與不解之間,必須有一個折中的方案。

按過去的改革經驗看,這種過渡狀態可能會進化成全面放開,也有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過渡。

具體到這次的意見,這個過渡狀態就是“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這裡面有兩個維度:

讓我們把這兩個維度抽象化,其實就是未來發達城市內部人口互通,其他城市內部互通並與農村互通,發達城市和其他地區保持原有的流通渠道。原則上人口的流動方式就會像下面這張圖一樣,

戶口要名存實亡了


這種新的結構,還是很讓興奮的。

比如我是一個上海人,現在在北京生活,其實還是感到了很多不便的。沒有交滿五年社保就不能置業、買車,如果有了孩子也不能在輕鬆北京上學,家裡老人萬一生病了還要兩頭跑。這都影響了我在北京定居的安全感,這是會間接影響工作積極性和經營穩定度的。

而一旦重要城市互認,這些後顧之憂就沒有了,戶口落在哪裡都一樣,我可以在有最多機會、經商環境最好的城市創造就業崗位、依法納稅。這時候選擇的壓力就轉到城市管理者頭上了,他們必須十分努力才能吸引同量級的勞動力,這也會間接提高財富生產與分配的效率。

但新的結構肯定說不上絕對公平。尤其是一般城市的土著居民,很可能成為利益損失最大的群體:他們要去發達城市仍然困難,但湧入的新人口卻會變多,公共設施無可避免地會被分享。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我們都習慣了說“來了就是深圳人”,但如果未來是“來了就是淄博人”、“來了就是大同人”,淄博人大同人要落戶北京卻困難重重,那他們能答應嗎?恐怕一時之間是很難的。

所以解開戶口這個枷鎖是好事,但即使是折中的方案,背後還有很多細緻的工作要做。

比如對房地產,就要做好調控的預案。房住不炒是必須堅持的,老居民和新進城人員都有改善住房的權利,不能為了維持土地財政而讓居民買不起房,否則放開就失去了意義。但如果大興土木,稀釋老居民的不動產也是不可取的,這一定會在未來留下衝突的隱患。

再比如城市公共服務的水平,主要也就是教育、醫療、公交資源的配置,也要與未來的人口極限相匹配。不然平時資源爭奪事小,遇上大問題手忙腳亂就出大事了。就說這次的新冠疫情中早期,湖北多少病患其實不算多的次級城市告急?如果所有城市都這樣,那就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好全面放開戶籍制度的準備。

其實文件裡也有相關的要求,“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

還有就是對新老市民要進行適當的教育宣傳。對新進城市民,可以進行城市文化的適應性教學,尤其是本來對城市生活沒有經驗的人群,需要儘早地幫助他們切換生活方式;對老土著,則可以宣傳吸納新鮮血液對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在基層多多組織破冰的活動,把“我們”和“你們”的界限模糊掉。

所謂吸納新人口,說到頭來不是發個戶口本那麼簡單,人們對城市產生一致的認同了,才算是消化成功。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暢想一個過渡狀態之後的終極形態——所有地域間的戶籍流動完全放開,消除地域歧視,所有人都能憑實力在更好的地方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要建立在這份《意見》能夠順利趟過深水區的基礎上。

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