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療愈》:與心靈深處的“Ta們”和平相處

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爾·瓦雷裡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因其外表而各自不同,又因其內心而彼此相像。”身處信息時代,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壓力陡然增加,人際關係千頭萬緒。而成年人的世界裡,各自往往都是“泥菩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業”要做,當我們想要找人傾訴或者有求於人時,對方沒有回應,其實未必是人家不願意,大部分時候真的有心無力。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更加懂得要做自己生命中的擺渡人,自我消化往往比四處傾訴更靠譜。既然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類似緊張、煩躁、痛苦、恐懼、焦慮、抑鬱等一種或多種問題的叨擾,那麼究竟如何接受這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如何有效地自我消化呢?


《內在療愈》:與心靈深處的“Ta們”和平相處

《內在療愈: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以下簡稱《內在療愈》)是一本由15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專家通過自我揭示,結合多年的諮詢實踐經驗,針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共性的心理困擾,給予看待這類問題的專業視角以及具體自我訓練和療愈建議的書。大多數人,無論是何種角色,幾乎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內心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的負面障礙,而且越是閱歷越深的人,越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明澈感。


《內在療愈》:與心靈深處的“Ta們”和平相處

身處這個日新月異的商業環境,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正變得更加容易焦慮、緊張、敏感和抑鬱。似乎誰沒有一點“小心事”,就不是一個努力上進的現代人。書中告訴我們,世界上共分為兩種人,分別是目前有心理問題的人和曾經有心理問題的人,包括心理醫生也不能自我免疫。與其深陷負面情緒不斷自我壓抑甚至坐以待斃,不如學著主動接受並觀察現時的這些狀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幫助自我完成內在療愈。

《內在療愈》中的數位心理專家結合自我實踐與臨床驗證向我們誠懇地介紹了多種心理療法和具體建議。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缺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的一面,與內心深處的Ta們和平相處,進而獲得自我平衡是有法可循的。

很多時候,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在職場中,我們被要求扮演情緒穩定、心態積極的成年人。而事實上,誰不是內心數次崩潰,再爬起,再崩潰,再爬起……彷彿這就是生活當中的常態。我們試圖想方設法改變並且抗爭,反而愈發覺得心力交瘁。心理學研究表明,

從長遠來看,與自己內心體驗的鬥爭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奏效,因為我們很難直接且長久地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情緒。那麼面對生活中的這些負面狀態,我們如何才能邁過這道坎,做到不消極,不縱容呢?

v 分辨自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的狀態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其中狀態包括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內在療愈》中的一位心理醫生親述了自己初入職場遭遇職場欺凌的經歷,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作者陷入了“我一無是處”、“我將一事無成”的負面狀態中不能自拔,內心承載著莫大的悲傷和痛苦。

在情緒管理當中有一個著名的ABC法則,其中A代表客觀事件,比如初入職場遭遇欺凌這個客觀事實;B代表我們的大腦對這件事情產生的想法;C代表由這種想法引起的主觀情緒。而情緒會最終作用於我們的生活/工作狀態以及身心健康。人類的大腦就是一部不停歇產生各種念頭的機器,大部分人對自己的念頭深信不疑,然而,書作者明確指出,想法並不等同於現實。

心理專家們介紹了多種被臨床驗證和自身實踐非常有效的自愈療法,比如內觀認知療法(正念)、冥想、甚至禪修等等。就我個人的思考而言,不論準備嘗試何種療法,首先,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區分哪些是自我,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其次,學著停止與內在的不適情緒相互糾纏,長期鬥爭。《內在療愈》明確指出,真正的勇氣其實表現在敢於停止鬥爭,並投身於那些我一直準備去做的、能體現愛的價值和自身價值的事情中去。再者,接受這種不適情緒並且觀察它,感覺就像它守在你的不遠處,我看得到你,但我不會干涉你,我想要關注當下和更有意義的事。而在這個過程,我們不再那麼依賴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實現了了解自己並安慰自己的目的。

v 自我揭露≈自我成長

書中的作者之一— 心理醫生布律諾·科爾茲引用了他喜歡的一句名人名言:“有裂痕才幸福,因為這樣才能讓陽光透進來。” 布律諾·科爾茲是一位不太擅長單詞拼寫和容易臉紅的心理醫生。《人間值得》的作者中村恆子奶奶在書中也曾坦露了自己作為心理醫生,擁有一位長期酗酒嚴重的丈夫和不完美的婚姻。

如果要從現實中去尋找一些“活得很好”的人,首當其衝應當是心理醫生。這些在各自領域頗有建樹的作者們,非但沒有掩飾深藏於心的困擾和缺憾,反而會和自己的病人以及讀者們一起輕鬆而坦誠地來聊這些事。作者提醒我們,不願揭露自己的缺點或失敗事實上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完美主義。如果我們只想將自己積極的一面展現在他人面前,我們最終很可能哪一面都不敢展示了。

在我看來,自我揭露並不等同於自我貶低,我們都不是生活中唯一一個有問題的人。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短板,更多的是基於成長型思維以及我們想要在現在這個基礎上有所進步的主觀願望。另外,在適合的溝通場景下,坦露自己的不完美,會拉近我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並且有機會收穫更多的建議和指導,何樂而不為呢?

v 感受意願的力量

自我管理理論的創建者,著名的科學心理學研究者斯金納提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觀察,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教訓,體驗新的行為,總之,我們都可以反過來對控制著我們的東西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

在現在的年輕群體當中,非常流行一種生活方式,叫做“自律的人生”。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自由職業者和需要在家辦公的群體,自我管理能力實在太太重要了,它直接決定我們當下的狀態和目標是否能夠有效達成。自我管理的難點在於,我們所期望的行為結果並不能當即實現。如果沒有強大的意願的力量作支撐,一切無從談起。書中關於意願的力量是這樣描述的:這是一個關於將自己的注意力引向何方的問題。感受並藉助意願的力量,我們可以讓生活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當我們完成一項具體的目標時,我們會為自己感到高興並且容易堅持。這裡有許多幫助我們豐富精神世界的具體做法值得借鑑,比如,定期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最直觀的方法是擁有一本自己喜歡風格的筆記本,在上面記錄詳細具體的生活目標;另外,對目標行為進行事先的規劃並形成具體步驟;規劃時間安排,羅列“高價值”時間任務;無論情緒如何,一到規定開始的時間,就去執行任務;羅列完成行為的積極結果和未完成行為的消極結果,默默重複並印在腦子裡。


《內在療愈》:與心靈深處的“Ta們”和平相處

《內在療愈》的作者們分別從向內和向外兩個維度給出我們自我療愈的秘密藥方,其中的內容大多是心理醫生們對於生活的高度凝練,背後蘊含了無數的人生智慧。電影《霸王別姬》當中有一句話:人吶,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書作者們各自的人生經歷和諮詢案例毫無例外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所有的苦,最終都要靠自己排解;所有的痛,都要靠自己去消化。這個世界本身並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與心靈深處的Ta們和解吧!這是一個決定,也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新的人生狀態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