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有這3種品質的孩子,長大後想不出息都難

從小有這3種品質的孩子,長大後想不出息都難

有時候,看到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去,又是學英語,又是學奧數,還學才藝,搞得孩子週末都在忙。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企圖用補習班、才藝班來打通孩子的成功之路。可是這樣真的管用嗎?其實,一個孩子的將來會不會有出息,這三點才是更重要的。

一、好奇心。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好奇心是一切的開始,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容易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標準答案,成績第一,這些教育觀從根本上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也限制了他們的好奇心。

比如: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幼年成績也不好,比起枯燥的課本,達爾文更喜歡自然,他收集貝殼,收集昆蟲,收集礦物標本。他熱衷於弄清楚每一株植物的名稱,熱衷於思索這些自然現象背後的機理。但是這些好奇的天性,卻並不為他的家人們所理解,他的父親甚至批評他:“你對正經事從不專心,只知道打獵、玩狗、逮老鼠,這樣下去,你將來不僅要丟自己的臉,也要丟全家的臉。”為了改變這個將會為家族蒙羞的兒子,達爾文的父親曾將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三年之後又將他送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但是,達爾文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從未停止過。他的好奇心驅使著他不斷探究、不斷突破,最終,達爾文創立了進化論,出版了《物種起源》。從某種意義上,他改變了一個時代的世界觀。

然而能做到如達爾文一般始終保持好奇心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學習的重負之下,再多的好奇心,也會被消磨得一乾二淨。而懂事之後,我們便更專注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對其他一切漠然不見。

我們失去的僅僅是好奇心嗎?不,我們失去的,其實是創新的直覺、成功的發端。

二、有耐心。柏拉圖說:“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經常發現孩子缺乏耐心,做一件事不能自始至終,耐心這件事,說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又何其困難。我們總在告誡孩子:讀書要耐心,做事要耐心,為人處世要耐心。可是,我們卻從未真正告訴他們,什麼樣的才叫有耐心。

耐心是什麼?能不怕麻煩地完成一件事,是耐心;能鍥而不捨地堅持一件事,是耐心。耐心或許是與生俱來的,又或許是後天培養的。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倘若一個孩子擁有了耐心,那麼,他離成功便只剩下一半的距離。

三、不服輸。看過《都挺好》的觀眾,大多都會被執拗不服輸的蘇明玉圈粉。這股不服輸的勁,是她身上最大的閃光點。

同樣,我們教育中的失敗,便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覺得他們如溫室的花朵,經歷不了風雨,也承受不住失敗。可若是一直將他們庇佑在羽翼之下,他們又怎能成長?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朝一日,我們的孩子連輸也輸不起。培養一顆不服輸的心,擁有一顆不服輸的心,是孩子對未來最好的投資。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日後在身陷泥淖,也依然敢從頭再來。

我們總在逼迫孩子追求才藝,追求成績,哪怕孩子已經負擔滿滿,仍然讓他咬牙堅持。在我們看來,這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深切的愛與期待。實則,這只是我們給孩子帶來的沉重負擔。適當的補習可以促進孩子的成績,適當的才藝可以擴寬孩子的視野,但無論何時,都不要將這些當做成功的唯一路徑。因為真正的成功,絕非被補習班磨練出來的條件反射和慣性思維,它看的是心性,注重的是品格。

真的的成功靠的是好奇心,它是成功的發端,引領著孩子不斷探索,尋找成功的突破;真正的成功靠的是有耐心,它是成功的基石,鼓勵著孩子堅持不懈,完成成功的築基;真正的成功靠的是不服輸,它是成功的要訣,支撐著孩子百折不撓,邁向成功的大道。這三個品格,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