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文 | 小碧談育兒(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46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家長都遇到過孩子不聽從自己管教的行為,但也有許多家長對此有自己的解決方式,那就是為孩子制定獎勵制度,運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去做一些並不喜歡的事情。但是這種獎勵制度真的對孩子有用嗎?

汪小姐就會選擇運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特別是在孩子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時,汪小姐就會用金錢去獎勵孩子。

譬如孩子在家庭中不喜歡去打掃自己房間的衛生,那麼汪小姐就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將自己的房間打掃好的話,我會給你5塊錢作為獎勵。”而孩子聽到汪小姐的話,就會願意去打掃房間。

可是漸漸的汪小姐發現,不管自己如何提高金錢的價格,孩子都不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讓汪小姐非常的苦惱。

其實汪小姐過度的獎勵,使孩子漸漸的失去了動力,這也正是家長和孩子陷入到了德西效應之中。

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一、解讀:德西效應

其實德西效應指的就是孩子在對待外部刺激時,不僅不會使孩子產生動力,甚至還會因此削弱孩子的內部動力。

簡單點來講,就是孩子在得到適當的獎勵時,會產生動力,而過度的獎勵只會使孩子漸漸的失去動力。

由此可見,獎勵這種東西不能太多,太多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的。那麼為什麼說越想越消極呢?

二、越獎勵越消極

其實德西效應是根據愛德華·德西的名字所命名的,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這個實驗中的所有實驗對象都是孩子,他將這些孩子聚攏在一個房間中,而實驗內容只是想讓他們解答一些難題。

整個實驗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讓這些孩子一起去解答難題,並沒有任何的獎勵。

而在第2個階段時,他將這些孩子分為了兩個部分。第1個部分的孩子解答難題時,會得到一元美金,而第2部分的孩子解答難題時並沒有任何的金錢獎勵。

第2階段結束,而在第3階段時,是所有孩子的休息時間。這些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解答這些難題,如果不想解答難題,也並沒有人去逼迫。

最後實驗結束,德西發現,從始至終沒有得到任何獎勵的孩子,在第3個階段中,他們更願意去解答些難題,也就是說他們的興趣並沒有,因為沒有任何的獎勵收穫而減退。而這一實驗恰恰證明使孩子失去興趣的原因就是對孩子的獎勵。

由此可見,獎勵雖然可以使孩子有動力,但是這些動力是短暫的,所以才會出現越獎勵越消極的情況。而真正想要讓孩子有動力的根本,還是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三、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1、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

歸屬感具體就是要讓孩子瞭解到,不管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壞,父母都會給予尊重和接納,不會因為個人的原因而改變愛你這件事情。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恰恰影響著孩子是否可以擁有歸屬感。但如果孩子在父母身邊並沒有獲得歸屬感的話,那麼他們在面對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時,就會與父母出現分歧。

2、使孩子擁有成就感

所謂的成就感指的是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所產生的自我肯定的想法。即便對於這件事情,它並沒有太大的勝算,但是隻要孩子擁有這份成就感,他們就會對自己有信心,而在孩子嘗試做這件事情時,他們會更加積極,會更加主動。

只要孩子有成就感,他們會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而且也正是因為成就感的原因,讓他們產生了嘗試的想法,只要他們克服,他們就會喜歡上這些自己曾經並不喜歡的東西。

德西效應:家長的盲目獎勵,將會變成孩子輕易掉入的“陷阱”


3、培養孩子自控力

所謂的自控力指的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

其實簡單點來講,就是讓孩子學會自主,不用按照家長的想法,不用依賴父母去做事情。

如果父母長時間控制了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就會被父母逼迫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長時間孩子的自主力就會變差。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那麼這更不利於家長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

由此可見,金錢獎勵孩子所帶給孩子的動力並不是長時間的,只有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才是最主要的。


那麼在家庭中家長是否會給予孩子獎勵呢?你給予孩子獎勵的形式是怎樣的呢?

我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如果您對“育兒知識”感興趣,請關注我,@小碧談育兒 我會持續為大家提供這些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