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弘一法師像水一樣飄逸,印光法師像山一樣凝重

1931年6月17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記錄了與弘一法師、印光法師的一次見面:”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位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位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在到功德林去拜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不過與希冀看一出著名的電影劇等的渴望並不一樣。

葉聖陶:弘一法師像水一樣飄逸,印光法師像山一樣凝重

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是在民國初年;那時李先生在上海主編《太平洋報》藝術副刊,我對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去年子愷先生刊印《子愷漫畫》,丏尊先生作序,我才知道李先生現在稱弘一了。

於是不免向子愷先生詢問關於弘一法師的種種。承他詳細見告。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便向子愷先生說了。“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

前此一星期,飯後去上工,劈面來三輛人力車。第二是子愷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顛頭。我也顛頭,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第三輛一霎往後時,我見坐著的果然是位出家人,清矍的臉,頷下有稀疏的長髯。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這樣想著,屢屢回頭望那越去越遠的車篷的後影。

第二天,就接到子愷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拜見法師。深深嚐了世間味、探了藝術宮之後,卻回過來過常人眼中枯寂的持律唸佛生活,他的態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導引進那房間時,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著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顏,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丏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著手裡的念珠。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見他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態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隨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祂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心願。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這碟子是醬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這個日本的居士要。”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

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

葉聖陶:弘一法師像水一樣飄逸,印光法師像山一樣凝重

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

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我在他背後這樣想:

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丏尊先生告訴我,他曾經嘆息中國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見他是持律極嚴的。他念佛,他過午不食,都為的持律。但持律而到達非由“外鑠”的程度,人就只覺得他一切純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於會把它淡忘。這也是一種生活法,宗教家大概採用這種生活法。

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就如我,沒有他的宗教的感情與信念,要過他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真誠地敬服他那種純任自然的風度。

到新閘太平寺,寺役去通報時,弘一法師從包袱裡取出一件大袖僧衣來(祂平時穿的,袖子與我們的長袖子一樣),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間異樣地靜穆。

弘一法師頭一個跨進門去,對著印光大師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

葉聖陶:弘一法師像水一樣飄逸,印光法師像山一樣凝重

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位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位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幾位居士都歡喜佛法,有曾經看了禪宗的語錄的,今來見法師,請有所開示,慈悲,慈悲。”

“嗯,看了語錄,看了什麼語錄?”印光法師的聲音帶有神秘味,我想這話裡或者就藏著機鋒吧。沒有人答應。弘一法師就指石岑先生,說這位先生看了語錄的。

石岑先生因說也不專看哪幾種語錄,只曾從某先生研究過法相宗的義理。

這就開了印光法師的話源。祂說學佛須要得實益,徒然嘴裡說說,作幾篇文字,沒有道理;祂說人眼前最緊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險;祂說某先生只說自己才對,別人唸佛就是迷信,真不應該。祂說來聲色有點兒嚴厲,間以呵喝。

弘一法師再作第二次懇請,希望於儒說佛法會通之點給我們開示。

印光法師說二者本一致,無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過儒家說這是人的天職,人若不守天職就沒有辦法。佛家用因果來說,那就深奧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惡就吃苦。人誰願意吃苦呢?

弘一法師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懇求時,是說這裡有講經義的書,可讓居士們“請”幾部回去。這個“請”字又有特別的味道。

於是弘一法師又屈膝拜伏,辭別。印光法師顛著頭。待我們都辭別了走出房間,弘一法師伸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隨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門內的包車上,方正平帖地摺好包起來。

葉聖陶:弘一法師像水一樣飄逸,印光法師像山一樣凝重

據說,佛家教規,受戒者對於白衣是不答禮的,對於皈依弟子也不答禮;弘一法師是印光法師的皈依弟子,故一方敬禮甚恭,一方顛頭受之。


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七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